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尴尬的省份?历史上的山西怎么了?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每当此时,我都只能露出我满嘴的金牙对着他们展现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没有金牙)
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纷乱的变化中,山西作为一个山河相间的独特地理单元在历史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上古时期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禹都安邑(今山西运城),华夏文明的曙光从山西冉冉升起;春秋时期晋国又发展为黄河流域最为强大的国家,三家分晋之后山西在华北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北魏前期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到了隋唐大一统时期,太原又成为了全国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政治中心。
到了宋元时期,山西在经济方面有了飞跃性的发展。《金史·食货志》载“平阳一路,地狭人稠”,山西一带人口兴盛,农业发达。到了元代,河东路的税收在华北一带仅次于大都路,商业繁华。从明清时期开始,山西依靠着盐业“平阳富庶甲于秦晋”,“蒲坂一州,富庶尤甚,商贾争趋,其俗尚“州城甚整,居民极稠富庶有礼,西北所绝无仅有者。”晋商崛起,形成了周流天下的“商业帝国”景象,随后经营金融业,山西票号垄断近代中国金融业,终执中国商界之牛耳,在明清位列十大商帮。
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唐一代,河东裴氏人才辈出,宰相高官数不胜数;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均出自山西;明清时期河东文兴,闻名全国。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坚船利炮,古老的中国国门洞开,在外部势力步步紧逼的同时,国内的民族矛盾也日益突出,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此起彼伏。内外战争交锋不断,贸易线被完全阻断,加之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传统的经济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晋商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走向了没落。
在军阀混战时期,山西因阎锡山的建设在军工业与民用工业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抗日战争中山西人民殊死搏斗保家卫国,终于与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建设为中心。山西在国民经济的总体设计中一直被定义为重工业基地,据统计在1949年到2008年间, 山西累计生产煤炭占全国总量的23%, 累计出省外运煤炭占同期国内省际煤炭交易量的70%以上。煤炭资源作为三晋人民的命脉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此外,为人所津津乐道还有山西大学的院系调整,法学院于49年并入北京大学,财经学院53年并入中国人民大学,工学院分为三大部分分别组建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在建国初期,山西省因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迅猛,全省GDP基本稳定在全国15名左右,1959-1960年更是达到了全国排名第13位,(可惜的是这也是建国以来山西省GDP总量全国排名最高的两年)。而从改革开放开始后,山西却由于内陆省份的区位限制加之煤炭资源的消耗进入了经济衰落的倒计时阶段,从1987年起到2002年,GDP排名由18位下降到22位,尽管在2003年到2005年出现了短暂的回暖,但是并未能改变大局,2014年山西省GDP排名达到历史最低第24位,经济增速与人均GDP排名亦不容乐观。伴随着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也有环境的恶化,雾霾随之而来。
从历史的原因来看,山西虽然整体地形封闭,但是其常在京师左右的政治地理特点,使其地域发展与中央政权密切相关。
顾祖禹称太原“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诚古今必争之地区”,太原的定位正符合区域中心处于该地区几何中心的理想模式,但是山西并没有依照其平行四边形规整模型所示意的那样由中心向四周辐射,而是形成了河东(晋南)与关中(陕西)一体、上党(晋东南)与河内(河南)一体、雁北(晋北)与边塞(内蒙)一体的发展格局。这也就为今天省会太原的核心吸引力不强埋下了伏笔。
并且,目前整个山西省内只有太原理工这一所211以及双一流大学,省内的高等教育资源很难吸引优质生源。运城人去西安,晋城人去郑州,阳泉人去北京,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往日辉煌不复,山西成为中国最尴尬的省份。以上的回顾不是碰瓷,更不是唱衰,而是要更加理性的分析现如今山西尴尬的原因:内陆资源型大省的区位限制加上吸引力缺失造成的人才流失,成为山西近些年发展疲软的因素。
希望未来的山西不仅仅只是抱着回忆如数家珍,而是能够借着“一带一路”发展的东风并且充分利用山西文物资源大省的优势走上转型发展之路。
[1]刘影.《皇权旁的山西:集权政治与地域文化》.2007年.新星出版社.
[2]行龙.《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2010年.山西教育出版社.
[4]仝建平.《山西历史地位以及文化区域刍议》.2017年.忻州师范学院学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