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扫遗风传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临汾有民谚:“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过了清明节,就把晌午歇”。从节俗来说,主要就是:上坟扫墓、烧香焚纸、种树栽树、放风筝、荡秋千等。所以清明在临汾也叫“春祀节”。
《平阳府志》记载:“寒食忌辰,率皆墓祭,丰俭称力,民间设龛于寝,祭仪也大概简略矣”。意思就是:不管你有没有钱,不管富贵贫寒之家,都要上坟拜墓,祭仪与丰俭量力而行。《临汾县志》记载,每年的寒食节,都要扫墓,扫墓时,要准备祭品,烧金银冥币,挂纸钱,并且要在坟上加土。
清明与寒食合二为一自唐代开始,那时作为远古岁时标志的风俗节日已加进了敬神、祭祖、崇念圣贤的复合性内容,因此,扫墓之风尤盛。要说祭神是春节习俗之特征的话,那么清明则主要是祭祖祭人。山西晋南晋北、祭扫时都要用面做贡,晋南叫蛇盘盘,有的分单头蛇与双头蛇,祭祖前绕坟一周,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这种蛇盘盘造型简洁、极少雕饰,似有汉唐凝练明快浑沉之遗风。寒食节之本质内容已由古代原始的禁火俗转化变异为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民间广泛制作的昭示春天来临的百样寒燕面食,也被易名为“子推燕”。
临汾一带还有清明节走亲戚的习俗,男的要为外祖父母、姑姑、舅舅等上坟,女的要为娘家人上坟。现在由于生活节奏加快,这一活动较少,更多地保留在乡镇的一些农村中,城市里已经很少了。除此之外,清明前后还有放风筝和荡秋千的习俗,现在而言都是一种娱乐,但是过去它并不是为了娱乐。
尽管清明节因为各种习俗的复合揉进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气氛,但还是一个希望之节,是一种对春的回归的祝福和万物兴旺的祈望。从古至今,清明习俗在民间传承和发展着,其中的核心因素,只是民众的一种祖先信仰和崇拜,在习俗中难免有一些陋俗,比如每年都会有清明节烧纸引起的火灾等等,但是因为祖先崇拜而形成了一个民族和区域很强的凝聚力,关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个典型例子。
这正是:万物复苏播新绿,又到一年清明时;文明祭扫遗风传,摒弃陋习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