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运城籍将军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我们的立国之战,打出了军威、国威,打出了尊严,成为新中国站起来的重要标志。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紧密团结共同御侮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在我们民族的发展史上将永放光辉。在建党100周年纪念之际,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让红色的记忆和信仰赓续千古。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我们运成地区就有多达八位的将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根据有关史料,整理出这八位运城籍将军史迹资料,致敬英雄。
董其武(1899-1989),河津县樊村镇固镇村人。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军排长、连长、营长、旅部副官长,国民革命军侦察队队长、先遣总队支队长,军天津警备司令部参谋、干部政治训练所队长、第73师436团团长、第35军218旅旅长、第65军101师师长,陆军暂编第4军、骑兵第4军、陆军第35军和暂编第3军军长,第十二战区政治部主任兼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绥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等职。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忻口战役、太原战役、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绥远和平解放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远军区副司令员、第23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司令员,第69军军长等职。
1951年,身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司令员的董其武率领该兵团入朝,主要任务是修建泰川、院里、南市三个飞机场,并担负后方警戒。经过3个月的努力,该兵团在董其武指挥下,加紧修建工程,南市、泰川、院里机场先后提前修建完成。全兵团共修建长2000米、宽60米的起飞主跑道3条,长1500米、宽30米的飞机停机坪8个,滑行道、连接道共9437米,推机道8754米,飞机掩体193个以及各种附属工程30余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52年3月,董其武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九军军长(仍为正兵团级),第二十三兵团缩编为第六十九军,年底回国。
1955年,董其武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一级解放勋章和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0年加入中国。1988年被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杨文安(1912-1967.6.17),芮城县刘堡村人。原名杨辂。1937年加入中国,同年参加山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1939年参加山西新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游击第三支队队长、副支队长、支队长,保安第二区一支队营长,山西新军暂一师第三十六团副团长,山西新军教导大队大队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大队长,第七分校大队长,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三五八旅参谋长,纵队副参谋长兼教导团团长,第一野战军一军副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高炮指挥部参谋长、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技术部副部长,高炮指挥部副司令员。
常乾坤(1904-1973.5.20),垣曲县王茅镇下毫村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1926年考入广州航空学校,同年赴苏联入红军航空学校学习。毕业后任苏联红军独立航空队准校领航员。1933年入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1938年回国。抗日战争时期,任迪化(今乌鲁木齐)新兵营航空理论教员,八路军航空工程学校教务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大队长,延安军事学院大队长,军委俄文学校编辑处处长,军委总参谋部高级参谋。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军委航空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副院长、空军工程学院院长和政治委员、空军军事科研部部长。
1951年2月5日,常乾坤率领新组成的前线余人到达平壤以北之君子里,后在三神炭矿建立了指挥所。3月15日中朝联合空军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3月30日,授权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刘震为中朝联合空军司令员,王琏(朝方)、常乾坤兼任副司令员,常乾坤分工负责在朝鲜境内修建机场和筹措作战物资。为尽快做好空军参战的准备工作,上级要求在短期内修好几个喷气式机场和土跑道机场,并筹备足够的作战物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严肃地对常乾坤说:如果按时完成任务,第一个得勋章的是你,如果完不成任务,第一个杀头的也是你。常乾坤深感责任重大。他带领中朝联合空军后勤部部长杨尚儒、政委李雪炎等人亲自选点,组织技术人员精心设计。他还亲自到朝鲜政府联系,请求派民工修机场。经过中朝军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在1951年9月以前,共修好6个喷气机机场和10余个土跑道机场。后来又翻修了一批机场。与此同时,常乾坤还组织修建了一批仓库,储备了大量军用物资。期间美机经常来轰炸扫射,情况十分危急。他的工作和作风得到朝鲜同志的好评,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自由独立勋章。1951年秋回国。仍任空军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3年5月20日于北京病逝。
车敏瞧(1912-2005.4.11),垣曲县人,学名车国宝。1936年参加革命,同年1937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民大六分校教务主任,山西五专区抗日保安队政治部主任,五专区武装科长,决死三纵队政治部主任,太行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延安党校三部组教科副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三旅政治委员,太岳第三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一八六师政治委员,第十八兵团六十二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时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十五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医大学政治委员。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和朝鲜东岸反登陆防御。回国后,历任第一军医大学政委,中国中医研究院党委书记,吉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吉林省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朝鲜一级国旗勋章、一级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谷景生(1913.7-2004.11.28),猗氏(今属临猗)县人。原名谷峰。一二·九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在山西太原一中读书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9年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到北平,先后参加左联、社联和反帝大同盟,1932年加入中国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河北反帝大同盟机关报《反帝新闻》主编,抗日同盟军第五师宣传科科长,团政治委员,北平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兼“左联”书记,“泡沫”社社长,共青团北平市委书记,北平“学联”党团成员。参与领导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部部长,中共太行第三地委城工部部长,第七地委书记,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郑州市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十五军政治委员。参加了淮海、渡江、广东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军政治委员兼中共昆明市委书记。
1951年3月,谷景生任志愿军第十五军政委,与军长率部开赴朝鲜战场,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在上甘岭战役中开展群众立功运动,取得大捷,部队先后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归国后谷景生任防空军党委第二书记、副政委。在任国防部五院政委、党委书记期间,正值我国导弹事业初创时期,他和钱学森院长一道,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研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中,谷景生遭受诬陷、迫害,被监禁关押1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恢复工作后,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81年2月,谷景生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兼乌鲁木齐军区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为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2004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朝鲜一级国旗勋章、三级国旗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张世珍(1905.8.1-1956.12.26),闻喜县人。原名张卓吾,以字行。北方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
1932年3月出任第73师(兼师长傅作义)第210旅(旅长叶启杰)第420团(团长薄鑫)第1营第4连上尉连长。1933年6月调任第1连上尉连长。1936年5月升任独立第218旅(旅长董其武)第420团(团长李思温)第1营少校营长。9月22日叙任陆军步兵上尉。1937年1月升任第420团中校团附。9月8日晋任陆军步兵少校。12月升任第101师(师长董其武)参谋处上校主任。1939年6月调任新编第32师(师长袁庆荣)第95团上校团长。1941年9月调任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部(绥远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兼团长傅作义)教育处上校处长。1944年10月调升新编第32师(师长李铭鼎)少将副师长。1945年3月9日晋任陆军步兵上校(直晋)。1946年7月11日获颁忠勤勋章。9月9日获颁四等云麾勋章。1947年11月调升第7师(辖三团)少将师长。1948年9月22日晋任陆军少将。1949年9月19日在绥远归绥率部起义。12月9日出任人民解放军第37军(辖第109师、第110师、第111师)军长。
1951年9月7日,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三十七军军长。率所部参与第三十六军共同完成泰川、院里、南市三个机场修建任务后,于同年11月底回国。1952年任第六十九军第二副军长。
1955年9月授予共和国少将军衔,获颁二级解放勋章。1956年12月26日在北京病逝。
茹夫一(1916-2007.10.20),猗氏(今临猗)县人。1931年15岁时投身杨虎城的17路军,是西安事变的亲历者,因为他当时是杨虎城卫队的士兵。西安事变后,西北军分裂,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1支队队长,第1分校胶东第3支队作战参谋、参谋主任、营长,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营长,第6师18团代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通化支队参谋处处长,通化保安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杨靖宇支队参谋长,辽宁军区独立第2师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14师参谋长,第4野战军42军125师参谋长。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兵团42军125师副师长。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任中朝联军敌后游击第1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在朝鲜敌后打游击战,虽游击支队在敌后仅活动40多天,钻到敌人后方大闹天宫,打击了敌人,取得成就,并在朝鲜人民军前线指挥部担任联络代表。
1953年4月参加援越抗美,去越南当顾问,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游击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独立团团长,开国将军大都打过游击,茹夫一则是在外国打过游击的将军。回国后,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后任成都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贺明(1919-2012),祖籍临猗县闫家庄人,后随母定居陕西省武功县(今杨陵区杨村乡夏家沟村)。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吕正操的冀中人民自卫军政治部任干事,曾任冀中军区第六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第三十二区队政治委员,后任冀中军区第七军分区三十三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八旅二十三团政治委员,1947年率团参加石家庄战役,全团立大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第六十三军政治部直工部部长兼教导团政治委员,第六十三军一八八师政治部主任。
1951年随第六十三军一八八师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三军一八八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1953年调任六十五军一九三师政委,曾奉命前往开城,参加对我军被俘人员进行消除回国顾虑的“解释代表团”,并担任第一大组组长,65军政委。贺明将军有记日记的习惯,从朝鲜回国后,曾将参加解释代表团时的日记整理出来,冠以《所谓“自愿遣返”──一个解释代表的日记》之名,制成打印稿,留做纪念。1983年离休后,将这段经历写成《一笔血淋淋的人权债》。从1990年开始奔波十四个省市,访问志愿军被俘人员,收集了有关资料数百万字,完成第二部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战俘的着作《忠诚》,还著有《志愿军战俘归来人员的坎坷经历》等。回国后,历任北京军区防空军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第六十六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第六十五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学兵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72年5月任河北逝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