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运城市“赵树理文学奖”获得者创作谈

2023-04-25 14:23分类: 山西名人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4月10日,由中国作协社联部、山西省作家协会等共同主办的“山西文学盛典·赵树理文学奖之夜”在晋城举行,为23位2019—2021年度“赵树理文学奖”获奖者颁奖。我市赵树理文学奖得主王秀梅、刘纪昌赴晋城参会受奖。

  我市获得本届“赵树理文学奖”的三部文学作品《流动厨房》《寂寞国士姚以价评传》《扶贫纪事》顺应时代节奏,感知发展脉搏,触摸人世纹理,丰富、立体、持续地呈现百姓生活的多个切面。作品皆以人为叙述中心,在展现新时代情境、精神气韵的同时,更还闪烁着作家本人的深刻思考及智慧求索。今本报特刊“赵树理文学奖之夜”颁奖典礼上三部文学作品的颁奖词及介绍词,并连线三位获奖者,听他们讲述创作初衷、心路历程、艺术道路、文学思考等,进一步引领读者深入走近作品。

  《流动厨房》截取一个丧偶女人的生活片段,书写农村生活当下场景。农村的流动厨房,几乎是丧娶的代名词,这个囊括生死的概念里,蕴含着生命的律动。流动厨房奔波在乡村之间,而流动厨房里的人,也在情感的航迹中寻找着出口。停留在世间的人们,正像一个个流动厨房,它奔走在生死之间,体验着世间百味。

  现场介绍词:书写农村生活当下场景,在生死之间展现生命的律动,在情感的航迹中寻找出口,在乡村的奔波中体验世间百味。

  我在羊凹岭出生、长大,参加工作后,也没有离开羊凹岭很远,应该说,我一直生活在羊凹岭。羊凹岭所有的一切,盛放着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记忆。多年以后,当我经历了人世的风雨,品尝了生活的甘苦,偶然地拿起笔写作的时候,情不自禁地,目光就投向了羊凹岭。

  我以羊凹岭为背景,写作并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这些小说故事中的人物与我身边的人一样,有欢喜,也有伤悲……我希望我的小说,我笔下的文字,给每个读到它的人以温暖和鼓舞,对当下有思考和追问。

  2015年开始,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以河津深厚的人文积淀为背景,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羊凹岭》。这部长篇小说反映当下城镇化、现代化的浪潮中,一个看似热闹实则消极的村庄,村庄里的人是怎样对待延续了不知多少辈人的四季习俗,这些习俗又会给他们怎样的精神力量和内心安宁,着重讲述了几位留守妇女的现实遭遇、情感纠葛和精神状态。

  此书完稿后,我觉得自己在表现现代化浪潮中农村变革的深度和广度上还非常不够,为切实地感受时代变迁中,人们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获得原汁原味的素材,我放下手头的一切,一遍遍地回到家乡。在那些村子里,我认识到更具时代感的中国农村现场,为此创作了一系列小小说和短篇小说,比如:《跑旱船》《怪物红鸽》《我与土地有个约定》《砸墙是个手艺活儿》《走亲戚》《南窗下》……

  生活是伟大的,也是复杂的,生活永远走在想象力前面。面对庞大的复杂的丰富的变动不居的生活,小说家该如何以文学的方式切入现实?这,或许是我永远追寻和思考的课题。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写作者,要深刻地认识历史方位,认识我们的时代,认识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深入生活,脚踏坚实的大地,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对人民群众内心的诉求、生活的希冀,他们的欢喜和苦恼,他们的无奈和不屑,以及他们的麻木、困境等精神状态的理解,这需要的是一个作家认知感知的能力,需要的是一颗悲悯和善感的心和理性地深入思考能力。

  我想,如果说写羊凹岭是我的一种本能,甚或是我的一种宿命,是我的来路和归处,是我永远也写不尽、绕不开的精神故土,那么,若是我能写出那里的男人女人的困惑和希冀、老人孩子的欢喜和伤悲,也就写出了羊凹岭的心事,甚或是,写出了千千万万个村庄的心事,写出了乡土中国在一个大时代的浩渺心事。一个小说家的野心,大约便是写出天下人的心事吧。我会尽着自己的艺术本分和笔墨之责,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生活中,让自己的呼吸连着百姓的呼吸,心跳连着百姓的心跳,努力写出好作品。(袁省梅因事未出席颁奖盛典)

  《寂寞国士姚以价评传》写出了辛亥革命元勋姚以价戎马倥偬的坎坷人生,追求真理的爱国情怀和心路历程。资料之丰富,内容之详实,考证之严谨,表现出训练有素的史学修养;鲜活通脱的文字,不拘一格的节奏,又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成功还原出一位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

  现场介绍词:《寂寞国士姚以价评传》,成功还原辛亥革命元勋姚以价戎马倥偬的坎坷人生,生动展现出其追求真理的爱国情怀和心路历程。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姚以价,是一个被历史烟云遮蔽的英雄人物。作为山西辛亥起义军总司令、东路军总司令,无论从山西还是从全国的大局评判,姚以价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都无法抹杀,他在一系列历史事件中表现出来的鲜明坚定的民主革命立场及对国家民族深沉热烈的情感,令人感佩。

  2011年是辛亥百年纪念,全国各地举行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省城一家报纸也组织策划了系列纪念文章。这组文章策划得特别好,写得也精彩,但文中说姚以价是“山西版的黎元洪”,让我感到有些惊诧。我开始关注姚以价研究。

  当时我并没有足够的勇气为姚以价写作传记。因为自1912年姚以价离开山西漂泊各地,关于他的活动,只有一些片言只语的零星记述,散见于浩若烟海的资料中。要完成资料收集和传记写作,困难之大之多,均显而易见。

  2013年,偶然和山西省文联原副主席王西兰老师聊起此事,王老师鼓励我把姚以价的传记写出来。我加大了资料搜集力度,开始着手评传的写作。我一再提醒自己:写作历史人物评传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要力求科学严谨,不虚夸,不拔高,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我先拟定了写作提纲,提纲拟定后,并没有从第一章开始写,而是先写了第八章《将门虎子》。这一章主要是写姚以价长子、中共地下党员、抗战烈士姚第鸿,完稿后我将文章拿给运城日报社张建群、孙云苓两位老师看。2015年,该文章以三个专版的篇幅在《黄河晨报》刊出。牛刀小试,初战告捷,鼓舞了我完成评传写作的信心。

  评传要有血有肉、立体全面地反映姚以价的一生,就必须扑下身子、踏踏实实地去做大量艰苦细致的资料搜集及案头工作。我写作评传的优势有三点:第一,这是我感兴趣的课题,二十多年的时间,我一直在以不同的方式接触我的传主。第二,网络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比从前更多也更加便捷,我不仅可以从图书馆的书架上、更可以从一个个网址上、一个个不曾谋面的师友那里,获得我所需要的答案和帮助。第三,由于姚以价是家族先辈,我在搜集资料时有便利条件。在姚以价生活了二十年的西毋庄南巷,我和爱人在一次次走访中找到了颇为珍贵的老照片以及异常生动的写作素材。

  《评传》写作前后跨越六年,这是我和传主之间一场穿越历史时空的对话。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我来说,也是沉潜和跃升相统一的过程。沉潜其中时,我和笔下的人物一起痛苦、落泪、激动;传主深沉的家国情怀、遭受困顿不屈不挠的高傲灵魂、对真理执着求索的精神品格,也给我强烈的感染与鞭策。沉潜久了,思想认识的跃升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我感到越来越接近传主。传主遭受了少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人生三大不幸,但命运的磨难从未让他屈服,他没有沉湎于人生苦痛,而是将目光放在了挽救国家唤醒民族的事业上。传主既可做上马征伐、威风凛凛的将军,亦可做乡间拾柴、孑然独行的老者,不论人生绚丽也好、平淡也罢,不论在鼎沸的名利场也好、偏远的乡间也罢,他均可以安然自适,这种豁达敞亮的人生境界,为我树立了人生的标杆。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的表达、艺术的呈现,对完成姚以价评传写作至关重要,也是我在评传文本呈现上的自觉追求。在每一章的写作中,在写作手法、语言锤炼方面,我一直力求做得更好一些。但毕竟是第一次写评传,努力的结果如何,心里是颇为忐忑的。“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我此刻的感受,与这新妇心情相似。

  《扶贫纪事》语言朴素但富有诗意,笔触细腻而传神生动,叙述控制沉稳从容。对农民贫困的真正原因和诉求,农民与土地,农民与粮食,农村现状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困境、困惑等系列问题都有直观描述和深情展望,展示出一幅当下农村生活的全景。是一部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真实生动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了解认识农村问题的活教材。

  现场介绍词:《扶贫纪事》认真思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生动描写当下农村现实生活,深情展望乡村振兴美好未来,是一部抵达生活厚土的优秀作品。

  我们这一代人,有许多是从农村走进城市,从平房窑洞走进高楼大厦,从割麦挑粪的农家子弟变成国家干部或企业家、作家的。身上早已打下了黄土高原农家子弟的烙印,血脉里流动的还是农民的血液,从血缘上、感情上、社会关系上都与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割不断的联系,并且时刻关注农村、关心农民。这是中国农耕文明基因中遗传下来的一种情结、一种情怀、一种诗意,更是一种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乡愁。

  从2004年创作《妈妈的手擀面》《酱豆的滋味》开始,这种浓浓的乡愁就成了我笔下不变的主题。为农民发声,留一份乡愁,是我创作的志向和目标。

  山药蛋派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农村、写农民。而《扶贫纪事》就是一部货真价实、不折不扣的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角的农村题材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多年来我文学创作实践的真实体现。

  我虽然不是研究农村问题的专家,但对农村、农民的关注却是持续不断、一以贯之的。多年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下乡,接触农村和农民的机会较多。特别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作为帮扶工作队一员并兼任队长,四年时间吃住在村,和农村、农民有了更近距离的接触。四年时间,我深入田间地头,和基层干部交流,和农民沟通,对农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出现的困惑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并努力用文学的语言和艺术的形象真实地表达。

  这部书首先是真实反映了农村的现实。多年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色产业不断创新,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乡村旅游生机勃勃,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这就是我曾经梦想中的乡村的模样啊。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有知识、有抱负、有能力的青年农民离开农村加入城市创业行列中去了,留在农村的年轻人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怎么能留住这份乡愁,怎么能吸引年轻人留在乡村,怎么能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和家乡就能安居乐业,幸福地生活,这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其次是这本书真实地展现了当今的农民形象。现在的许多农民并不靠土地收入,也不愿耕种土地,更不愿扎根农村。虽然户口还在农村,但常年在外靠出售劳动力和手艺赚取工资,并在城里租房买房居住。而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耕种仅有的几亩土地以防耕地撂荒,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继续关注在这个巨大转变中每个人命运的状态和走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呼吁政府和社会对农民群体给予最大的政策优惠,让农民也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那一份福利。

  这本书第三个特点是真实地反映了扶贫干部的帮扶过程。下乡驻村帮扶整整四年,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央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视和决心,基层干部的用心用力,帮扶干部的真诚实在。上下一心,全力以赴,终于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书中既有走村串户、访贫问寒与贫困户的真情沟通,也有设身处地、实实在在对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具体帮扶;既有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寻找产业项目、壮大集体经济的积极探索,也有对农村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让读者看到了扶贫干部扎根农村,扶贫扶志,助推产业发展,和群众一起战贫困拔“穷根”奔小康的真正作为,感受到了党员干部在帮扶工作中发挥的应有作用。

  《扶贫纪事》只是我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也不会是我文学创作的最高峰。至于以后的写作,我还是坚持写农村,写农民。用我手写我心。我要用手中的这支笔,继续书写农村和农民,把更多更好的农民形象,更真实的农村生活,更美好的乡愁展示给更多的读者。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薛刚反唐在民间广为流传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个人物吗?

下一篇:“千里运河新画卷”网络名人行活动在德州市启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