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弘扬感动精神 凝聚发展力量——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揭晓

2023-04-19 05:06分类: 山西名人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十一载风雨不改,十一载感动如初,万众瞩目的“感动山西”已经成为了山西人一年一度的精神“必修课”之一,如同岁月微尘中始终粲然的宝石,历久弥新从未失去质朴的本色。平凡是这颗“宝石”散发出的光彩,挖掘并弘扬平凡人中的感动,是“感动山西”一直以来的宗旨。

  平凡的他们,无论身份、背景、经历有多么不同,但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感动了公众,感动了山西。他们或者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个人对社会的担当和责任;他们或者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人与人之间高尚的情感,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

  每一个故事,每一段人生,都是一篇激荡人心的精神史诗,也是一段悠扬抒怀的生命旋律。每一位感动人物都有一种让人们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他们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思考,更让我们激发起奋斗的力量。是他们,高擎旗帜,带给人们以坚定、以信心,让我们满怀激情、努力奔跑;是他们,孕育希望,这一粒粒希望的种子,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挺立在高山砾石之间,繁茂于乡村田野之上;是他们,书写时代,他们用感动连接起伟大与平凡,用担当和勇气召唤每一位三晋儿女,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不断奋斗。

  又一轮春夏秋冬,又一次感动。一座座奖杯给了他们,留给我们的,是相信,是温暖,是对美好的期盼。

  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原因,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颁奖会改变了以往现场会的举办形式,调整为线时,颁奖会在山西晚报客户端、山西晚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山西公益”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发,与大家准时见面。与此同时,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特别奖、提名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

  在武汉疫情方舱战“疫”中,首批进驻方舱医院、贡献山西力量的医疗救援队之一的山西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三晋交通改善提升的基石、抗击新冠疫情的一线尖兵“太铁之星”先进典型代表团体分别获得特别奖;郭子涵、赵雅婷、王婷、张秀珍、常明昌、余文琦、朱少辉、张杰和王秀秀夫妻、任刚、李尚师10人荣膺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张临生、王思宇、吴苏俊、常丽、程功、郝红慧、穆生财获提名奖。

  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由省文明办指导,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山西晚报社承办。活动自2020年12月9日启动,开始面向社会征集感动人物。截至2020年12月16日报名结束,社会各界通过电话、网络、邮件、微信等方式推荐了来自各行各业的124名感动人物。

  初评中,评委们依据评选标准,投票选出19位候选人物。为了全面真实地反映候选人的感人事迹,更为了将他们身上的温暖与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2020年12月中旬起,山西晚报社派出多路资深记者,深入全省11市寻找、挖掘、记录候选人身上的感人故事。随后,19位候选人的感人事迹通过报纸、网络、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全媒体渠道进行了多元传播。

  同时,山西晚报官方微信、“山晚公益”微信公众号、山西晚报官方客户端对候选人事迹进行了逐一展示,并邀请各界群众参与评选。一个月时间里,组委会共计收到2472189张选票。2021年3月17日至4月8日,山西晚报推出“2020感动山西系列人物报道”,用19个整版对候选人物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深度报道。

  活动期间,考虑到疫情反复的情况,山西晚报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充分考虑参会人员安全,将终评会由以往的现场评议改为非现场评议,评委们根据候选人事迹(视频和文字资料),结合社会公众投票结果,每人评选了10位自己心目中的“感动山西”人物。随后,组委会对各评委的投票结果进行了集中汇总,并最终评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特别奖获得者和提名奖获得者。

  从2010年开办至今,“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活动连续走过了11个年头。这些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寻找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活动宗旨,记录感人故事,传递可贵精神。在省文明办的悉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活动逐渐成为三晋大地上家喻户晓的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成为山西人一年一度的精神盛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山西实践的生动写照。

  11年来,活动共挖掘出100余位“感动人物”。他们大多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真实而亲切,温暖而质朴,他们用高贵的灵魂为社会点亮了一盏盏精神的明灯,这些平凡人的伟大更容易让我们感动,这也是我们坚持举办“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意义所在。

  活动举办以来,其影响范围也早已超出三晋大地。作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媒体联盟成员,山西晚报推荐了多位“感动山西”人物参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其中,背着养母上大学的孟佩杰、最美村官段爱平、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等先后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荣誉。

  作为负责任的主流媒体,山西晚报不断寻找感动、传播感动,也在不断丰富传播形式。在本届活动的社会投票环节,我们与抖音官方合作,开通专门的投票渠道,为的就是让更多的群众关注、参与到活动中来。全新的投票方式,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感动山西,感动你我。在寻找、记录感动的路上,我们还将精益求精、再接再厉,继续讲述感动山西好故事,传播美丽山西好声音,为前行中的山西提供精神的力量和道德的支撑。

  主持人常江在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云颁奖会录制现场。山西晚报记者 寇宁 摄

  接触之前,我从她周围人那里听到了很多——她不属于天赋异禀类型,她没有与生俱来的身材外形优势,她靠的只有努力……不过,哪个职业运动员不是在汗水和泪水中成长起来的?

  带着常人的想法,今年年初我第一次接触到赵雅婷。她刚刚熬过了让很多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发生改变的2020年,那是一段“赛事停摆”的不安日子,当运动员失去了“有期限的目标”,所有训练的意义将变成“无期限的煎熬”。而伴随煎熬的,还有“封闭训练”的孤单。

  前前后后三次采访,她没有回避自己在那段日子的真实状态,她述说着曾经的迷茫、焦虑,她用自己可能都不太相信的理由一遍遍告诉自己要耐下心来,一天,两天……150天。

  此时再看“努力”这个词,变得尤为珍贵,它超出了“用尽全力做事”的范畴,它拥有了“应对突发危机”“正视自身价值”的态度。

  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笼罩之下,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十万太铁儿女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为保障客货运输、抗击疫情竭尽全力。山西晚报记者对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太铁之星”先进典型代表团体十位人物进行了采访,深入挖掘了他们的感人事迹。

  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不顾个人安危,冒着危险坚持进行列车消杀的韩建彪,执行援湖北医疗队运送任务、在站台上为医疗战士的精神落泪的郝欣,都让山西晚报记者感受到了太铁人的坚强与坚守。冒着严寒采访大秦线上的安全守护者王进,与谢步俊一起前去基层场站,在亲历一线、寻找感动的路途中,我们对铁路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是高铁飞驰的基石,是三晋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后盾,每一次出行环境的改善,每一次运输力量的提升,每一次重大保障任务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太铁人的心血汗水。“太铁之星”先进典型代表团体获得2020“感动山西”特别奖,可谓实至名归,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韩建彪、郝欣、潘文胜、谢步俊、孔李兵、王进、王亮亮、柳琪渊、张鹏、马健。

  农业专家、学院教授、科技带头人,30多年的执著追梦、长期积淀,常明昌身上的光环越来越多,但是多次交流后他留给我的印象,始终是一位朴实的农人。不只是因为他皮肤黝黑,穿着简单,更因为他的眼睛一直盯着乡村,他的心里一直装着农户,他的初心始终不变,那就是通过科技转化带动扶贫工作。

  采访中我加了常明昌教授的微信,他的朋友圈日常,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到朔州市山阴县双孢菇生产基地调研,去广灵县香菇种植基地做指导,在交口县调研指导香菇产业,赴中阳县帮农户提高木耳种植产量……“以前做科研没底气,因为不知道做出来的成果是不是有用。通过扶贫,我就能知道最该解决哪些问题,这样做出的科研更踏实、更精准。”

  在和常明昌教授的交谈中,他总是说:“我既做了扶贫,扶贫也成就了我。”科研,是常明昌毕生的事业;扶贫,让他的人生更加充实。正是有这样的信念,让他披星戴月无怨无悔,用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美丽的翅膀”。

  父母眼里柔弱的小公主,爬最高的山,走最险的路,去最偏远的村庄,住最穷的人家。

  你承父遗志,青春与扶贫做伴,把论文写进田野大地。三晋女儿,力行近仁,巍巍太行铭记秀丽“女儿峰”。

  郭子涵,女,汉族,1996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原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现任陵川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

  2019年8月,台北村原兼工作队队长郭建平积劳成疾不幸因公殉职。当年9月,他的女儿、23岁的郭子涵放弃考研深造的机会,放下留在大城市工作的计划,投身到脱贫攻坚第一线。曾先后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2017年12月,晋城市兰花集团莒山煤矿职工培训中心主任郭建平,被任命为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驻村工作队队长。

  2019年8月2日,51岁的郭建平因突发疾病殉职工作岗位,带着对父母妻女没有兑现的好好陪伴的承诺、带着对台北村未竟的扶贫事业的牵挂走了。

  痛失父亲的郭子涵沉浸在悲伤之中。随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厚爱,她很快从悲痛中走出,并对今后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定位。

  “父亲没有给我留下一句话、一个字,但他一定希望能把这件事情继续延续下去,所以我主动申请来到这里,不仅是完成他的心愿,也是完成我的心愿。”没见上父亲最后一面的郭子涵,在办理完父亲的后事后,毅然放弃了继续考研深造的机会,主动向组织申请,来到父亲生前工作的地方,继续父亲未完成的事业,从繁华的都市前往偏僻的乡村,接过村接力棒,踏着父亲生前走过的路,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

  驻村一个多月,郭子涵就与全村109户289人相识了。她到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支村两委班子修建台北村到观村的道路。“这条路原本是爸爸在世时计划修建的,却是在我继任之后才完成的。每次感觉累的时候、苦的时候,我就喜欢来这条路上走一走。”

  2020年,为解决村民冬季取暖问题,郭子涵还积极推进“煤改电”项目。冬天家里能用上暖气,村民们别提多高兴了。解决台北村的后续发展,也是郭子涵与村干部们工作的焦点。在她驻村前,父亲郭建平帮村里发展了连翘、白皮松等育苗产业。驻村后一年多时间里,经郭子涵和扶贫工作队及村两委的努力,台北村的蓄水池、文化活动广场、新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药茶加工车间建起来了,公厕改革、河道整治进展顺利,村里白皮松、连翘的育苗规模达500多亩……

  同时,郭子涵利用台北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发展民宿旅游,并多方联系,为村里争取政策资金。

  在台北村任职的近两年时间里,她帮助村上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药茶加工车间、民宿旅游等多个项目,帮助台北村如期完成脱贫目标,一笔一画书写了台北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1年2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郭子涵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面对获得的荣誉,郭子涵心里清楚,沉甸甸的荣誉不仅仅属于她个人,更属于所有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奋斗者、参与者。而当时的她,最想念的就是父亲郭建平:“在台上的时候已经是热泪盈眶了,然后走到台下,眼泪就一直忍不住地往下流,一直在想着,如果我父亲能够一起在那个会场,能够一起接过这份荣誉,能够现在还在就好了。”

  郭子涵:很荣幸能够获得“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这项荣誉,这既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鞭策,更是一份责任。感谢主办方为我们提供这个平台,感谢所有支持、鼓励我的人。这项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所有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奋斗者、参与者!

  山西晚报记者:你的父亲郭建平在世时,对你的成长和进步影响很大,想对像你父亲一样战斗在扶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说点啥?

  郭子涵:今年2月25日下午,我有幸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作为山西省获奖者代表上台领奖,内心激动万分,热泪盈眶!虽然看似我一个人上台领奖,但我实际上接过的是父亲和我两代人的荣誉,遗憾的是父亲没能看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这一天。作为女儿,我请父亲放心,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它属于大家,属于所有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参与者、奋斗者!

  郭子涵:曾经是我的父亲对扶贫事业的执着牵引着我走上了扶贫之路;如今,把青春写在大地上,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梦想,是我无悔的选择。我会继承父亲的遗志,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把这次的荣誉作为前进路上的动力,让青春之光继续闪耀在新征程中!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生活很苦、工作很累,但我从来都没有停下来,也从不敢停下来,因为我怕追赶不上父亲的脚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到路上走一走、看一看,父亲的身影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仿佛看到他坚毅的目光,给我勇气和力量,再苦再累我都要坚持走下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像爸爸那样,做一名“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优秀员!

  泽州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军利:我与郭建平是晋东南师专1986届物理系的同学。在校期间,他是我们班的文体委员,我俩住同一个宿舍。毕业后同学们虽然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我们建立了一个“86物理”同学群,常在群里交流思想、探讨工作、谈论家庭和儿女成长,知道其妻是一名医生,其女郭子涵,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出色的学生干部,在大二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4年前,郭建平任晋城兰花集团莒山煤矿驻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而我在泽州县晋庙铺乡石槽村任驻村工作队长,我俩谈论最多的是如何通过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扩大就业,带动更多的贫困农户致富;他还与我们“86物理”系的另一位搞环保的同学谭强国探讨在台北村如何进行户厕改造,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等。不料,2019年8月2日,51岁的郭建平因劳累过度在台北村殉职。

  郭建平去世仅1个月,他的女儿郭子涵就毅然放弃考研深造和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义无反顾地来到其父生前工作过的小山村接任。闻讯后,我们“86物理”的同学们无比振奋,将郭子涵拉入了“86物理”同学群,时常对其予以关爱。得知她取得了很多荣誉,我们这些叔叔阿姨们个个为其点赞,引以为豪。

  山西日报晋城分社记者郑璐:第一次采访子涵,她已在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担任三个年头了。从一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到任职村,子涵让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扶贫工作,让自己真正扎根南太行山深处、奔忙于扶贫一线。这几年来,子涵做到了对村内各项工作事无巨细,以真心换真心,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更是秉承父志,不断做大做强村内的旅游产业和林木、中药材等产业,以青春和激情为台北村带来新希望。

  时任陵川县附城镇武装部长、包村领导李向荣:我对子涵的印象非常深刻,第一是很坚强,郭建平同志殉职后,她和自己的母亲来到台北村,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还有失去亲人的痛苦,坚持下来了,还要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在村上条件比较艰苦,非常不容易。第二是非常认真,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繁重,千头万绪,她迅速进入工作,认真梳理。走访每一户贫困户,了解台北村的真实情况,认真学习国家的扶贫政策,在业务上精通。第三是,非常热心,对贫困户对群众非常热心,经常利用走访和他们聊天,和群众打成一片,为他们解决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受到了群众的好评。积极为村集体争取项目争取资金。村庄环境整治,改善基础设施,修路接水,村连翘茶厂,还有旅游接待中心,都是子涵和我们努力争取的结果。台北村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子涵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党支部书记侯国新:虽说子涵年纪轻轻的,却能吃苦能受累,意志坚强,有决心和毅力。人性也很好,能与村民群众和睦相处,打成一片,在村上人缘也很好。工作上是有计划有思路,两年时间为村上办了不少事,比如:建起了蓄水池,文化活动广场,新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药茶加工车间,还有河道整治和民俗旅游发展等等。总之,台北村如期脱贫、台北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子涵的努力和付出。

  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村民张天发:子涵在台北村期间,和村民相处得很融洽。我最感谢她的就是为了解决老百姓冬季取暖问题,给村里争取的“煤改电”项目,这个项目既方便又卫生又干净又省事,这可是解决了群众越冬的大事了,现在不发愁过冬,冬天家里很暖和。还有就是,在子涵的带领下,村里铺了油路,并且铺到了门口,又改了厕所,刷了墙面,台北村现在是焕然一新。

  赵雅婷,2001年生,2007年进入山西省体操中心艺术体操队,2011年进入国家队。2018年在雅加达亚运会上为中国队摘得铜牌;2019年亚锦赛包揽4金2银;2020年在全国比赛中获得8金2银2铜;2021年9月,在第十四届全运会艺术体操女子个人全能决赛中获得金牌。

  赵雅婷,她是舞者,她是运动员;她是那个翩翩起舞的女孩,也是一个一分一分争夺的赛场勇士。

  上幼儿园时,舞蹈老师发现她身体柔韧性特别好,建议她父母去找相对专业的俱乐部看看。就这样,5岁的赵雅婷开始在艺术体操俱乐部接受业余训练。“不服输!”这是俱乐部的吴贺荣教练对赵雅婷的最初印象。2007年,6岁的赵雅婷跟着吴教练进了省队,成为一名艺术体操运动员。

  赵雅婷不断地提高难度,对自己的不断挑战。一个抛接器械的动作想达到精确无误,可能要练成千上万次,刚刚熟悉了,又要加难度,再用成千上万次练好,再加难度、再练好、再加……不断“打破”与“重建”,就是看上去很美很艺术的这项体育运动背后的枯燥现实。

  6年里,赵雅婷完成了从少年组到成年组的跨越,成长为一个连她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的强大选手。

  2017年全运会,赵雅婷作为山西队的种子选手,被寄予厚望。就在备战全运会的紧要关头,山西省体操武术运动中心副主任、时任艺术体操队领队的吴丽群,收到一个坏消息——赵雅婷脚部韧带撕裂。原本的旧伤变成新伤,医生建议手术。可一旦手术,康复期至少半年,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吴丽群至今都记得赵雅婷当时对她说过的话:“领队,我就是脚断了也一定要站在赛场上……就算我是一个断了翅膀的蝴蝶,也要飞起来!”回想起这段要上赛场的决心,赵雅婷说,当时没有给自己任何退路。“全运会四年一届,在国内,这是最能证明你实力的一个比赛。”最终,赵雅婷获得亚军,创造了山西省艺术体操在全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1米61的身高,与1米70的队友相比,赵雅婷的条件真的不算出色。所以,她一直是努力再努力,“我需要在技术上更强大,才能赢别人。”

  2018年,赵雅婷在国家艺术体操队个人教练严韵文的“打磨”下,技术不断提升,雅加达亚运会上,她为中国队摘得一枚铜牌。2019年,赵雅婷迎来了运动生涯的收获季:第11届亚洲艺术体操锦标赛摘得4金,在全国比赛中获得10金5银2铜……

  赵雅婷开始对自己有全新的认知,“外形可以给一个人带来赢在起跑线上的优先条件,但它并不能决定最终结果。”

  2020年,赵雅婷早早制定了目标,正处在运动黄金期的她坚信,自己在这个“体育大年”里,可以继续“黄金”一下。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赛事推迟”“赛事取消”“赛事空场举行”……这一年,很多人选择退役。

  “2020年是我职业生涯和情绪的低谷。”赵雅婷说。她的朋友圈几乎不再更新,属于她的“运动时间”,停止了。

  疫情防控期间,国家队运动员全部分流到各个省,赵雅婷回山西训练,这是她进入国家队10年里,在家门口停留最久的一次。回到省队,有太多的人、事、物给予赵雅婷力量。生日那天,她更新了朋友圈,照片中,有透着甜意的大蛋糕,还有一张张艺术体操的年轻笑脸,“又一次回到队里,仿佛在告诉我,一切都将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2020年7月,赵雅婷度过了最艰难的150多天后,返回国家队。每一天,她都要克服高强度的训练,并一遍遍告诉自己,耐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练,“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比赛”……11月18日,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现场,赵雅婷在全能、圈操、棒操、带操项目中斩获4枚金牌!领奖台上,那张带着深深酒窝的笑脸上,写满久别重逢。

  赵雅婷:国庆期间,我在北京体育大学国家队训练基地,收到了奖杯和证书后挺激动。我觉得“感动山西”人物属于一个全社会的荣誉称号,看到跟我一起评选的人都来自不同领域,这是社会对于运动员群体的认可,(这个荣誉)也是山西省体育局对于我个人的认可,非常感激,会把它好好收藏起来。

  山西晚报记者:今年全运会收获了艺术体操个人全能冠军,这是你职业生涯另一个高光时刻。站上冠军领奖台时你在想什么?

  赵雅婷:(比赛时)我在前面出场,前三项都完美发挥,最后一项不是特别好,失误之后我就一直很紧张,那种感觉和场上比赛的紧张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知道自己没有机会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手去发挥,这种压力一直延续到最后。当我得知自己是冠军的时候,心里就是松了一口气的感觉。感觉完成任务了,对自己有个交代,对这么长时间省里的培养、投入,以及对我的教练来说,都是一个交代。所以我领奖的时候,完全没有很激动,反而是一种平静,这是我唯一一次有这种感觉。

  赵雅婷:差不多休息了一个星期,就开始忙其他,比如我上学的事,今年北体大开学我上大四,比赛完了就抓紧赶回学校。如果放大假,第一件事是学车。

  山西晚报记者:从去年到今年,经历低谷期、等来高光时刻,对这种起伏变化怎么看?

  赵雅婷:主要是心态上有一点变化,今年后期的备战都是在山西,回到这边训练,依然很累很苦,但感觉慢慢走出(疫情期间)那种心情很压抑的感觉了。

  山西晚报记者:短短几年你就取得很大的成绩,严教练付出了很多,想对她说什么?

  赵雅婷:我的整个运动生涯经过了很多老师,严老师成就了我最好的时候,她挖掘我的潜力,在生活上对我有引导和帮助,对于我们心理的把控也非常好。感恩教练,不是说冠冕堂皇的一句话就过了,是要一辈子记在心里的,对于教练的这份感恩,我会一直持续下去。

  山西晚报记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回山西训练,跟家人的沟通变多了,想对父母说什么?

  赵雅婷:他们很理解我,无条件的支持和包容我,这一点是我能够成功走到现在的最大原因,尤其是在我犹豫不决、面临选择的时候,家人鼓励一下,我觉得咬咬牙就过去了。

  赵雅婷:全运会前就一直有伤病,目前以恢复为主,需要再跟专家探讨,有很多事情没办法确定。(明年亚运会)自己是非常向往的,但目前还是要看实际情况。

  国家艺术体操队个人教练严韵文:我是2018年5月接手的赵雅婷,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我3月刚生完二宝,基本上出了月子就开始带赵雅婷。亚运会近在眼前,任务重、压力大、时间紧,我不想辜负领导的信任,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也看中了赵雅婷,她是一个能力非常全面、聪明、有上进心、对自我有要求的运动员,可塑性很强。我一边在家坐月子,一边思考这个孩子,觉得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她发挥优势、弥补短板。

  第一步,我在她所有会的动作里去选择能展示她特点的、适合她的动作,然后再去组合成成套(动作)。第二步,是她的自信心和比赛成功率。当时,能看出她自己非常着急,有时候还有点焦虑,这是我重点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当赵雅婷知道自己摘得个人全能铜牌的时候,喜极而泣。我永远都记得那一幕——她当时不顾一切地扑到我怀里,抱着我,口红和妆都蹭到我的衣服上……但是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发自内心的喜悦。

  在训练中,我不允许运动员嘻嘻哈哈开玩笑,或者随随便便混一天。但在生活中,我会经常跟她们单独沟通、聊天,让她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训练,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我带过的运动员挺多的,每个运动员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和赵雅婷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她愿意听我的,我也非常尊重她的意见和想法。

  (编者注:在赵雅婷的运动生涯中,2018年是一个分水岭。此前,赵雅婷没有固定的教练,也跟过俄罗斯外教。2018年她换了教练——国家艺术体操队个人教练严韵文。严教练对赵雅婷分析透彻,对她的优劣势更是拿捏准确,还把她最大的缺点——场上乱掉器械的习惯改掉了。在严教练的“打磨”下,赵雅婷在动作难度上不断提高和突破。赵雅婷口中的“严老师”,不仅在专业上陪伴了她的“起伏”、成长,见证了她的收获,在生活和心理等方面也帮她克服了很多。)

  山西省体操武术运动中心副主任吴丽群:全运会四年一次,从十三运结束后,赵雅婷卧薪尝胆,训练主动,不畏竞争,永不言败,执着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奋斗,最终站上全运会最高领奖台。她的成绩是山西艺术体操队历史性的突破。她是山西艺术体操的骄傲,更是小年龄运动员学习的榜样。在她身上让我感受到一个优秀运动员的优良品质,不怕千般苦、立志攀高峰的精神。

  王婷,女,汉族,1983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主要擅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断及治疗。

  自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保持员的先进本色。在实践中,不断践行初心使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救死扶伤的仁心大爱不断继承发扬。在工作中,视患者为亲人,在诊疗过程中同样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通,时刻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始终认为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细心的动作就是一味对症良药。她严格要求自己,用良好的医德医风赢得大家对她的肯定。发表国家级刊物2篇,多篇省级刊物。曾荣获第二十届“山西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三八红旗手”“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委省政府最美逆行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17年前,我出征时你奶奶来送我,让我平安归来。今天我送你,你也要平安归来。”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当年抗击非典的勇士王卫国,与女儿王婷深情相拥后,送她上了一线。这一幕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王婷也渐渐被大众所熟知。结束休整返回岗位,王婷又一头扎进病房,开始了救死扶伤的日常工作。

  “我们只是尽了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党和人民却给了我们如此高的荣誉,深感惶恐,一定会将习总书记的亲切慰问和殷切关怀,转化为钻研学术、造福人民的实际行动。”王婷说。

  王婷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保持员的先进本色。不断践行初心使命,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救死扶伤的仁心大爱不断继承发扬。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王婷始终冲锋在抗疫一线,她主动坚守发热门诊,同时多次请战支援湖北、支援武汉,终于2020年2月2日随山西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征驰援武汉,定点支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在危难时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医护人员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发挥了一名员的引领作用。作为千千万万“白衣战士”的典型代表,王婷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党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热爱,源于她出身在一个红色基因浓厚、世代行医济世的家庭。她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都是医生。她的爷爷是1937年参军的八路军战士,从抗击日寇的太行烽火、冀中硝烟,到中原突围的千钧一发,再到解放全中国的气吞山河,最终带着甲级三等残疾的身体,转业到广东省人民医院。1964年,回到太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现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他的父亲王卫国是一名放射科医生,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主动请战并积极动员科室其他人员,踏上支援省城太原SARS战的路途,一战就是一个多月。她的叔叔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第一批驾驶车辆冲进震区开展救援。

  “国家、民族每逢危难之际,均有舍身抱薪之辈从容以赴,我辈正当奋发之年,当以身慷慨、以技报国,不负韶华!”王婷的丈夫寄往武汉的家书中这样写道。简单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代表了中华儿女面对风险和困难的决然态度,这也是这个普通家庭做出的英雄之举。良好的家庭教育,使王婷从小就树立了救死扶伤的志向,在这次疫情防控的战场上,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医护人员的初心本色。

  到达武汉后,王婷立即投入一线战斗,对接支援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是本次疫情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是打赢“武汉保卫战”的关键一环。王婷作为医疗队临时党小组组长和青年突击队副队长,始终冲锋在前,带领大家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救治任务。援鄂56天,王婷共累计参与救治重症患者114名,其中危重症病患22名,所参与救治患者均康复出院,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积极贡献。

  “作为员,现在到了检验我们初心和使命的关键时刻,我们党员一定要冲锋在前,带头进病区,带头做表率。”王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她的感染带动下,有4名同志火线入党。

  王婷在武汉的优异表现,展现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和新时代青年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良好精神品质,得到了中日友好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合作专家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山西援鄂医疗队带队领导的支持和认可。

  如今,王婷又主动当起了“第一村医”,她进农户、访农家,为农民诊察病情,讲解健康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员的初心。

  很多人说,对于王婷,不仅是奋斗在抗疫一线年如一日鞠躬尽瘁、无怨无悔的付出,特别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坚守与奉献的力量,书写责任与担当的华丽篇章,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员的初心和使命。生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发扬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展现了新时代爱国青年的担当作为。

  王婷:这次疫情发生的时候,党和国家给了我很多的荣誉,面对荣誉,我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王婷: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一名呼吸内科的医生,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只要需要的时候,肯定都是责无旁贷,这就是自己的分内工作。国家有难了,你就必须得上,这是肯定的。

  王婷: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我们医院的,是整个医疗队的,我特别感谢医院对我的培养。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放射科退休医生、王婷父亲王卫国:作为长治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每一个医生,只要国家需要,肯定都是责无旁贷地上。因为她学的这个专业,又是员,更需要履行这份义务和责任。所以从抗疫这件事上来看,不仅是王婷,我们国家的80后、90后、00后更有担当了。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呼吸内科护士长景丽:王婷日常工作中总带着一份职业性的微笑,呼吸内科工作繁复,患者年龄大、病情重,再加上生物钟的颠倒,常常是超负荷地工作,但她总能够想着患者的需要。她总是用鼓励的眼神传递力量,用有力的双手搀扶着患者,带给他们摆脱病魔的勇气。

  同学赵女士:从学生时代起,她就是一个富有才气、聪明好学的女生。出身于悬壶济世杏林世家的她,决心学好医学,她的理想就是成为白衣天使,现在她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是我们身边的榜样。而且,她还走上了三尺讲台,把宝贵的业余时间投入给了教书育人。疫情期间她的担当和勇气都让我由衷地钦佩,她践行着自己曾经的誓言,一直用良好的医术和医德造福当地百姓,也让同行的人更加坚守医生这份职业。

  朋友王女士:“以天使之心悬壶济世,以善良之本立身于世”,这是我认识的王婷初始从医的人生信条。她常说:人的一生,理想和现实最大的促进因素往往在现实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从而更好地实现理想。王婷医生的初衷是用自己所学的医术造福家乡百姓。然而走上从医之路,其中的辛酸和苦痛,却只有那些与她同行的医者,经历过这样那样的风风雨雨的切身感悟才能真正懂得。做女人难,做个女医生就难上加难。但是她没有退缩,也无悔,这是她选择的路,在今天看来,的确这才是属于她的一条路。她是一名天生的医者,走在这条路上,她会觉得更充实,更富有成就感。

  数字不会说谎,真情毋需造假,她用真心、真爱、真温暖,诠释忠诚干净、为民担当的员真正“本色”!

  张秀珍,女,1955年生,1975年加入中国,先后在五台县邮电局、五台县广播电视局工作,2013年退休至今,担任五台县居民办事处西米市社区党支部书记,忻州市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优秀敬老志愿者”“全国十大公益道德模范”“全国中华领航劳动者”“全国助残先进工作者”“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荣登“中国好人榜”,获评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

  张秀珍1971年参加工作,在五台县邮电局成为一名线年就出任话务班长,带领班组大胆创新,荣获省局“三八红旗班”光荣称号。1975年加入中国,踏上了致力为民服务的征程。1976年她放弃提拔机会,背起铺盖到了刘家庄乡东寨村下乡包队,和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被县里评为“先进工作队员”和“模范员”。1978年,她被调到五台县广播电视局,值守“机房重地”35年,没有出过差错,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使命,无怨无悔。

  用当地人的话说,张秀珍有一副“菩萨”般的热心肠。她在不断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发出“光和热”。1992年发现石咀射虎村学校房顶漏雨,她多方争取资金,盖起了希望小学,解决了8个自然村孩子们上学难问题;1998年发现茹村下乡一敬老院条件简陋,她连夜缝制被褥,给敬老院送去了8套崭新的被褥、被罩、床单、军用线英寸电视机送给老人们。白家庄镇垴上村18岁的女孩翠婵,一出生就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父亲早年去世,留下了母亲与兄妹四人,家庭十分贫寒。母亲硬把女儿交给张秀珍学习编织技术,她端屎倒尿像照顾自家小孩一样关照着翠婵,3年后翠婵扔掉了拐杖,大小便有了知觉,还能织出多种花样的毛衣。

  2013年退休后,张秀珍受组织委派来到五台县西米市社区,当时社区仅有3名工作人员。她克服重重困难,管理和服务16个小区、3358户、13532口人,形成了“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在岗位”的党员管理模式。她还充分整合社区职工、社区居民、社会爱心人士,形成“三社联动”机制,开展社区服务。此外张秀珍不断探索服务模式,把有文艺特长的几十位妇女调动起来,逐步成立了健身操、广场舞、秧歌队、旗袍队、合唱团、威风锣鼓队等十几支文艺队伍,目前人数已达500多人,常年活跃在社区的大街小巷,促进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2014年,针对社区的残疾人和贫困户脱贫工作,张秀珍又通过多方努力筹资成立了“阳光服务中心”,邀请专家来社区培训手工制作,开始了十字绣、丝带绣、刺绣、香包等十几种手工产品的缝制。通过产业扶贫,使150多位贫困户和残疾人走上了就业岗位。2015年又创办了“托养服务中心”,其间组建了480多人的爱心团队,分成20个小组,为多位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和瘫痪在床的提供上门服务,每月定期给他们理发、洗衣、打扫卫生、做饭、量血压、测血糖、心理疏导等等,使他们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

  几年来,张秀珍与大家一道为群众办实事5900余次,帮助残疾人6800余次,帮助孤寡、空巢老人8900余次,帮助留守儿童260余人,为特困户、残疾人、孤寡老人捐赠衣物98000余件。2019年,张秀珍参加全国助残先进工作者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社区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情况,张秀珍主动站到抗疫最前沿。其间,有从高风险地区返回的居民居家隔离,她“冒险”送去了生活用品;顾不上自己年迈的父亲和骨折的母亲,她含着眼泪回到社区,站在抗疫第一线日,她参加了全国抗击疫情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第二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回到社区后她毫不张扬,默默值守在社区防控一线年春节,面对疫情防控工作,她再度身先士卒,扎根一线,用真情真爱温暖社区,用一名员的真诚本色,燃烧自我,点亮万家灯火。

  张秀珍:我被评为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社会方方面面给了我很多的荣誉,这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我又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倍努力,为社区、为受助困难群众、为社会,尽可能多做一些贡献。

  山西晚报记者: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您挺身而出,逆行一线,这让我们大家都很敬佩。我记得接受采访时您说过,面对年迈的父母,心中留下了“愧疚”。那么当年发生了什么情况?您是如何处理“小家庭”与“大家庭”的关系的?

  张秀珍:你说的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特别严重的时候,我们社区大,情况复杂。有一天晚上都很晚了,办事处的领导打电话来让我马上起床,有重要任务,我赶紧就去了办事处,把年迈的父母留在家中。后来我回到家以后发现,母亲倒在地上,手腕骨折了,我又连夜带着母亲去了医院。当时看着将近90岁的母亲,我心里特别难受。但是后来一想,社区里有一万多人口呢,我深感责任重大,因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我的责任,所以在当时那么严峻的情况下,我只能让弟弟来照看好母亲。第二天早上,我就赶紧回到社区,因为我必须保证社区居民不出事,更不能让疫情在我们社区出现甚至蔓延。所以,即使现在再回想起来,对于父母,我心中依然感到愧疚,但想到社区平平安安的,我也比较欣慰,而这也是激励我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

  山西晚报记者:在采访中,我感到您的工作状态就是一个“忙”字。此次获奖,会让您对自己有不一样的计划吗?

  张秀珍:这次获得“感动山西”十大人物,我感到肩上的使命与担当更重,我就想着以后继续带领社区工作人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基层社区工作中,为居民踏踏实实做点儿实事,还有就是继续让群众享有更高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台县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杨俊彪:张秀珍同志是一位政治坚定的员,多年来,一直坚守初心,不忘入党誓言,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踏踏实实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退休后,她一直从事社区工作。她的工作范围不只停留在自己负责的社区,还关注着全县人民。多年来,她扶贫助残,济困解难,帮助过很多身残志不残的青年人找到谋生之路,帮助过很多家庭困难濒临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帮助过很多孤寡老人衣食有了依靠。

  张秀珍书记虽已年近七旬,但她的精力依然非常旺盛,激情似火。她对充满爱心,对工作极其负责,是远近闻名的模范员。

  五台县西米市社区工作人员安爱清:我的领导张秀珍自己说“她是人民的公仆、群众的勤务员”。生活中,她尊老敬师,关心同事,和睦邻里,慈爱同事。工作中更是尽职尽责,每天上班早到迟退,每个星期天老是一个人加班加点,要不就是利用星期天出去照顾残疾人,慰问贫困户。

  记得有一次,我和张书记一起去下乡慰问残疾人,她遇到孤残老人,碰到困难学生就掏自己的钱救济,后来自己带的钱掏光了,她还又问我借钱给困难的人,当时我都感动得哭了。当然类似的场景很多,被她感动的泪水我也不知流了多少回。

  姨妹陈效平:我姐姐做了太多令我感动的事,但最令我难忘的是,她能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岗位上,从未动摇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决心,特别是到社区工作后,她甚至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她每年都会挤出业余时间去山村慰问、帮助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她会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特别困难的人;她常去敬老院给老人们送月饼、水果,还会为他们剪指甲、理发,当遇到老人有突发状况,她会立马放下一切去救治、照顾、跑前跑后,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

  深耕三十五年,俯首三晋大地久久为功;踏遍八十三县,创新蘑菇种植脱贫助农。

  常明昌,男,57岁,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山西省食用菌协会会长、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食用菌科学与工程专业奠基人”“山西现代食用菌产业奠基人”。

  常明昌在山西省80多个县区开展科技扶贫,选育优良品种300多个,推广香菇、木耳、白灵菇、绣球菌、杏鲍菇、灵芝、猴头、冬虫夏草等,实现经济效益36亿元以上。

  从1992年起,常明昌开始探索农科教、产学研和科技扶贫相结合的道路,创建了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为了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常明昌团队克服了一道道难关,掌握了一整套食用菌庭院式栽培生产技术。“要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科研成果的价值。”

  在常明昌的指导下,安泽县陆续建成30个大型食用菌生产基地,成为全省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两年时间,安泽县增收4000多万元。越来越多的人找到常明昌,邀请他指导当地发展食用菌产业。

  “山西的地形,东面是太行山脉,西面是吕梁山,中间还有不少大小河流纵贯,独特的冷凉干燥气候,适合发展优质菌菇。”这些年,常明昌带领团队在山西83个县开展食用菌技术服务。

  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办起了山西省第一个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车间,并逐步建立起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在他的努力下,一系列科研成果跃出纸面,也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

  2000年至今,常明昌带领团队在吕梁、大同、临汾等7市大面积推广食用菌栽培,帮扶了200多家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帮助40多个贫困县致富增收;帮助31家企业建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其中6家年产值过亿。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由2009年的9万吨发展到2018年的36万吨,产值翻了5倍。

  说起蘑菇产业的发展,常明昌充满信心,“我不怕苦,就是想实实在在做一些事,让小蘑菇带动更多农民富起来。”

  近几年,常明昌带领团队先后开展食用菌培训400多期,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并带动3万多户农民脱贫,还开设了免费咨询电话、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常明昌带领的山西农大食用菌科技创新团队2018年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团队由11个人组成,包括5个教授、4个副教授、2个讲师,其中8个是博士,另外还带了42个研究生。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学生走上了创业和扶贫的道路,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作用。

  如今,在常明昌团队的努力下,我省食用菌产业,从技术到规模都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科技扶贫十五年杰出贡献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食用菌行业科技扶贫带头人”“全国师德标兵”等荣誉。

  山西晚报记者:常教授,首先祝贺您获得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的称号,对于这样的一个荣誉,您有什么感想?

  常明昌:这次我能够当选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感到十分地荣幸和无比地激动。我在此非常感谢山西省文明办、山西晚报、山西农业大学、各位评审专家、亲朋好友以及团队的关心和支持,也非常感谢大家的点赞投票。获此殊荣,对我既是激励更是鞭策,我将继续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巩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山西晚报记者:从2020年我们对您进行采访以来,您和团队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继续做出了很多的成绩,又获得了一些荣誉,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常明昌:是啊,我和我的团队一直都在持续做着专业方面的很多工作。2020年3月份,我率团队申报的“食用菌科学与工程”专业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食用菌本科专业,开创了中国食用菌科学大学教育的先河。

  2020年我率团队不计报酬24趟赶赴吕梁市中阳县,在省委统战部的大力帮扶下,创立了黄土高原代料栽培新模式,打造了年产菌袋1600万袋、我省最大的黑木耳基地,并于2020年8月8日至10日,成功举办了全国黑木耳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我们团队推广的香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临县、交口、万荣、广灵和高平形成了5个产值过亿的基地市县。2020年10月17日,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11月25日,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并亲耳聆听习总书记教诲。

  今年4月份,我荣获了“山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4月20日,我们与神农科技集团合作创建了全国第一个食用菌学院—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学院,同时成立了神农食用菌产业学院和山西省食用菌研究院,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5月20日,吕梁市委市政府授予我们“奉献吕梁、服务六新”优秀团队称号,表彰我们为吕梁食用菌产业所做的贡献;5月28日至30日,我当选中国科协十大代表,参加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并亲耳聆听习总书记的讲线日,为助推晋中国家农高区发展,我和团队与神农科技集团合作,历经半年完成了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园区规划;7月18日至20日,在省委统战部的大力帮扶和徐广国部长的亲自指导下,在中阳县成功举办了全国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今年中阳县木耳生产5000万袋,实现产值2.25亿元,已成为华北最大的木耳生产基地;山西最近雨灾之后,我作为首席专家,率我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们赴全省各地开展“减灾减损、抢收抢种”工作,先后赴运城、临汾、吕梁、长治等9个市17个县进行食用菌技术服务。

  常明昌:我将率领团队继续做好省农业农村厅目前开展的“双减双抢”工作。其次,抓紧冬季食用菌技术培训、标准制定、品种选育,为明年春季生产打好基础。最后,我将久久为功,为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善不为名而为,功不为利所动。学生茁壮的成长和农民丰收的笑脸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我将不忘初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一如既往,率领团队,用小蘑菇撑起大产业,为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再立新功!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程刚:虽然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等众多荣誉和光环,但常明昌教授始终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农业教育科技工作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初心和使命,36年坚持不懈奋战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奋战在科技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第一线。作为学院的领导,我为学院有这样的好老师点赞,我也会号召全体教职工学习常老师的精神,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立德树人、强农兴农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孟俊龙:常老师是一位非常执着的人,只要是认准的事情,不管有多难都会坚持做下去。36年来他为食用菌行业培养出一批批本科生、研究生和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本土人才。多年来他坚持科技扶贫和成果转化,奋战在我省吕梁山、太行山,在全省40多个县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仅2020年他不计报酬赴吕梁中阳县木耳基地24趟,帮助农民朋友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谁有困难都会帮忙,让大家倍感温暖。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常明昌妻子程红艳:“理论联系实际、实际结合市场、不断科技创新,这样的技术才会充满活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才会体现我们的价值”,这是我爱人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也是这样做的,科技扶贫路一走就是36年。他是一个有恒心、能吃苦、有“三农”情怀的人,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中,让更多的老百姓脱贫致富。去年8月9日儿子结婚,他都顾不上参加,在中阳县参加全国木耳产业创新大会。从去年4月2日至今他率领团队去中阳县木耳基地33趟,建成了华北最大的木耳基地。我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后我会继续做他的坚强后盾。

  花甲之年发挥余热,他是一心为民的孺子牛;“金牌调解”只为平安,他是砥砺奋进的拓荒牛;心系百姓忘我工作,他是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余文琦,男,1963年生,1981年参加工作,1982年从警,是一名有33年党龄的老党员。

  余文琦是阳泉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平坦派出所驻桃林沟社区民警,他创建了“老余调解工作室”,开通“老余故事汇”公众号,摸索建立“老余工作法”,打造“警务进景区、服务零距离”的工作新模式,每年调处矛盾纠纷案件50余起,调解各类小矛盾小纠纷100余例,实现了连续三年案件总数下降、事故总数清零、上访人数清仓的目标,被阳泉市公安局评为调解状元,获“金牌调解员”称号,并荣获山西公安2020年“十大最美基层民警”称号,荣获个人二等功。

  10月18日凌晨,山西晚报记者发信息给余文琦警官,咨询他一些问题,想着时间已到半夜,他应该已经休息了。没承想,他很快回了信息:“我在单位处警,刚进办公室。”加班,出警,救人,解决各种纠纷……这就是余文琦的工作日常。

  今年58岁的余文琦,是阳泉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平坦派出所民警,也是桃林沟警务室、“老余调解工作室”的负责人。有着39年警龄、33年党龄的他,是一名多年坚守基层社区和乡村工作的老“片儿警”。

  近年来,阳泉市公安局郊区分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化解的途径和方法,立足桃林沟4A级景区的实际,建立了桃林沟警务室,并选派了经验丰富的四级高级警长余文琦担任社区民警,创新打造了“老余调解工作室”特色样板,走出了一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枫桥经验”和“三零”创建紧密结合的城乡社区警务新模式,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做出了特殊贡献。

  桃林沟总面积1.86平方公里,是国家4A级风景区,是阳泉市区的“后花园”,还是全国美丽休闲村,景区每年举办十几场大型活动,每年桃花节日客流量达8000余人。同时,阳泉市最大的果蔬批发市场也坐落其中,日流量一万人次,有三个封闭式管理的小区、43栋楼房,本村居民和商品房住户常住人口达3300余人。景区、市场、社区融为一体,流动人口多、游客流量大,社情民情复杂多变。

  作为扎根基层的老民警,余文琦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自身优势,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党建牌、亲情牌、法律牌”的“老余工作法”。他还吸纳律师、商户、村干部等组建了景区临时党支部,并兼任支部书记,在果蔬市场为9户个体商贩挂起了“员经营户”的牌子。

  工作中,余文琦坚持“用百姓的方法,解决百姓的事情”,注重法理情的融合,用真情换真心,以丰富的经验、执着的精神化解了一件件小纠纷、小矛盾。三年来,他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60余起,成功避免了一批案件“民转刑”,逐步实现了辖区群体性事件零发生、重大矛盾零激化、邻里纠纷零上交的“三零”目标,坚持“小事不出村,纠纷不过夜”。

  现场警情处置、调解矛盾纠纷、疫情防控执勤、手续、关爱空巢老人等场合都留下了余文琦的身影。仅今年以来,他依托手机线起,直接上传矛盾排查、多元调解的后台,其它矛盾纠纷化解26起;在队伍教育整顿中被树为先进典型,参加全区英模报告会……如今,“老余调解工作室”已成为基层党建的深耕田,平安建设的落脚石,服务群众的新站台。

  余文琦的无私奉献,使他成为阳泉市首个进入社区(村)“两委”班子的民警,今年年初还被授予“全省公安最美基层民警”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并被评为2020年度“感动山西”十大人物。

  “百姓的事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不能及时化解,很容易造成不稳定因素。因此,我始终提醒自己,要站在人民的角度为人民做好调解,要对每一位来找我的群众保持亲和力,让他们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真正用真心换他们的安心。”余文琦说。

  山西晚报记者:您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获奖的消息后,最先和谁分享了这个喜讯?

  余文琦:我第一时间告诉了我的家人。家里人都祝贺我,说我能获得这一荣誉真心不容易。平常我爱人在教育孩子时,总告诉他:“要向你爸学习”,我得到这个荣誉,也是又一次给他做了榜样吧。孩子今年刚考上大学,我希望他能在我的带动下,好好完成他的学业,将来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余文琦:说实话,我很高兴,但同时我也很平静。这个荣誉是对我这么多年工作的一个认可,所以我很高兴。但干工作不能把荣誉看得太重,从我内心来讲,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干的这些工作能感动谁,要说的话也就是一种人民警察的敬业精神。我在工作中喜欢努力拼搏,我记得我写的第一篇论文就是“职业道德”,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做好。我觉得“感动”,首先就要时刻以人民为中心,时刻为百姓着想,真正把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通过我们的日常工作,通过点点滴滴真正传达给百姓,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的要爱国、敬业,我觉得这是“感动人物”最基本要做到的。

  余文琦:也没什么特别的,单位领导也替我开心。徐局(阳泉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局长徐文进)10月1日过来检查工作时还跟我说,老余,你给阳泉公安和咱分局争了荣誉,还嘱咐我赶紧把获奖照片洗出来,把获奖证书也摆出来,希望我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起好带头作用,用我获得的荣誉激励大家。

  余文琦:领导已经说了,肯定还得回来继续干,不是说退休就放弃,退休了就是不评劳模不评优秀了,我也得继续把工作干好。

  阳泉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局长徐文进:他是辖区百姓安居乐业的守护者,他是化解百姓矛盾的和事佬。他始终保持满腔热情投入为民服务工作,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用实际行动为“美”做出了最朴实的注解。

  平坦派出所所长史玉红:我和老余在一起工作了不到三个月,但是老余的工作业绩我早就听说了。在原来单位时就让我们向老余学习,我们在一起后,更是切身体会到老余有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带动了整个平坦派出所的工作热情,因此派出所被阳泉市公安局授予“枫桥式派出所”的荣誉称号。老余获得“感动山西”十大人物,是老余的光荣,也是平坦派出所的光荣,我们一定要把这份荣誉维护好、发扬好,让平坦派出所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同事梁富红:作为一线民警,我年龄大了,有些事情力不从心,前几年就有了退出的想法,总想着回机关随便找个工作也比在派出所轻松。来到平坦派出所后,我一直在观察着老余,他比我大两岁,但工作热情依然高涨,每天找他的人络绎不绝。而且他思想还相当超前,比如利用手机线上工作平台处理调解案件,好多年轻人都比不过他。这岁数了还在拼搏,我心里很是佩服。他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染了我,我也是老党员,就缺乏老余这种热情奔放、能愉快接受一切挑战的工作心态。于是我就向领导请示,让我和老余在一起工作,老余去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快两年了,我又回到了从前的状态,那种为党的事业奉献一切的状态。老余是我的大哥,更是我的榜样,也是我们这个年龄段人的楷模,他获得“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实至名归,我为他鼓掌祝贺。

  妻子李九容:理解和认识一个人,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夫妻也一样。我以前对他的认识,也仅限于他很敬业,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后来他开了公众号,每天把自己干的工作都写出来,我每天看,慢慢地才觉得有点理解他了,也开始从心里由衷地佩服他。他写的那些,可真不是故事,桩桩件件都是他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他这个年龄了,挺不容易的,这么多年的付出和坚持让大家看到了,我替他感到欣慰。他是我儿子心目中的英雄,我母亲都说他的爱岗敬业可不是空说的。

  朱少辉,男,1980年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河北定州人,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重工技术中心风电所设计员、科技管理员,高级工程师,是太重集团转型新能源领域、开发风力发电机组的专业技术带头人,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核心成员。

  2014年,低风速风资源的开发成为行业趋势,太重集团申报了“2MW低风速长叶片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研制”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朱少辉担任该项目主任设计师,依托该项目带领同事们相继开发了2MW、2.5MW、3MW、3.XMW系列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解决了低风速长叶片风电机组发电量提升与可靠性降低、成本上升的矛盾,显著提高了低风速区风资源利用率。太重系列低风速风电机组已订货400余台,实现销售收入30多亿元,年发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创造价值近10亿元,节约标煤30多万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2016年初,太重集团紧握发展时机,参与了三峡新能源福建兴华湾海上样机试验风场项目的建设,成为该项目首家供货企业。这是太重风电首次“下海”,朱少辉又一次被委以重任,担任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5MW海上高效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主任设计师。

  面对缺乏海上风电经验积累、没有外部技术支持、设计周期紧迫的困难,朱少辉带领项目团队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半年即完成设计工作,保障了项目总体进度。两台样机吊装期间,朱少辉在福建海上长期驻守,克服疲劳、睡眠严重不足的困难,昼夜连续奋战,他和同事们互相激励、互相支持,与各单位紧密配合,快速解决了现场问题,抢在台风来临前顺利完成了吊装工作,在大风中乘最后一班渡轮上岸;协助公司以行业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海上风电机组开发,实现了太重在海上风电领域的重大突破。

  朱少辉担任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主任设计师,在公司的统筹规划下,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发台风型8MW海上风电机组。

  朱少辉带领同事们反复论证、比选技术方案,创新性地采用中压中速永磁技术路线,发电效益好,性价比高;历经概念设计、方案讨论、迭代优化,数十次改进设计图纸,数百次技术交流,攻克了总体设计、仿真分析、传动链设计、电控设计、海上环境适应性专项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关;通过控制降载、结构优化、材料升级、关键件国产化等多种手段从设计源头降低成本,有利于促进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发展。为适应风电行业发展新形势,太重集团进一步升级产品,开发国内领先的10MW级别海上风电机组,将实现在国内风电领域的技术引领。

  为了应对风电平价上网,太重集团立项开发面向三北地区的4.5MW风电机组并成立了SBU项目组,朱少辉作为主要成员开始了太重风电新机型的设计工作;后续还将延伸开发4.XMW中低风速风电机组,通过基础化平台与不同模块的组合,灵活适应不同市场,为公司提供富有竞争力的低度电成本风电机组解决方案。

  朱少辉常年承担大量技术研究和技术准备任务,主持完成了多种风电机组新机型的开发、优化,完成了海上风电机组防腐和吊装技术研究、钢混结构塔筒研究、风电机组主传动系统可靠性研究等课题;主动向年轻同事传授设计经验,带动团队整体提升实力。主持完成了多个生产项目的技术准备,包括1.5MW、2MW、2.5MW、3.XMW、5MW等多种机型,累计产值数十亿元,设计降成本数千万元。

  朱少辉所参与的“3MW低温高速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研制”获2016年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入选2018年度山西省“三晋英才”计划;“2MW风力发电机组成果转化与推广”2019年通过山西省科学技术厅验收;“风电机组塔筒密封结构设计”获首届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山西赛区二等奖,获2019年山西省“五小六化”活动一等奖、二等奖;“低风速长叶片双馈风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20年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朱少辉被授权“风电机组主传动系统”等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7篇。曾荣获2018年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山西省劳动模范,2019年第十届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9年第九届山西省十佳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

  山西晚报记者:山西是您的第二故乡,当您得知自己获得2020“感动山西”人物,有何感受?

  朱少辉:我感到很荣幸,非常感恩单位给予我的平台与信任,感恩一起奋战的同事的默默奉献,以及家人的无条件支持。

  我的业绩、贡献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这个行业内人才济济,即使就在本单位,我也能感受到有很多优秀同事的才华及奉献远在我之上,特别是一些前辈们,一直鼓励着我前行。

  山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数千年灿烂文明。在新时期,山西焕发着更蓬勃的活力,也必将涌现更多杰出的人才。

  朱少辉:我高度认可并热爱着我的本职工作,这是我能够取得现有成绩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个岗位非常适合我的性格,与我的能力和素质匹配度高。我希望能够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持续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山西晚报记者:能否与我们分享一段让您难忘的工作经历?在您工作遇到艰难险阻之时,是如何调适自己,如何保持旺盛饱满的工作热情,勇于攻坚克难的?

  朱少辉:2016年公司参与了三峡新能源福建兴华湾海上样机试验风场项目的建设,这是太重风电首次“下海”,我担任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5MW海上高效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主任设计师。

  这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从设计、生产、吊装、调试等各环节,基本都具有相当难度和挑战,对于我个人及整个团队,都是跳起来伸手去够目标。特别是两台样机吊装在海上驻扎期间,生活条件差,需要在紧迫的工期、恶劣的气候条件、屡有突发的状况下,快速、坚决地做出判断,稍有不慎便可能影响整个项目进度,当时我的精神持续高度紧张,体力透支,非常疲惫。

  在最艰难困苦时,是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激励着我。同时,还要有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强烈责任感、韧性与毅力。

  山西晚报记者:您未来的前行方向和具体目标是什么?有什么想对后辈科研人员说的?

  朱少辉:我希望自己能够持续进步,提升个人及团队技术水平,开发更优质、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为企业、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希望年轻人能够树立清晰的目标,选择正确的方向,并坚持前行。

  同事王岳峰:朱工是我的组长,也是我的邻桌。面对大量繁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他总是特别具有钻研精神,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常常加班到深夜。当我加班到晚上十点半离开单位的时候,朱工都还在挑灯钻研,当我早晨8点来到单位打卡上班的时候,朱工往往已经回到了他的工位上。周六日的时候他不是在单位,就是在项目上或者在出差的路上,这一点是我特别佩服的,也很难望其项背。朱工从最开始一个设计员到今天,他的每一步都特别扎实,基本功过硬,非常能吃苦,持续学习,勤于钻研,他所带来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每一个身边的人。

  同事王书勇:我和朱工是十多年的同事、战友,我们从五湖四海共同来到太重集团,建设山西。

  和朱工在一起做事,让我觉得很顺畅、很舒服、很有能量。朱工做事非常沉稳、细致,也很乐于、善于提携新人,懂得分享。在做一项工作之前,朱工常常会提前把基础资料发给你,预判到你在项目进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提前指出设计中容易忽视的细节,告诉你解决方法或者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避免你“入坑”走弯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成功率。在统筹项目的过程中,朱工总是非常了解每个组员的能力、素质,知人善任,让整个项目高效推进,团队和谐统一。

  我们每个人都是朱工工作笔记的受益者。十多年来,朱工记录了数十本工作笔记,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一项工作中遇到疑问,他会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多方印证,形成结论及时记录到工作笔记中。当我们遇到具体的疑问时,朱工就会拿出他的笔记准确找到能够为我们答疑解惑的内容。

  同事靳剑英:朱少辉就是我身边的榜样,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对技术研究的热情与一丝不苟,持续激励着我,督促着我不断进步。

  前几年,我有幸作为电气设计参与了朱少辉负责的项目:TZ2000/110低风速长叶片风力发电机组开发,旨在完善我公司2MW风电机组产品系列,提升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在朱少辉的主持下,我们做了该项目在市场调研、机型对比、关键技术、参数分析等各个方面详细的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阶段进度要求。在项目总结验收时,无论是技术水平先进性,还是技术资料完备性,都得到了各位专家的一致好评。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工作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张杰,男,汉族,中共党员,1986年生,吕梁市临县临泉镇贺家沟村人,在职研究生学历。2009年9月,作为山西省首批特岗教师分配到临县曲峪镇中学任教,现在是临县四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政治课老师和心理辅导课老师。

  王秀秀,女,汉族,中共党员,1986年生,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太平山镇吴大屯村人,在职研究生学历。2009年9月,作为山西省首批特岗教师分配到临县招贤镇中学任教,现在为临县高级中学英语老师。

  2020年教师节,吕梁市临县四中教师张杰和临县高级中学教师王秀秀这对特岗教师夫妇双双荣获全国“最美教师”荣誉称号,并一起走上央视舞台。

  2009年,带着对乡村教育真诚的热爱,刚刚大学毕业的张杰和王秀秀一起考取了山西省首批特岗教师。张杰被分配到临县最西边的曲峪中学,王秀秀则到了临县南边的招贤镇初中当老师。两地相距80多公里山路,这对新婚不久的小夫妻开始了两地生活。

  刚到临县,东北姑娘王秀秀很不适应。老师宿舍是旧窑洞,潮湿阴暗,和同事之间语言不通,饮食方面也吃不惯。最重要的是跟随着爱人远嫁到了临县,两个人却是在两地工作,半个多月才能见一面。张杰说:“最难的时候,也曾想过放弃。”但是,看到身边的这群孩子时,就觉得再多困难也比不过山里孩子对学习的渴望。夫妻俩彼此鼓励,努力坚持了过来。王秀秀说:“刚毕业的时候,我们都有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当特岗老师,是我们俩主动选择的,所以对困难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既然做出选择就必须要去努力、去坚持。我们俩都是农村出来的,更了解农村的孩子渴望学习但缺老师教导的情况。毕竟每隔半个多月放假,我们俩能见面,能在一起,这其实也很幸福。”

  2012年,张杰和王秀秀一起被调到临县林家坪镇中学,共同接手初一149班,张杰当班主任,教政治课,王秀秀教英语。开学那天,王秀秀兴高采烈地来到教室,推开门一看却傻眼了:近一半座位是空的!当时全班59名学生,却只有37个学生报到。原来一些学生家长不太相信这对新来的特岗老师能把孩子教好,有的家长想把自家孩子转到城里去读书,还有的干脆想让孩子辍学去打工。

  夫妻俩急了,借了一辆摩托车,找熟悉地形的老师画了一幅简单的线路图,带上干粮,开始走村串户,挨家上门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一名学生家长想让孩子去广州打工,张杰夫妻先后跑了他家五次,终于用真诚打动了学生家长。奔波两周后,班里所有孩子都来上学了,夫妻俩也安心了。从那次开始,张杰夫妻有了家访的习惯,每年都要坚持走访全班每个学生的家庭。这么多年下来,他们不管风里、雨里,累计家访行程近万公里。

  张杰说,工作中,他不苟言笑,在班级活动中主唱“黑脸”;王秀秀性格开朗,和孩子们无话不谈,打成一片,是唱“红脸”的。夫妻俩互相配合,每次张杰批评了一个学生后,王秀秀就去耐心地安抚,给孩子讲老师的良苦用心。夫妻间心有灵犀,即使一个简单的眼神,都能读懂彼此的心意。经过他们的努力,149班取得骄人的成绩,经常能拿到第一。“夫妻班”的名号越来越响亮。大家看见他俩都会开玩笑说:夫妻搭配,干活不累。

  2020年上半年,张杰作为年轻的教师骨干,被调到临县四中担任负责教学的副校长,同时还兼任两个班的政治课老师和学校的心理辅导课老师。到了四中后,张杰在团省委和校长的支持下,建立起临县中学中最好的一所心理研究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辅导,并计划下一步将学生心理教育纳入正常教学课程。王秀秀则通过选拔考试,到临县高级中学任教,并凭借自身过硬的专业实力,成为学校最好的英语老师之一。

  山西晚报记者:首先恭喜您和王秀秀老师入选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成为山西精神的典型代表。获得这个荣誉有什么想说的吗?

  张杰:能够获得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这个荣誉,我们夫妻感到无比的荣幸和激动,衷心地感谢组委会对我们夫妻的肯定与认可,感谢大家对一线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各位学生、家长和朋友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我觉得这份荣誉不仅是属于个人,更是社会各界对整个教师队伍的肯定。我们只是做一个普通老师应该做的本职,这份荣誉应该是所有山区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荣誉。

  从2009年当老师到现在,我和王老师也可以说是教育队伍中的“老人”了。能让偏远山区的孩子站在教育“起跑线”上,是我们入职的初衷,并一直为之在努力。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知识是真正改变命运的,而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就是孩子前行路上的提灯。

  “教好一个学生,就能幸福一个家庭,能带活一个村子,能造福一方百姓。”这句话对于我们这样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来说,是有切身体会的,这也是我们当初选择回临县当特岗老师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这几年,看着学生一步步成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爱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因为爱,因为教育,可以让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变得更加光明。

  山西晚报记者:是什么让您和王秀秀老师决心投身山区教育这个别人看来很苦的行业的?

  张杰:对于教育的热爱,最早源自家庭的影响。我的爷爷是老师,爸爸妈妈是老师,两个姐姐也都是老师,我从小就向往成为一名老师。

  2014年,我当时跟王老师搭班,在林家坪镇中学带初三年级的一个班,我是班主任。学生们刚刚升入初三,时间紧,任务重,压力非常大。那年12月,患有帕金森病的父亲突然病情加重,当时我向学校请了三天假回家照顾父亲。回家当天,经过急救的父亲状况稍有缓解。当时老人已经全身无法动弹,看到我后,却颤颤巍巍地抬起手,指了指我,又指了指学校的方向。母亲说,这是父亲担心我耽误了学生上课,让我回学校。因为我也担心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尤其是晚自习后需要查寝室,当晚我就返回了学校。就在那天后半夜,我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父亲走了。当时我懊悔的心情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选择了这个工作,不能有一丝一毫松懈,选择了对孩子们的守护,就必须要忍耐,要承受,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父亲的心愿。

  作为一名教师,只要用心、尽情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在用我们的智慧和爱心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师的教育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的理想就是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努力使自己发光,点亮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

  今后我们夫妻将更加坚定终身从教之信念,继续一如既往用心做好本职工作,善待我们的每一名孩子。愿我们的教育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历久而弥新!

  临县四中校长李永平:张杰既是我的同事也算是我的学生,可以说我是看着他一步步成长的。他现在是我们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人虽然年轻,业务能力却很强。作为一名教师,他的教学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张杰特别富有激情,总有各种各样的创新想法,对学校的整个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张杰很善于团结同事,跟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都很好。有同事家里有困难影响到工作,他总会设身处地为同事着想,想方设法去帮忙和解决。

  朋友、同事郝继峰:我和张杰老师是同事,也是他们夫妻多年的朋友。张杰是一个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夫妻俩都是做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生活中还特别热心,爱帮助人。今年暑假,河南遭遇特大暴雨。张杰和王秀秀都是河南师范大学毕业的,听说母校受灾后,他们俩千方百计筹集两百个充电式头灯、两百双长筒雨鞋和一百余条胶。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关羽就出生在山西这个村子建起世界最高关公像成了旅游景点

下一篇:榜样!郭子涵荣获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