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用一部书表达一份情怀——专访《三晋山》作者刘凡

2023-04-20 18:26分类: 山西名人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11月9日,《三晋山》图书出版首发仪式在太原隆重举行。山西省旅游局、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山西社会科学院是当天仪式的主办和协办单位。姚奠中、冯骥才等名人分别为该书题写书名、题词。十余家媒体对首发仪式做了详尽报道。

  为了完成这部书,作者刘凡在五年的时间里,徒步攀登山西境内58座大山,行程达三千公里。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又是怎样的创作激情支撑着作者完成了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今天,记者带您走近刘凡,一起了解他和他的《三晋山》。

  将上下两册《三晋山》拿在手里,即便是粗略翻看,你也很难不被书里无处不在的细节所吸引。从装帧、排版到章节设计、图片说明,甚至每一节开头特色鲜明的文章标题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英文翻译,都饱含着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所有素材的情感与对读者的诚意。而这所有的不遗余力,都来自这套书的作者刘凡。

  在刘凡兼具现代感与文化气息的办公室里,这个笑容和善的中年人满含深情地给记者介绍了他的新书《三晋山》。

  这是一部以山为载体的书,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封面的芦芽山代表自然的山,下册封面的黄崖洞体现人文的山。全书以历史文化为线索,从不同角度探寻、挖掘、收集、思考、记录每座山背后深藏的历史、文化、古建、艺术元素。通过自己的视角,刘凡想要呈现的不仅是对山西五千年文明的线条型梳理,更是对以山为圆心、以县域为半径的现实生活状态的关注。

  整部书共记录了山西省境内11个市、38个县的58座历史名山,内容涉及当地的自然地理、历史传说以及人文情怀。全书以山西行政区划为单元编列结构,每章开篇配有山形地理示意图,书中不时穿插着刘凡的亲笔素描以及用硬笔书法写就的登山感悟。书中展示的749张照片,从近万帧实景拍摄的照片素材中被精心挑选出,配以详细的图片说明,成了整部书中的一大亮点。对于这样的编排,刘凡的解释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从图片中去获取信息。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这部书,进而了解山西的山文化,在前期策划中,刘凡有意识地选择了这样一种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为“图书杂志化”。

  每一节介绍一座山,除了当地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风情传说之外,刘凡试图通过自己的视角,将每座山的独到之处呈现。记录紫团山的木雕、羊头山的石雕、五台山的砖雕,他想展示的是山西古代艺术的辉煌;讲述绵山的清明祭祀文化、天龙山石窟的沧桑变迁、天河山的牛郎织女传说,他是在梳理三晋文明的历史脉络;在探访历山和蟒河深山中的村庄时,他看到的又是当地人在时代变革中的生活变迁。

  从形式到内容,刘凡尝试用丰富性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年轻人可以通过照片被大山的美吸引,进而对山西的山有一个大概了解;稍微有些文化积淀的人,可以通过阅读文字,理解我想要传达的大山背后的文化和精神;这本书还可以被驴友们当工具书来读,做他们的登山向导,这样也能带动一些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讲述这一切时,刘凡脸上挂着自信的微笑。

  作为山西最早的文化传媒策划人之一,很多年之前,刘凡就一直想寻求一种恰当的方式来表达他从小钟爱的三晋文化。这种愿望和激情推动着他苦苦寻找,但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直到2005年,刘凡在朋友那里看到了一本线装本的《苏州水》电视专题片脚本,这部四集的专题片脚本通过讲述人与水的关系展现了苏州的水文化以及历史文化,“天一生水”、“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被从容表达,刘凡从中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大和谐。受到启发的刘凡脑子里随即跳出了“三晋山”三个字,多年的遍寻无着突然在瞬间找到了一个出口。

  刘凡很快意识到,处于太行、吕梁山脉之间的山西,除晋南平原外,境内90%以上几乎都是山地,这一显著的地方文化特征让山西明显区别于中国内陆其他省份。和南方的四川、重庆以自然山水为主的特点不同,山西的大部分山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精神,自然山水和人文山水的浑然天成,为刘凡的表达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他想通过对大山的寻访,以山为线索,对山西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一次线条型梳理,为读者凿开一扇了解三晋文明的窗户。

  从2005年开始策划,到2008年正式开始实施,再到2012年《三晋山》面世,刘凡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业余时间,徒步爬越省内58座大山,行程达三千公里。有时有团队支持,有时只身前往,这中间无论条件怎样艰苦,刘凡都要求自己在爬每一座山时必须登顶,他的理由是,要做就要做好,绝不放过每一个可能触碰到的细节。为此,他给自己制订了近乎苛刻的作息时间表,每天4:30起床,5:00准时出发,除了要克服饥饿、劳累等困难之外,更多时候必须面对一人独自登山时的恐惧,晚上完成攀登任务后,常常累得连一件衣服都拎不起。稍作休整之后,还要打起精神研究相关资料,为第二天的拍照任务制订计划。

  有时受天气条件影响,很多山得爬不止一次。有时为了赶路,一天只在路边吃一碗凉粉充饥,而方便面则成了他在山里行进时的家常便饭。此外,还得时刻提防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人身伤害。由于吃不消,团队里的一些工作人员最终选择了退出。对此,刘凡表示理解:“客观地讲,整个过程确实艰苦,我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像我一样在从事这项工作时都能饱含热情,我尊重他们的选择,同时也对他们给予过我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谢。”

  和爬山相比,整理素材和写作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为了尽早成书,刘凡经常3:00起床,把自己的观察、体悟变成文字,这中间自然少不了一遍遍地设想、推翻与重建,还有不厌其烦的字斟句酌。

  当《三晋山》终于成功出版时,刘凡用“平淡”两个字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心情,“我始终相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登山过程的不易,登山时受到的历练,所有的体悟都被我用文字忠实地记录在了书中,这种平淡是一种经历之后的充实。”

  刘凡出生在沁水县磕山脚下的小村庄,幼年时性格活泼,少年时代父母突然离世,让他变得消沉和抑郁。在寻找人生支点的过程中,他逐渐喜欢上了书法,在学会忍耐的同时人也变得坚强。“对于书法的喜爱让我不至于迷失自己,而忍耐和坚强让我在做事时勇于担当,这大概是我能完成《三晋山》的重要原因。”

  采访中,刘凡一直在强调“人”的重要性,“人是万物之灵。山与人一样,是一个有生命的肌体,所以我在文字描述和图片运用上,都极力想体现人文性。”除了查阅资料、实地拍摄照片,刘凡还极尽可能地去接近探访中碰到的人,前后一共采访过三十多人,他们有的是当地人,有的是游客,还有的是僧侣。在和这些人接触的过程中,刘凡常常被他们的质朴和善良所打动。

  在锡崖沟,刘凡碰到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大娘。老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招待刘凡在自家吃饭时,她总是把碗里的饭装得满满的,生怕吃不饱影响客人登山。在历山古镇,刘凡想跟当地人了解一些历史典故、传说,可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没有几个人讲得清他想要知道的东西。最后,当地人给他推荐了一位文化层次稍高的老人。由于患过病,老人行动不便,说话也不太利索。得知刘凡的来意后,老人把自己知道的情况事无巨细地讲给刘凡听,尽管不是每一句都听得懂,但山里人那种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朴实和厚道还是给刘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善意与帮助,也成了刘凡在后来的探访过程中得以克服各种困难的温暖力量。

  此后,善意在刘凡和老乡们之间往返传递。那些用相机为老乡们记录下来的生活片段,洗出来之后,总是被刘凡第一时间寄给他们。“我本人就来自大山脚下的农村,和他们的亲近感好像是天生的。他们是大山变迁的见证者,更是大山悠久历史的灵魂。”刘凡动情地说道。

  经历过这一切之后,刘凡比年轻时更容易看懂事物的本质,他说:“跨过坎坷回头再看,如今看待事物的眼光更加平和。人生就是充满曲折和考验的,登山的过程让我的视野变得开阔,山里的人让我的内心变得澄明。现在书已经面世,但我对大山的感情永远不会遗落,整个过程中我的感受也永远不会遗落。”

  2012年中秋节,首批《三晋山》印出后,刘凡给在复旦大学读书的女儿寄了一套,随书附上了几句话:“致畅儿:并州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寄份图书当勉励,明月初上思儿浓。”女儿在回给他的短信里写道:“独逢中秋月满江,燕园八月桂花香。励精图治报桑梓,九州明月是故乡。”说起这些时,刘凡脸上满是温馨,他说:“我虽然没有强求过女儿毕业后一定回来,但她短信里对家乡浓浓的眷恋,还是让我很欣慰。老实讲,我内心深处还是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关注山西文化的行列中来,把文化传播接力下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张陆苗和他的顺口溜村史

下一篇:当代临汾名人 你认识几个?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