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 修志楷模——燕居谦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当1982年,交城县酝酿撰写交城县志的时候,县委书记和县长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燕居谦(1933-1991年)。为什么呢?因为燕居谦是大家公认的“交城通”、“活字典”。
燕居谦那个时候正在交城县委宣传部当副部长,听说他要去县志办编县志,有人就劝他了:“放着宣传部长不当,何苦去干那些成天钻档案、查资料的事情。”燕居谦却有自己的想法 ,他比谁都清楚,交城已经有108年没有修志了,这100多年,是中华民族风云变幻的重要时期。在战争年代,交城又是老革命根据地,许多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史实需要写;解放后,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奋斗业绩更需要写。党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作为员,在党需要的时候,是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还是个人利益第一?燕居谦选择了前者,毫不犹豫地挑起了编县志的重担。
接受任务后,燕居谦带领几名同志,不分昼夜,查阅资料,实地勘查,寻访印证。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许多尘封已久的资料重见天日,许多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历史留在了纸上……县志的草稿一本本地拿了出来,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然而,1988年的一次例行体检,把燕居谦推入了人生的另一个轨道。他被查出是胃癌初期,在家人和组织上的强烈要求下,只好住院做手术,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手术后半个月,燕居谦迫不及待地出院了,住在了太原姐姐家,说是要“疗养”。可他是怎样“疗养”的啊,出院的当天下午,他就拿起笔,翻开资料,开始县志的编写,家里人含着泪不让他接触那些资料。可是燕居谦却坐着躺着睡着都在想着他的县志,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所以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愿意浪费。整整三个月的“休养”时间,他没有一天停止写县志,他写完了14万字的工业志、3.5万字的政权志、3万字的政法志,审定了7万字的人物志、4万字的城乡建设志,还主编了一期7万多字的《文史资料》。
一本一本的县志成型脱稿了,然而病魔的进攻也愈发肆虐了。1990年春天,燕居谦癌细胞扩散,食道病变,成为食道癌晚期。消息传来,县委、县政府领导着急了,多次让他停止工作,住院治疗;朋友同事劝他先看病,病好了再写;子女亲人哭着让他休息、看病……这一切,都被燕居谦婉言谢绝,他说:“你们就把剩下的时间给我,让我把县志编完吧。”
县委领导着急了,硬是派人陪燕居谦上北京去治疗。到了北京,随行的同志在宾馆给他安排了比较高级的房间,他不住,却住进了宾馆的地下室。每天除了看病,他就在地下室撰写县志,在北京的六天里,他把4万字的《商业志》改写完成。从北京回来的火车上,燕居谦想了好多好多,他想到1936年,交城县成立了修志局,十几个人的班子干了一年,片纸未留就一哄而散;1959年,交城县也抽调一些人搞县志,也没有成功。而自己从1982年开始,从收集800万字的资料到写成210万字的草稿,再精炼为130万字的初稿,120万字的正稿,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啊,现在正是修改审定,完成总纂的关键时刻,自己能够临阵脱逃,放下志稿去看病吗?自己的这个病已经没有几个月时间了,动手术虽然可能延长生命,但如果万一手术失败,那么这几个月的时间不是也没有了吗?而这几个月,对自己是何其重要啊,只要再有三个月的时间,县志就可以大功告成了。想到这里,燕居谦写下了一个人的遗嘱《火葬歌》:“火葬好啊火葬好,火葬要比土葬好。不割棺材不费料,不占耕地不挖窖……学到老要干到老,四化建设立功劳。生前勤奋争分秒,死后无愧自清高。”
“生前勤奋争分秒,死后无愧自清高。”燕居谦决定放弃治疗,他要用这生命最后的时间完成县志的编纂。1990年6月23日,从北京回到交城的当天,燕居谦搬到交城卦山脚下有五百年历史的文昌阁里,摆脱一切俗事,专心修志。他谢绝了县委派人照顾他的好意,只让自己的女儿陪着,开始了他人生的最后“冲刺”。病魔更加疯狂地折磨着这位意志坚韧的老人。亲友们送来的食品,他强咽一点下去,就要痛苦地呕吐半天,只好喝点汤水打发饥肠;有的时候强烈的疼痛令他晕倒在桌前,醒来之后继续书写;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夜以继日……
古刹孤灯下,一位虚弱的老人默默地将自己的生命化作字句,倾注到一本本的县志之中……
1990年12月26日,吕梁地委、行署授予燕居谦“当代吕梁英雄”光荣称号。
交城县委、吕梁地委、山西省委先后做出向燕居谦同志学习的决定,全国地方志委员会也号召全国修志人员向燕居谦同志学习。燕居谦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学习榜样。
友情链接 诚聘英才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在线号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14091024 晋公网安备103
联系电线 监督电话 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八一街29号 邮编:033000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