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尘封”的历史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受上游沙尘和大风天气影响,太原市出现大面积扬尘污染,市民戴起口罩出行。 山西晚报记者寇宁摄
今年入春以来,我省沙尘天气异常活跃。为何近期沙尘天气如此频繁,且比近年同期偏多?沙尘袭击的背后暗藏了什么信息?带着这些问题,4月12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山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建峰。
今年1月以来,我省共有4次沙尘天气过程,分别是1月5日、3月10日至3月11日、3月21日至3月23日以及4月9日至4月12日。可以说,沙尘天气多发,原因主要与上游沙源区地表状况偏差和近期大气环流异常有关。
赵建峰介绍,2022年冬季以来,蒙古国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沙源区植被覆盖较差。今年春季前期,蒙古国和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偏高、地表解冻早,冻土层沙土出现快速融化,地表土壤干燥疏松而植被尚未生长。
今年3月份以来,蒙古气旋发展强盛,气温明显回暖,出现较为罕见的回温天气。尤其是进入3月中旬以后,蒙古国中南部到内蒙古广大地区,遇到较频繁的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动。蒙古气旋和大风是沙尘的“搬运工”,在大风条件下,沙尘多次被输送至我省,这是今年春季我省沙尘天气发生的最直接原因。
通过赵建峰对近年沙尘天气的分析,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两个信息:第一,从数据来看,2011年到2020年,我省很少出现沙尘暴天气,主要以浮尘、扬沙为主。2021年开始,沙尘天气出现反弹,尤其今年春季,呈现多发之势。第二,我省沙尘天气主要是外来沙尘传输引起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沙源区。沙源区是提供沙尘的源头,是基本的物质条件。我省沙尘天气的沙源,主要是蒙古国中南部的戈壁沙漠以及内蒙古中西部的沙漠。
我省沙尘天气的传输通道主要是西北路径,即从蒙古国中南部、内蒙古中西部开始,向内蒙古中部的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到我省朔州,继而影响我省大部。此外,还有从内蒙古中部受偏北气流影响的偏北路径。另外,黄淮地区的浮尘也会在偏南风作用下,产生回流。其中,西北路径频率多、强度大,回流的情况较少。不过,4月12日的沙尘天气,属于回流的情况。
沙尘天气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尘沙,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明显下降的一种天气现象。一般来讲,沙尘暴是指携带大量尘沙的风暴,多发生在沙漠或半干旱地区。尘沙可随风飘送,输送到较远的下游,造成下游地区沙尘天气。按照国家标准,沙尘天气可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等5个等级,主要依据能见度来划分。
气象部门对我省108站50余年出现的沙尘暴、扬沙、浮尘日数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全省各地均有不同程度沙尘天气出现,其地理分布极不均匀,差异非常悬殊。
沙尘暴主要分布在我省西北部,全省沙尘暴天气发生日数的地理分布总体呈西北多东南少的趋势。年平均沙尘暴日数大于等于5天的县市,分别在神池、五寨、朔州,属于沙尘暴的多发区。
扬沙日数与沙尘暴日数一样都具有高纬多于低纬、北部多于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年平均扬沙日数大于等于20天的县市位于朔州的山阴、忻州的河曲,为全省之最,属于扬沙天气的高频区。
浮尘日数与沙尘暴、扬沙日数的空间分布相反,有低纬多于高纬、南部多于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年平均浮尘日数大于等于35天的地区位于临汾的汾西、长治的屯留,为全省之最,属于浮尘天气的高频区。
赵建峰解释,每年3月到5月是我省沙尘天气高发期。其中,4月份最易发生沙尘天气。沙尘天气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系,比如地表的植被、积雪、气温、降水及天气系统的强度等。
春季沙尘天气高发,而其他季节沙尘天气较少发生,主要是因为各个季节的气象条件和土壤条件不同。夏季基本没有沙尘天气,这是由于夏季雨水多,土壤较湿润,植被茂盛,锋面系统弱,盛行南风,而且风力小,很难引起局地地面扬沙,而且西北沙漠地区的沙尘天气也大为减少。秋季由于尚有植被覆盖,而且气旋和锋面系统不强,冷空气强度不大,也不易发生沙尘天气。冬季虽然冷空气较强,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动频繁,但由于上风向沙漠地区和我省周边地区土壤封冻,且有冰雪覆盖,也较少发生沙尘天气。春季由于土壤解冻,降水稀少,如果出现回暖快、气温高而较大降水推迟的情形,土壤干燥疏松,遇到较频繁的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动,就很容易给我省带来外来沙尘并引起局地地面扬沙。“总的来说,我省近15年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不能因为今年沙尘天气次数比常年同期偏多,就判断沙尘天气增多成为常态。”赵建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