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代县民俗风情的文化名人——王斌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忻州网讯 “我是农家子弟,始终不忘初心,搜集民俗,记录风情,传承雁门文化。我热爱家乡,感恩家乡,敬畏家乡,不求成名,但求用文字留下家乡的影子,留下家乡的故土民俗风情,讲好以往农家生产生活的故事,留下记忆中的家乡美好田园风光”。 这是现年61岁的代县五中办公室主任、本土文化名人王斌的最大心愿。多少年来,他走访老者,用相机记录历史、用笔触书写“乡愁”,以记者的眼光、作家的文笔“抢救”着雁门大地渐渐被人们遗忘的传统民俗风情,为丰富和充实雁门文化积累了珍贵资料,成为记录代县民俗风情的文化名人。每一个信手拈来的从容都是厚积薄发的沉淀。王斌出生于代县滹沱河南岸绿树掩映、美丽富饶的峪口乡东章村,是晋商大盛魁掌柜王廷相的后裔。他从小就对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写得作文常常被老师拿去高年级作为范文传阅,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以后不管哪里有写作机会他都积极争取,文章也多见于学校黑板报上,经过这样的历练使他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975年,正在上村办高中的王斌创作的《峪口乡东章大队做好冬小麦春浇前的准备》在地区《改革报》上发表,便点燃了这个年仅十几岁的“小作家”创作的火苗。后来,他成了村里的民兵文书,每天下工后,他都要着着急急赶回家,听小喇叭广播,获取新闻资讯,积累创作素材,然后通宵达旦写作,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1994年,他有幸搭乘上了优秀民办教师参加全国高考的“末班车”,顺利考入原雁北师范学院民师班,脱产进修两年。在校期间,他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常常挑灯夜读。王斌很坦言,“正是这段经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在辅导学生写作,处理课本教材上更加得心应手,也更加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回到教学岗位后,他不仅自己写作,也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给自己的学生倾心传授写作技巧,他们师生的作品也屡见于报端。马头墙、青石条、磨砖花雕门面,穿村走巷的孩童这些深刻烙印在王斌记忆中的生活片段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让他有了抢救乡愁、留住乡愁的想法。他依托“赋”这种古老的文体,结合自己儿时的农村生活经历,感怀古物、书写乡愁、记录代县民俗风情,创作的《代州古城赋》《名城代州赋》《代州鼓楼赋》《代县湿地公园赋》《今日雁门赋》等20多篇辞赋被《中华辞赋网报》刊用,还被中华辞赋联合会授予“赋炟”的雅号;王斌创作的《我对庄稼情有独钟》《童年琐记》《苦涩岁月野菜香》《难闻昔日蛙鸣声》《那些年离不开农村广播小喇叭》《代县写对子的习俗》《那些年清明蒸寒燕》等不胜枚举接地气、冒热气、带露珠的民俗风情作品多次被《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忻州晚报》《忻州文化旅游周刊》《学习报教育周刊》等刊载;收录整理的《田间玉米话乡愁》《代县农家腌黄菜》《农村久违的石磙》《回忆儿时摘酸枣》等68篇民俗风情文章也已结集为《家乡往事追怀集》出版。2017年,王斌被《学习报教育周刊》评为“十佳教师作者”称号;作品《雁门税收赋》荣获2018年由代县国税局、代县地税局和代县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造环境、促转型我身边的税收故事”征文有奖活动二等奖。用文字追忆儿时乡间野趣,用笔墨烹饪民俗风情佳肴。多少年来,王斌在做好三尺讲台教学工作之后,还是纸笔不离手,每有外出遛弯或参加社会活动仍不忘留心观察生活,把那些能打动自己的生活场景描画在案、记录在心,痴心不改,坚持创作,为抢救性记录代县的民俗风情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本土文化名人。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及时通知本网。 本网转载的其他内容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4月11日下午,由忻州市体育局主办,忻州市摔跤俱乐部承办的挠羊竞技表演赛正式拉开...
灵河高速原神段临近通车,将为往来偏关的人们带来极大便利。来了偏关可以去哪逛?吃...
8月31日吉利缤瑞燃擎探界挑战油耗5L 百公里在忻州沃成正式拉开帷幕,比赛从忻州...
为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践行德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的独特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晋备:2018013号,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晋移备2018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