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山西:抓住发展“金钥匙”开启转型“新篇章”

2023-04-22 20:27分类: 山西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2017年6月、2020年5月、2022年1月,习总书记5年3次来到山西视察调研,为山西转型发展掌舵,为百姓幸福生活领航。三晋儿女牢记嘱托、踔厉笃行,凝心聚力开启山西发展新篇章。

  在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风在摇叶子,黄花在吐芽,农民在劳作,“栽下黄花就是栽下了希望!”在村民们的眼里,田间的黄花就是美好的明天。

  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主席习在山西考察。这是5月11日下午,习在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们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2020年5月11日,习总书记在这里细致察看黄花产品,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黄花这个产业,让它成为乡亲们致富的一个好门路,变成群众的“致富花”。

  云州区把黄花产业作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2021年,全区黄花种植总面积达到17万亩,并形成1个2万亩片区、8个万亩片区和109个专业村,产值13.42亿元,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

  “黄花发展赶上了好时候。”一说到黄花,54岁的杨旗就精神百倍。他原来是唐家堡村的黄花种植大户,2011年成立了黄花合作社。现在,他不仅是大同黄花产业的代表人物,而且还注册成立了花倾城田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村民土地种黄花,在黄花地头建车间,吸纳村民土地入股、培养黄花经纪人。

  “两年前习总书记来到我们这里,对黄花产业给予高度评价,我的信心就更足了。之后建起了太阳能冷库,上了烘干设备和包装车间,在地头又建起了加工厂和直播展厅,去年产值达到了2000万元。”杨旗笑着说。

  由产品到富民产业,云州区叫响了“大同黄花”的美誉度;而由大产业到全产业链,大同市、云州区市区两级都在破解一道黄花高质量发展的课题。

  2022年,大同市实施了黄花产业链“链长制”。市委常委、副市长担任大同黄花产业链“总链长”,云州区“链长”由区委书记担任,并组建产业链服务团,开展政策咨询、招商引资、技术指导等工作;而“链主”企业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协同创新强链、精准合作补链、企业带动延链,共同推动大同黄花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春杨柳吹绵后,五月黄花照眼初。如今,20多万亩黄花种植田地,正期待着即将到来的丰收。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农家小院取材于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点宋家沟村……”在2019年北京展览馆举办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这个“农家小院”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成就的唯一展示。

  2017年6月21日,习总书记在宋家沟考察易地扶贫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情况,走进了乔迁新居的周牡丹家。

  “搬迁享受了多少补贴,现在生活怎么样,还有哪些困难”,虽然过去4年多时间,但周牡丹回想起总书记的亲切话语时,仍能脱口而出。

  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吕梁山区深处的岢岚县,由于山大沟深、坡陡地瘠,有近一半村庄散落在沟壑边缘,生活条件恶劣。2016年6月,岢岚县易地搬迁安置工作启动。宋家沟村作为全县8个集中安置区之一,共承接安置周边14村145户265人,率先启动了美丽乡村试点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

  从长崖子村搬迁到宋家沟近5年,住的是独家小院,厨房通了自来水,卫生间装上了冲水马桶。尽管3年前老伴因病去世,但周牡丹平常有村干部们的帮扶照顾,医生定期来家里送药,日子过得安心。

  不仅如此,宋家沟还凭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新貌,成了宜居宜业的旅游景区。蔬菜大棚、育苗园区、经济林基地、光伏发电站等项目不断落地,村集体收入从几近空白到如今跨过百万大关,生动地诠释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2021年5月11日,“中国与世界”系列特展在大同云冈石窟博物馆开展。游人来到这里,了解云冈石窟这本“大书”的古往今来。

  2020年5月11日,习总书记走进云冈石窟,仔细察看雕塑、壁画,详细询问石窟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文物保护等情况。“在第六窟,我结合造像服饰向习总书记讲解了北魏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云冈研究院副院长崔晓霞清晰地记得两年前的场景。

  习总书记说,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保护云冈石窟,大同市从外围的环境保护入手,将云冈石窟大景区的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市整体的环境保护范畴,不遗余力治山、治水、治气,实现了上到空气质量持续优良、下到地质灾害预防全覆盖。

  2021年2月19日,云冈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专门负责云冈石窟保护、研究与管理工作,承担对石窟进行保护、研究、监测、展示,统筹云冈学建设发展和区域性石窟保护的职责。

  不仅如此,云冈石窟正在尝试以全新的方式、年轻的姿态“活”起来、“走”出去。2020年6月,由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的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在浙大落成,并率先向校内师生开放。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迈出“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在山西众多的历史遗存中,历经2800余年岁月淘洗的平遥古城,宛若一幅行走的画卷,呈现出“明清时期汉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万千气象。

  2022年春节前夕,习总书记考察调研平遥古城,就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临上车前,总书记特意嘱咐我‘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平遥县文化馆副馆长巩丽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只有不断扩充专业知识,精进专业技巧,才能不负总书记厚望。

  5月19日,第十二个“中国旅游日”在平遥古城设立主会场。“这将是平遥古城又一次敞开胸怀拥抱世界、走向世界的美好时光!”当得知“中国旅游日”主会场落户平遥时,巩丽很是兴奋。

  古城南街窑门巷12号,传到郭成先手中已是第五代。如今,这座历经300余年岁月的老宅子,迎来了“逆生长”。“县政府出资6.7万元,将破损严重的地方修好,把西边倾斜的小二楼扶正。”郭成先的老房子,又能安心地住下去了。

  郭成先的欣喜并非个例。近两年来,平遥古城共投入资金2650万元,用于古城内不可移动文物及传统民居的日常维护和修缮。晋中市今年的工作安排中,明确了平遥古城的蓝图规划:编制古城保护提升规划,9月底前完成受损城墙修缮;启动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保护立法;推动平遥牛肉文化产业园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非遗文化展览馆”“特色金融文化街”……

  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这是历史赋予的重任。历久弥新的平遥古城,未来可期。

  “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中流轧轧橹声轻,沙际纷纷雁行起。”这是明代诗人张颐描绘古晋阳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诗句。

  如今这一胜景以崭新的面貌再现龙城太原:夜幕降临,24座跨汾大桥霓虹闪烁,古香古色的画舫金碧辉煌;遍布景区的7万余盏灯饰,与滨河东西路的光带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美景。

  汾河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也是黄河第二大支流,被誉为孕育三晋大地的母亲河。

  习总书记2017年6月、2020年5月两次来到山西视察,先后提出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等重要指示,为全省进一步加强汾河流域生态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保卫母亲河长久安澜,需要寻求一条永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山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绿”“减排”“乘效”“除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方位筑牢生态屏障。

  实现汾河太原城区段全流域生态治理,是太原市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经过四期治理,2021年9月,汾河流域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完工。如今的太原汾河景区北起上兰村汾河漫水桥,南至迎宾桥南2公里,全长43公里,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

  “水质好不好,鸟儿说了算。我要把这些美丽的身影定格下来。”从2012年起,摄影爱好者武晋洲开始用镜头记录孝河湿地里的鸟类,一张张灵动的图片,生动诠释着这里的“生态之变”。

  “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在2020年全面消除劣V类的基础上,地表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2021年,汾河流域21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IV类及以上水质,进一步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处处长赵亮介绍。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近年来,山西省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准入,倒逼企业在绿色改造中迸发新动能,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清零。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的‘金钥匙’,使其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延峰表示。

  在晋中市平遥县朱坑乡上店村,一台台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叶片迎风飞旋,转化而成的清洁电能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电网中,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节能减排作出了贡献。

  在绿色发展的舞台上,能源企业是“压轴者”也是“先行者”。作为山西省属规模最大的综合能源企业,今年,晋能控股集团将积极推进19个共计194万千瓦风光项目建成投产。同时,面向全国拓展发展地热发电、储能、生物质发电等15类其他清洁能源项目。项目建成后,年均上网电量约7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20余万吨。

  2022年1月27日,习总书记来到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考察调研。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2022年1月,习总书记来到山西考察调研,深入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听取山西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和企业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工作介绍。习总书记强调,要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这篇大文章,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山西是能源大省,2021年煤炭产量达11.93亿吨,是全国煤炭能源保供的主力军。

  “今年,我们将大力推动智能绿色安全开采,再建成20座智能化煤矿,推进40个绿色开采试点项目建设,坚持煤炭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这篇大文章,更好担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晋平表示。

  要实现绿色发展,矿山的智能化建设是关键一环。幽深的巷道里,灯光通明,如白昼一般,液压支架全工作面自动跟机、顺槽集控,采煤机运行状态实时显示、远程控制、记忆截割……这是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晋华宫矿智能化工作面的生产现场。

  晋华宫矿是第一批开展老矿智能化转型的试点矿井,智能化的加入,使矿井基础产量在提升15%~20%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人员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

  从井下智能现代的综采工作面,到宽敞明亮的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从精确定位、自动调配的井下“网约车”,到忙碌于主运输系统和水泵房的轨道式巡检机器人;从集成照明、摄像、语音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矿用本安型智能安全帽,到一线职工手中可实时视频通线G手机……如今的煤矿工作场景早已颠覆了人们对煤矿生产的刻板印象。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山西省扎实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煤炭清洁高效开发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21年年底,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75%。10座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基本建成,1000处采掘智能化工作面全部启动建设。全省21座煤矿实现5G入井,智能化建设场景应用和成效不断拓展……

  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山西必将在能源革命和绿色转型上闯出更大天地、作出更大贡献。

  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人民网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rmw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山西最北部塞上明珠是历史文化名城境内一山流传太多历史典故

下一篇:太原现存最古老关帝庙开放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