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笔记人物轶事:拘牵文义、箝制人心的曹振镛及清代八文正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按照清代笔记的说法,有清一代,大臣去世之后,谥号为“文正”者,共有七人。这七人分别是:
其实,这一笔记记载有误,清代谥“文正”者,实有八人,除以上七人外,还有一人刘统勋。
七人之中,汤斌以理学著称,朱珪以学问闻名,曾国藩以勋业傲世。这三位逝后,被清廷谥为“文正”。对于他们的谥号,是没有人议论和指责的。
李鸿藻〔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师傅〕、孙家鼐〔与翁同龢同为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帝师傅〕之所以被谥为“文正”,是因为他们都是皇帝的师傅。皇帝的师傅谥号“文正”,这几乎是惯例,当然,也就无可厚非了,更何况,这两位生前也没有什么大的过错。
“朕自八岁入学读书,仰蒙皇考特谕杜受田为朕讲习讨论。十余年来,启迪多方,恪勤罔懈,受益良多。允宜特沛殊恩,以崇硕学。杜受田著赏加太子太傅衔。”
另外,刘统勋去世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亲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哀恸。回跸至乾清门,乾隆帝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由此可知,刘统勋被谥为“文正”,似乎也无訾议。
至于曹振镛,因为他居高位时,曾经拘牵大义,挑剔细故,钳制天下人心,使众情得不到发舒,结果造成清代社会不痛不痒的局面。以至于后来,太平天国兴起、洪秀全、杨秀清等发难,差点导致清廷覆灭。这些,有人认为,不能不说是曹振镛的“功劳”!
因“拘牵大义,挑剔细故,钳制人心”,而埋下亡清的隐患,就短浅的目光视之,这似乎是危言耸听;但就历史的大势观察,不能不服膺论者振聋发聩的见解之直、认识之深。这也可为世间主政者一警。
起初,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倦怠大政,他因无法遍阅章奏,而将处理政务视为苦事。
“而今天下承平,臣工们为了居功,喜欢危言耸听。他们以指陈所谓的缺失,来博取好名声。这样的情景,实在不好!但是,如果因为这样,就马上将他们治罪,圣上恐怕会蒙受拒绝劝谏的恶名。”
“从今以后,内外呈进的章奏,圣上不需要通篇读完再行阅示。批阅奏章时,圣上只要专门挑拣那些细枝末节的错误,对上奏者进行谴责。这样的话,臣工们就会被皇上的圣明所震慑,他们会认为圣上明察秋毫。以后,肯定不会再有人肆意妄为了。”
其实,就历史的痕迹来看,满清统治的偏狭,其表现之一,就是文字狱的盛行。满清自以为以此就可以千秋万代,其实,文字狱开始的时候,也就是满清动土为自己挖掘坟墓的时候。
曹振镛对道光帝的建议,实质上,就是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对文字狱进行扩展和延续,当然,也是对清廷文字狱的合理贯彻与切实执行。就此看来,曹振镛作为枢臣,他是完全合格的。因为,他在政策的解读与执行上,完全与主政者一致。
曹振镛建议道光帝之后,内外呈进的章奏,道光帝不再通篇看完。批阅章奏时,只要发现有一丁点的错误,道光帝即对上奏者严厉谴责,小者罚没俸禄,大者降调革职。从此以后,内外臣工,为之震惊悚惧。
内外官员,从此皆谨小慎微,矜矜于小节,没有人再在章奏中畅谈高论。呈进的章奏,也都是说吉祥的话语,粉饰太平,凶祸、灾异也很少入内禀告。
等到后来,洪秀全、杨秀清等向清廷发难,官员更是互相隐讳,没有谁愿意将这件事情首先捅破。
最后,直到太平天国多次攻陷当时的重要城池之后,无法继续隐瞒,官员们才开始将情况奏达主政者。
这一切,有人认为,就是曹振镛建议道光帝之后,所形成的官场风气导致的。这种官场风气一成,遂沿袭不改,最终,结出了恶果。
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其影响就一直都在,以至于后来,清廷即将灭亡时,官员们还在这种风气之中打转。
曹振镛去世后,清廷谥其为“文正”。那个时候,谥号一出,当世就有“不文不正”的谤议。由此可知,时人对曹振镛的意见还是很大的。
在曹振镛还未入枢府之前,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嘉庆(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时期,应制考试的书法虽然工整,考卷仍然会出现满纸的碑帖字体,但是,士子也不会因此被黜落。当然,应制诗中,也有拗体,士子也不会因此而获谴。这一时期,虽然也有号称的“台阁体”,但是,其间也还是有雅气在的。
破体,指不合正体的俗字。清·陆以湉《冷庐杂识破体字》:“朝考殿试,最重书法,大要以黑、光、匀为主,并不可有破体字。”亦即破体字。
那时,不管工拙、只要字体齐整,没有破体,就会被录取为高第。如果有人犯一帖字,就会失掉进入翰林的机会。
如此一来,海内承其风向,于是,殿体书简直就成了泥塑一般的东西,卑劣平庸,厌厌无生气。
宋代得文正谥号者九人: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但是,考之《鸿称》(清代关于谥法的规定,有《内阁鸿称册》和《鸿称通用》),其中所载,臣工的谥号,以忠为第一字,而文为第五字,正为第四十一字。
一、汤斌(公元1627年~公元1687),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政治家、理学家、书法家;官至工部尚书,清世宗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入贤良祠;清高宗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谥文正;清宣宗道光三年(公元1821年),从祀孔庙;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
既师奇逢,习宋诸儒书;其教人,以为必先明义利之界,谨诚伪之关,为真经学、真道学;否则讲论、践履析为二事,世道何赖;笃守程、硃,亦不薄王守仁;身体力行,不尚讲论,所诣深粹;清世以名臣从祀孔子庙,斌、陇其、伯行三人而已,皆以外吏起家,蒙圣祖恩遇。陇其官止御史,而廉能清正,民爱之如父母,与斌、伯行如一,其不为时所容而为圣祖所爱护也亦如一。君明而臣良,汉、唐以后,盖亦罕矣。斌不薄王守仁,陇其笃守程、硃,斥守仁甚峻,而伯行继之。要其躬行实践,施於政事,皆能无负其所学,虽趋乡稍有广隘,亦无所轩轾焉。
二、刘统勋(公元1698年~公元1773年)字延清,另字尔钝,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
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徐)本,世宗旧臣,(汪)由敦、来保、(刘)纶、(刘)统勋次第入直;由敦左迁而未罢直,统勋罢而复入,尤以决疑定计见契於高宗,许为有古大臣风,亮哉!
三、朱珪(公元1731年~公元1806年)字石君,号南厓;与其兄朱筠,时称“二朱”;随父朱文炳由萧山侨居北京大兴县,入籍顺天府;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17岁殿试为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侍读学士;主河南乡试,会试同考官;授福建粮道;擢按察使,兼署布政使;补湖北按察使;任山西布政使;权巡抚事;为按察使,授侍讲学士;命在上书房行走,教嘉庆帝读书;督福建学政;迁内阁学士;升礼部侍郎;后历任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务;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帝予谥“文正”;上亲临奠三爵。
文章奥博,取士重经策,锐意求才;嘉庆四年典会试,阮元佐之,一时名流搜拔殆尽,为士林宗仰者数十年;学无不通,亦喜道家,尝曰:“硃子注参同契,非空言也。”;天留数人,弼成仁宗初政之盛,可谓大臣矣。
四、曹振镛(公元1755年~公元1835年),字俪生,号怿嘉,安徽歙县人;尚书文埴子;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少詹事、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以平定喀什噶尔功绩晋封太子太师,旋晋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卒,道光帝亲临吊丧,下诏褒恤,赐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历事三朝,凡为学政者三,典乡会试者各四;衡文惟遵功令,不取淹博才华之士;殿廷御试,必预校阅,严於疵累忌讳,遂成风气;恩眷之隆,时无与比;数请停罢不急工程,撙节糜费;世以盐筴起家,及改行淮北票法,旧商受损,振镛曰:“焉有饿死之宰相家?”卒赞成,世特以称之。
五、杜受田(公元1788年~公元1852年),字芝农(杜愕子),清山东滨州(今滨城镇南街杜家)人,清道光三年杜受田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时称传胪);选庶吉士,授编修,后为山西学政;特召进京,直上书房,教授皇子读书;升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实录馆总裁;咸丰即位后,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调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咸丰帝甚痛,赠太师、大学士;谥“文正”。
六、曾国藩(公元1811年~公元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攻灭太平天国;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卒,谥文正。
事功本於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七、李鸿藻(公元1820年~公元1897年),字兰荪,号石孙、砚斋,河北保定人;同治、光绪年间的清流领袖,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督河南学政;特诏教授大阿哥载淳(统治)读书;为侍讲;累迁内阁学士,署户部左侍郎;再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历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吏部尚书;卒,享年七十八岁,清廷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性至孝,为学守程朱,务实践,持躬俭约;傅穆宗十馀年,尽心启沃;在枢府,独守正持大体;御史王鹏运谏止修颐和园,几获重谴,鸿藻力解之,得免;德宗间日一往颐和园侍起居,时留驻跸,言官有言其不便者,太后大怒,欲黜之,鸿藻谓如此必失天下臣民之望,乃止;所荐引多端士;朝列有清望者,率倚以为重,然亦不免被劫持云。
八、孙家鼐(公元1827年~公元1909年),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清文宗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首任管理学务大臣;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卒谥文正。
简约敛退,生平无疾言遽色;虽贵,与诸生钧礼;闭门斋居,杂宾远迹,推避权势若怯;尝督湖北学政,典山西试,再典顺天试,总裁会试,屡充阅卷大臣,独无所私;拔一卷厕二甲,同列意不可,即屏退之,其让不喜竞类此;器量尤广,庚子,外人请惩祸首戮大臣,编修刘廷琛谓失国体,责宰辅不能争,揖而引过;其后诏举御史,独保廷琛,谓曩以大义见责,知忠鲠必不负国,世皆称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卡米拉称不稀罕英国王后,只想与查尔斯共度余生!专家:她在女王去世后把自家成员一点点拉进王室…
重磅!OpenAI再放大招:允许所有ChatGPT用户关闭聊天记录,还将推出企业版订阅服务
大疆发布DJI Mavic 3 Pro无人机:13888元起售 首款哈苏三摄
史上最强核显AMD 780M干掉GTX1060!19款3A大作帧率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