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3岁官至正处级36岁就已经是省委书记恪尽职守活到了94岁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年轻干部是国家建设中的有生力量,他们虽然资历尚浅,但具备一定领导能力的青年也大有人在,经历过岁月的沉淀,他们又会是新一代的国之栋梁。在战争时期,有一位青年,23岁时就官至正处级,36岁已经是省委书记,如此年轻的干部自然是后劲十足,他为新中国建设贡献了毕生的青春,他就是原山西省委陶鲁笳。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时,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大寨成为了全国学习的模范乡村,这都是在陈永贵的号召和带领下,把大寨建设成为自给自足的新农村,创造了那个时代的奇迹,引领了一个时期的潮流。陈永贵的事迹被推荐到了中央,就连周总理等中央领导都去考察,陈永贵后来成为了新中国的农民副总理,而发现陈永贵这位人才的就是陶鲁笳。
陶鲁笳是江苏人,他的童年和读书时代都是在江苏度过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战乱纷飞之时,他能够静下心来读书,说明他有极强的自控能力,并且在思想认知上已经高出了同龄人。1936年他到石家庄任教,当时蒋介石对疯狂打压、迫害,日军对中国虎视眈眈,在这样的危急情况下,陶鲁笳坚定地选择加入了,这时的他刚刚19岁。
在战争时期,有很多爱国青年都加入了革命队伍,大多数都奔赴了前线,陶鲁笳在河北一带负责宣传组织工作,虽然没有在前线与敌人面对面的激战,但他在后方的工作一样不可小觑。革命队伍分工不同,他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就是为了稳定革命根据地,不断建设、发展、强大,为前线不断输出有生力量,这样距离胜利的那一天也就越来越近了。
1940年时,陶鲁笳担任县委书记,这时候的他刚23岁就已经官至正处级,而且负责的是三个县的管理工作,足见他的领导能力之强。那个时期交通不够发达,更别提有什么通讯设施,陶鲁笳靠着两条腿、一张嘴,在极其艰难的抗日环境中,把三个县治理得井然有序。后来他在太行区担任政委、书记等要职,他身处敌后方,仍然有面对敌人扫荡的危险,他没有拿起枪,却一样与敌人做斗争,他逐渐历练成为一位革命斗争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
陶鲁笳是江苏人,但他在战争时期都是在山西生活、工作的。那里没有小桥流水,有的是干燥和黄沙,可这些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热情,建国后陶鲁笳被留任在山西继续工作,毛主席笑称他是“山西人”。这位外来的山西人不怕吃苦,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1953年时他被任命山西省委书记,36岁的他成为了最年轻的省部级干部。
此时他的工作不再是某个方面,而是方方面面,想要山西的经济快速发展起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干旱缺水的问题。他大力支持开荒种地、种树,同时又修建水利工程,有效缓解了水土流失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片生机盎然的麦田。为了更加清楚了解地方情况,他到村头田间,与农民一起开荒,询问农民的诉求,使他的每一项举措都能够有的放矢。
陶鲁笳把他的人和心都放到了山西这块土地上,看着农民们脸上露出的丰收喜悦,他没有为此感到骄傲,他想的是如何把山西建设得更好。在一次中央会议上,他提出开凿水渠把黄河水引入到汾河中的构想,毛主席对此非常支持,这项工程后来也被安排到了日程上,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山西人民再无旱灾之忧,里面离不开陶鲁笳的功劳。
六十年代中国的上空升起一朵蘑菇云后,意味着核工业即将兴起,陶鲁笳支持国家核工业发展,在山西建立起第一所核工业学校,成为了新时期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陶鲁笳从战争时期就在山西工作,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早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他全心全意为山西人民服务,工作上他恪尽职守、认真负责,是山西人民的好公仆,是新中国的好干部。
1965年陶鲁笳被调到国家经委部门工作,经历过动荡的岁月后他老而弥坚,在国防科学技术部门、国家体制改革等部门都曾担任要职,后来又当选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退休后他安享晚年,于2011年逝世,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