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行“晋”黄河风物故事辉映千年文明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环球网报道 王怡婷】三晋故地,表里山河,历史的激荡在黄河岸边延绵千年,随意捧起一把黄土,即是鲜活动人的蕴味风情。时值九月,序属三秋,环球网记者跟随“游山西读历史”第二届全国主流媒体山西行黄河线采访团,沿着绚丽的“黄丝带”自太原向西南而行,聆听雄浑奔放的黄河故事,感受质朴沧桑的黄河文明。
“九曲黄河第一镇”,昔日商贾云集,今日古迹犹存。9月24日,环球网记者跟随主流媒体山西行黄河线采访团的脚步来到吕梁山下、黄河东岸,走进写满故事的碛口古镇。
碛,本意为浅水中的砂石。碛口古镇因湫水河与黄河在此交汇,又因黄河水道猛缩,大量泥沙在此积淀而成。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古镇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古为军事要冲,也是晋商发祥地之一。
跟随采访团悠然漫步在古道上,曾经繁华的闹市在眼前浮现:远方传来了阵阵驼铃、船工拉纤的号子声也仿佛有节奏地在空中回荡,还有满面笑容的掌柜、忙于卸下行李的商贾……晚间,记者独自行于斑驳的石板路上,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座古镇不同于平遥古城,虽然同样是商铺林立、灯火荧煌,但是碛口却更加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
“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这幅对联刻在碛口镇海拔最高的黑龙庙山门檐柱上,也见证了旧时古镇的商贸兴盛。
当地村民王珍花说,她家现在还住在这层层叠叠的石头房子里,隔壁院子开了间民宿,做农家乐,而她经过专业培训,当起了景点导游,一年收入多了3万多,日子过得热热闹闹。
如今,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由于古镇至今还保持着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碛口古镇的质朴,还吸引了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吴冠中来到碛口采风时,无不对此处的原汁原貌赞叹不已。
1999年9月,碛口被公布为山西省风景名胜区。2005年9月,碛口镇被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2年10月,碛口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碛口还被网友评为“人生必去的十个小镇之一”……
“如斯仙境何处有,劝君早做碛口行”。若不是行程所限,真想在这座古朴静谧的古镇多逗留几日。遐想中的黄昏十分,可以坐在古镇客栈的木椅上,喝一口清茶,听黄河惊涛拍岸,观碛口物阜民熙,也不失为一种诗意的休闲。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里提到的古大槐树,又叫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临汾洪洞县西北2公里的贾村。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曾说:“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
9月25日,环球网记者跟随“游山西读历史”全国主流媒体采访团来到了盛名远扬的洪洞古大槐树景区。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根”字影壁,彰显了大槐树蕴藏的“同宗共族,天下一家”情结。一路前行数百米,挺拔云天、蓬勃旺盛的大槐树“千呼万唤始出来”。
讲解员向记者介绍:现存的槐树是同根滋生的二代、三代大槐树,其中二代大槐树有400多年历史,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历史。在二、三代大槐树旁,是依照记载原貌仿制的古大槐树,相传古大槐树树围为“七庹零一媳妇”,即七个成年男子加一个女子才能合围。民国三年,地方乡绅在原址上修建了“古大槐树处”碑亭。
据《史料》记载,从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近50年间,明统治者在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发放川资,移民18次,人数逾百万,迁民18个省500余县,涉及1230余姓,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旷古绝今。
因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大槐树景区近年来越来越得受到游客的青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大槐树景区购票游客已达130万人次。景区门票单价80元,这里去年一年门票收入过亿。现在古大槐树为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行古大槐树景区,记者最深的感受即是,到山西不仅仅是旅游观光,同时也是来寻根,这里既饱含浓浓的乡愁,也夹杂着对祖先的敬仰之情。悠悠六百余载,古槐几度枯荣。洪洞古大槐树下的迁民子孙繁衍不息,悠久的寻根祭祖文化在这里世代传承。
从古大槐树景区走出,记者跟随山西行主流媒体采访团驱车来到临汾壶口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壮观景象让所有人都心潮澎湃。
“不观壶口大瀑布,难识黄河真面目”。还未下车,就听见如雷般的轰鸣,果然是“未见其瀑,先闻其声”,而得见真面目后,更是为之惊叹: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在晋陕峡谷里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飞流直下,这般气势,铸就了冼星海笔下“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磅礴之声。
“朝坊观瀑风雷间,九曲激浪生层烟;黄沙入水千甲穿,速流抵柱万山悬”,这是古人笔下的壶口瀑布。若非亲眼所见,是绝不会相信李太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浪漫想象。身临其境方觉,无论用怎样的辞藻形容眼前的雄浑壮阔都不为过:万马齐嘶、万鼓齐鸣、云蒸气吞、雷鸣咆哮……
而形成这般景象的地理原因,即是黄河在壶口瀑布由河宽300米收窄为50米,骇浪翻滚,排山倒海,故所谓“万里黄河一壶收”。
站在观景台,俯瞰激流澎湃的黄河之水,敬畏之情油然而生: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脉孕育,出昆仑,穿大漠,驱流沙,越草原,入河口,滚滚东流……而壶口,正是它铿锵激越的心脏,于是,黄河在此欢聚,生命从此高歌。
导游说,冬日的壶口,小雪流凌,冰封河面,晶莹剔透,又是另一番奇景。听罢,又对此景心生向往,却也不禁感叹:大河涛涛,纵千种风情,万般故事,都化作浪花滚滚,于天地间吟诵不羁与豪迈。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上穷千里,登高远望,落日衔山、水天一色的壮阔景象亘古如一。9月26日,记者跟随山西行主流媒体采访团黄河线来到永济市鹳雀楼,感受诗中描绘的壮阔景象。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位于秦、晋、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区域。四大名楼之中也唯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所以说,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记者身临楼阁,穿过雕梁画栋,信步楼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铜像巍然矗立在眼前。他左手持卷,右手挥毫,千古佳句在胸中徘徊激荡,于是,“诗因楼出,楼因诗名”,鹳雀楼更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登高赋诗的胜地。
1222年,金元光元年,鹳雀楼毁于金元对峙的战火,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难以寻觅。1997年12月,永济市政府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拉开了鹳雀楼复建工程的序幕,这是鹳雀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开始接待游人。
“复建的鹳雀楼为目前国内惟一一座采用唐代彩画艺术的仿唐建筑,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使慕名而来的游人得以重新体味古人的登临之感。”讲解员介绍。
登上楼阁六层向远处眺望,“黄河入海流”的壮丽之景更多夹杂了文人的浪漫想象,但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真实的鼓励着所有人积极探索、无限进取。
在雨后的烟雾缭绕中,环球网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临汾市乡宁县的云丘山,探索此处的神秘与惊喜。云丘山位于黄河边上临汾市西南部,自古有“河汾第一名胜”的美誉。
据说当年,尧帝定都平阳,便是现在的临汾。云丘山作为当时的最高山峰,备受重视和尊崇。承载着厚重的人文资源与文化底蕴,云丘山的文化脉络可追溯至远古文明,相传伏羲、女娲在此繁育华夏子孙;羲和观天测地在此订立二十四节气;后稷在此传承农耕技艺,中原农耕文明由斯肇始……
顺着山道攀爬40分钟,我们来到了云丘山最引以为傲的冰洞群。穿上厚重的军大衣,戴上安全帽,瞬间进入一个晶莹剔透的“0°C空间”。厚厚的冰柱、冰笋、冰钟乳、冰石花错中复杂、交互贯通,营造出一段色彩斑斓的“冰雪奇缘”。
据考证,云丘山冰洞群形成于第四季冰川期,距今已经有300多万年的历史。整个冰洞群数十个洞腔,其规模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极为罕见的自然景象。
从冰洞出来,复行数百步,另一番景象映入眼帘:古树高耸,流水潺潺,脚下青石板路错落斑驳,“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就是塔尔坡古村。
塔尔坡古村因位于云丘山神仙峪内神塔附近,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村里共有二十多个院落,依山而建,有穴居土窑洞、碹拱石窑洞、石木结构的瓦房,被誉为“千年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沿着石板路向上而行,红柿挂满整条进山小径,装点漫山的青翠。逾越千年的古道也仍然完好的保存,这里还有人们在生活留下农耕用具,所有的一切都见证着古村的悠久历史。
第二天清晨,记者伴着鸟鸣,徒步于山间,极目远眺:云雾袅袅,远山如黛,犹如一幅山色空蒙的画卷,不禁感叹,在这座奇异的云丘山中,冰雪奇缘竟与水墨丹青撞了个满怀!
沿着黄河一路西行,大河文明的足迹在三晋大地不胜枚举:西侯度遗址燃起人类文明的第一把圣火、鹳雀楼“更上一层楼”的理想抱负激励古今志士探索进取、碛口古镇讲述着商贾贸易下的物阜民熙与兴盛繁荣、滔滔黄河在壶口间高歌出民族铿锵激越的呐喊……
诚然,大河有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教授曾总结道:“大河之魂是哺育——男儿能受千般苦,女儿能绣万重花;大河之魂是力量——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大河之魂是包容——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五天时光,行“晋”黄河东畔,记者线万平方公里的黄地上,满载故事的风物辉映着千年的文明与历史,淳朴厚道的山西人热情又好客,自然资源与文化禀赋在这里相得益彰,黄河之魂更在三晋大地上谱写出了最为绚丽的史诗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