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里的山西:华夏文明发源地如何从盛产乱世帝王走向落寞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石器时代,人类的黎明时期,山西是人类繁衍和用火的始源地。上古时期,尧舜禹的足迹踩出华夏文明的发展轨迹,山西南部是尧舜禹的核心区域。春秋时期,晋国以山西为基地开疆拓土,称霸百余年。
十六国时期,从山西崛起的“汉赵”拉开乱世序幕,以山西为根据地的北魏最终统一北方,影响中华历史几百年。五代十国时期,五个小朝代中,三个从山西起家进而逐鹿中原,山西的局势曾经影响着天下大势。
元明清的大一统时代,不再需要用战争彰显历史地位的山西,一度成为华北经济文化的排头兵。到如今,山西还有多少存在感?山西何以在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又何以在进入新时代的时候丧失影响力?
山西为什么能在古代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只因为,在中华历史的每一个转折,山西都发挥过重要影响力;中华文明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山西都不曾缺席。中华历史有多么丰富灿烂,山西历史就有多么悠远厚重。
从最早的时期说起。西侯度文化、丁村遗址、下川文化等遗迹,生动展示了旧石器时代山西区域的人类活动情况。全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山西占到四分之一以上。而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在山西的分布更广更多。人类最早用火的历史证据,也出现在山西的西侯度遗址。诸多证据说明,在人类的初曙时期,山西是人类主要的活动区域之一。
山西的南部,历来是中原的核心区域。这里有疑似“尧都”的陶寺遗址,也有疑似夏朝“夏墟”的下冯遗址。尧舜禹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山西南部,这里曾是尧舜禹时代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按照谭其骧等多位学者的说法,尧都平阳(临汾范围)、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运城)的传说是比较可信的。
周朝周成王“桐叶封弟”的典故,翻开了晋国的创始篇章。唐叔虞受封唐国,唐叔虞的后人改唐为晋,以山西南部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到了春秋时期中期,晋国成为首屈一指的强国。晋国在驱逐戎狄、兼并诸侯的过程中,维持了百余年的春秋霸主地位。
人们都误以为秦始皇首创了“郡县制”,却不知以山西为基础的晋国,极盛时期已经置县50多个。极盛到分裂,成就了韩魏赵的“三家分晋”,也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
战国七雄,晋有其三。韩魏赵三国的国都,早期都在山西。韩都平阳(临汾),魏都安邑(运城),赵都晋阳(太原)。即使一分为三,赵国和魏国曾经做过数一数二的强国。
《战国策》有云:“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正是晋国的分裂,为秦国逐鹿中原、进而一统天下带来了契机。秦国东出灭六国,就是从秦国占据晋南的河谷盆地开始的。晋南的河谷盆地真有那么重要吗?这就要了解一下山西独特的地形地貌。
提起山西,都要提到一个词“表里山河”,来描述山西特殊的地貌和位置。在地图上,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之间有一块凸起的地方,基本就是山西的大致轮廓了。唐朝《文辞》说:“居天下之脊,当河朔之喉”。《大明统一志》说:“左有恒山之固,右有大河之固,襟四塞,控五原”。
山西的地势,就犹如接连塞外与中原的巨型城池,居高而俯瞰着关中平原、华北平原和大漠。北有长城雄关、句注山、管涔山、恒山纵横交错;南有中条山、王屋山与黄河互为屏障;东有太行山脉纵横南北;西有吕梁山脉与黄河并驾齐驱。
各大山脉犹如这座巨型城池的城墙,长城与山脉交错犹如是瓮城,黄河就是当仁不让的护城河。当然了,山西这座巨型城池也有城门,那就是密布的雄关隘口。退可坚守一方,进可拓地争雄。有句话叫“得中原者得天下”,后面还应该补一句“得山西者安中原”。
古语有云“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古代战争时期,山西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军事政治地位。
秦末楚汉相争,刘邦先是东渡黄河“安邑之战”平定河东,才有了韩信东出太行的“井陉之战”扫平燕赵之地,从而获得战略优势。到汉朝初立,刘邦和匈奴的第一次交锋—“白登之围”,匈奴给了新生的汉朝一个下马威。
白登山就在大同,晋北是匈奴和汉朝角逐的热点区域。后来,汉武帝远征匈奴的起点就是“马邑之谋”(马邑在今朔州)。而出生于山西的卫青、霍去病则为在征战匈奴中立下汗马功劳。
汉末到魏晋,匈奴和古代少数名族纷纷迁徙山西,山西八郡开始承担民族融合的历史任务。西晋“八王之乱”由皇族内讧演变为军阀混战,开启了各族军阀争夺中原统治权的盛宴,这场动乱也是中华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山西境内的匈奴军阀刘渊、刘聪父子最先崛起,接着是出生于山西上党的羯族军阀石勒揭竿而起。北方动乱纷争百年后,建都平成(大同)的北魏最终以山西为基地,东征西讨,一举统一北方,结束混乱秩序,拉开南北朝序幕。
从十六国到隋朝大一统之前,山西一直是北方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太原有一个很牛气的称呼叫做“霸府”。山西的地缘环境可以东出可取幽燕,西渡可得关中,南下强压汴洛,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还有一个对古代历史影响深远的乱世时期,就是五代十国。当仁不让地,这个时期,历史再次在山西聚焦。黄巢起义将生活在山西的沙陀酋长李克用推上历史舞台,而李克用依靠“收复长安第一功”获得权力地位。李克用成为当时控制山西大部分地区的实力军阀,他依靠山西成为残唐五代最重要的割据势力之一。
为什么山西容易割据?这里有中原规模最大的盐湖,这里有最丰富的煤铁资源,雁北的良马,晋南的钱粮,山西可以足不出户、自给自足。山西可以居高临下东出南下,外部只能仰望太行的雄关、中天山的险隘、滚滚大河。
所以在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这三个依托山西崛起的小朝代,可以以山西为基地争战北方,影响全国的政局。这个时候,太原有了一个美称“龙城”。
后人经常把辽宋战争中,宋朝的弱势,归咎于后汉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幽云十六州就是山西北部、北京和河北北部。为什么说这一片区域重要呢?
辽国得到云州(大同)之后,辽国的军队已经越过外长城,雁门关成为最前沿,相当于把山西这座巨城的瓮城没了。辽军突破雁门关之后,沿着忻定盆地不到两百公里就可以到达太原。
虽然耿耿于怀幽云十六州,但是北宋没有给于山西足够的重视,先是火烧晋阳城,接着是强制将山西很多人口外迁,从此政治军事中心转移到黄河岸边,不得不说这也是辽宋战争中北宋弱势的一个原因。
到了金与北宋战争时,金朝军队进攻路线不外乎就两条:东线是北京南下华北平原,西线是取道雁门关南下太原。相较于河北的一马平川,山西境内山脉众多、隘口密布更容易坚守。只要守住山西,金朝军队在东线就是孤军深入,而且会随时受到山西方面东出太行山的威胁。可惜北宋视乎将表里山河的山西视为鸡肋,甚至有过宋钦宗不战而割让太原的荒唐事情。
山西作为北宋的鸡肋,到了金朝和元朝却是大放异彩。虽然金元时期的山西,在政治军事上没什么地位,但是山西是当时北方有影响力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金朝科举考试的十个考区,有三个设在山西。元朝的山西是元大都之外北方最富裕的地方,元曲四大家有三个出自山西。
到了明朝,虽然大同有着“九边重镇之首”的美誉,晋北也的确靠着与蒙古的互市贸易繁荣一时;虽然山西的工商业比较发达,比如占据了明朝三分之一的钢铁生产,但是这时山西没什么地位——山西最大的作用就是给大明王朝的其他地方输血。
“洪洞大槐树”声名远扬,但大移民带来的是山西的大衰退。明朝山西有过两次大移民,一次是人为——前期超过半个世纪,持续从山西迁出人口;另一次是天灾——中期严重的自然灾害,山西沦为最大的逃荒流民输出省份。前期人口大迁移破坏了社会经济,中期的天灾接踵而至,山西已经元气大伤。“走西口”被现代人称颂的背后,是山西人为了生存,出走逃荒的血泪史。
从筚路蓝缕到“汇通天下”,到清朝,晋商成为山西为数不多的亮点。假如没有晋商,山西在清朝历史中能留下多少痕迹?所谓晋商,不过是把契约精神、坚韧忍耐、艰苦跋涉发挥到极致的一群人。这何尝不是整个民族几千年来,艰难开拓求生存的苦难缩影?
晋商的影响力在清朝中后期达到巅峰,然后急转而下。晋商在全国各地留下了诸多会馆,如今已经成为各地的文物。这些会馆见证了晋商的荣光,也见证了晋商走向落寞的历程。作为清王朝附庸的晋商,他们的命运跟王朝兴衰的紧密相连。毁掉晋商的百年基业,仅仅需要太平天国运动和民国军阀的战乱足矣。
山西独特的地缘位置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它独特的厚重历史。它就像一个沙场百战归来的老兵,历经了兴衰,也看惯了荣辱,更见证和陪伴了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有人说山西浓缩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
在战争年代,曾经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雁门关外纠缠千年;曾经逐鹿中原的各路豪杰在黄河拐弯处征伐不休。山西的五百多个古隘口或许已经看不出当年模样,但是它们亲历了国家的分分合合与荣辱兴衰,也留下了民族冲突、交流与融合的烙印。
在和平年代,山西当仁不让担负起国家的拱卫者和贡献者的幕后角色。无论关中平原的西安,黄河南岸的洛阳、开封,还是华北平原的北京,都在山西这座巨型城池的庇护范围之内。
到了新中国,山西的主旋律是支援国家建设,为此山西把自己打造成了全国能源重工业基地。山西的煤炭产销一度是全国最多的,山西有全国最大的特种钢材基地,山西有全国最大的电解铝基地,山西有最大的无机盐生产基地,山西还担负着国家西电东输的重担。
曾经有人开玩笑说:“拉了神头电站的电闸,京津唐都得摸黑。”玩笑背后是山西的奉献——把光明输送出去,雾霾留给自己。
成也煤炭,衰也煤炭。“煤都”、“煤海”这些美誉背后是山西经济对煤炭的过度依赖和产业结构的不协调。进入新时代后,山西的经济一步步落后兄弟省份。外省人说起山西,或许只能想到网上调侃山西煤老板的段子。
不过晋商并不是后继无人,新晋商正在路上。山西的历史文化底蕴将会取代煤炭成为山西的新名片。文化强省已经成为共识,根祖文化、佛教文化、晋商文化、革命圣地等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观,山西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无疑,旅游资源将是山西经济崛起的底气。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山西人不缺乏勇气、智慧与吃苦耐劳,且看山西续写新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