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字失差山西省委全省找了6次此人究竟有何功绩?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老话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战争频仍,社会秩序不稳,有些人对党、对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注定要流芳百世;有些人则是因为思想腐朽,背信弃义,最终被世人所唾弃。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这一天值得所有中华人民永远记住。新中国成立后,程子华刚上任山西省委书记,他一到山西,首先要做的不是调人收税,也不是巡视百姓,而是去寻找一个名叫陈廷献的盐商。程子华曾六次派出有关部门寻找他,找遍了山西省的任何一个角落但都没有找到。直到一九八五年,要编写二十五军的军史,当写到二十五军团长程子华,在红军长征的时候,就不得不提到这个叫陈廷献的盐商。程子华派人四处寻找陈廷献,这一次他们把搜索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华北,经过多方的努力,终于在河南省卢氏县的一家医院找到了陈廷献,不过陈廷献现在的情况很糟糕,处于半昏迷的状态,很快就要坚持不住了。程子华通过工作人员了解到,陈廷献的真名叫做陈廷贤,陈廷贤在和红军战士们说话的时候,用的是““贤”,而不是“献”。那么一九三四年,山西商人陈廷贤如何与红军战士相遇,为战士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才让程子华这么多年,让工作人员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他找出来?今天我们将谈谈陈廷贤与红军的故事。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陈廷贤生于山西晋城的一户贫困家庭里,他生于军阀纷争的年代,家中有六个兄弟姐妹也是家破人亡。无论父母如何努力,也难以养活一家人,更糟糕的是,陈廷贤的父母因为劳累而患上了肺病,陈廷贤的其他兄弟姐妹,不是流离失所,就是被奶奶送去领养。
在他十二岁那年,家乡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他和奶奶一起流亡到了外地,可奶奶已经上了年纪,无力做重活,陈廷贤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便自告奋勇的和村里的人出去打工,那时候他还年轻,没有一技之长,就只能跟着他们拉人力车,到仓库里搬运货物,一天到晚只能做一些苦力。
两年后,他又跑到山西运城做了一名采盐工,这是一项长期没有阳光的工作,白天要下井,晚上才能休息,有时候晚上还会腰酸背痛,双手上到处都是被挖出来的伤痕。陈廷贤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活不了多久了,而且他现在也有了妻子,所以他决定离开盐井,去寻找新的生活。
陈廷贤有了这样的经验,对于人生依然充满了乐观,他要靠自己的双手讨取生活,所以他就成为了一名全职的挑夫,他的老婆在家和面,做糕点,陈廷贤则出去卖糕点,因为没有交通工具,所以他就靠着这双脚,把晋、陕、豫、冀三个地方都逛了一圈。
因为当时的军阀混战,强盗无数,陈廷贤经常要从深山里绕路,才能保住一笔钱,陈廷贤和他的妻子,在河南卢氏县安顿下来,过着相对安定的生活。时间回到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的时候,在河南光山县,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实行“红色二十五军战略转移”,此后,全国大约三千人的部队,从罗山县出发,奔赴陕南,为红军开辟一个合适的根据地。
一路上,分子一直在追击和阻挠,大部队开始向伏牛山一带进发,发现这里荒无人烟,红军内部开会讨论,认为这里不宜建设新的革命基地,更糟糕的是,军已经在这里埋伏,准备好了陷阱,只等着我们钻进去。
那时正值隆冬,气温极低,士兵们吃不饱穿不暖,原本就处境艰难,可是为了冲破敌军的包围圈,他们决定死战到底。经过这一仗,指挥将领们决定重新调整行程,向陕西商洛一带转移。但就在他们向商洛撤退的途中,蒋介石坐专机到武昌,亲自督战,为防止红军进陕,立即致电驻开封的第六十路部队十九路精英将士,前往进行战斗。
十二月四日的时候近三千红二十五军抵达卢氏县的深山之中,这里地势险要,道路难行,程子华听说五里川、东阳关,在数日之前已经被敌人攻陷,程子华心急如焚,只要再过一两日,他们就可以从这两个关隘进入陕西,现在道路受阻,后方又有蒋介石的数万精锐部队,敌人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不足百里,可以说这样的处境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怎么办?
程子华虽然着急但是脑子也在飞速转着,我军的南面豫系军阀,他们一向以蒋介石为首,一见红军就穷追猛打,北方虽然没有追兵,但由于黄河之险,我军不能直行,又被蒋介石军队包围,四面都是敌人。
在建立根据地期间,军队数次的围剿均告失败,甚至被红军玩弄于股掌之间,令蒋介石颜面尽失,而这一次,蒋介石特地设置了“铜墙铁壁”,他相信红军的军队是跑不掉的。
程子华和整个红二十五军的士兵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了一跳,他们当然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如果贸然迎战根本没有任何胜算,唯一的念头就是拼死战斗,绝不退缩。
许多士兵都写了一封信,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和出生地,希望自己的遗书能留下来,为大军做出最后的贡献。而那些书写血书的人,大多都是带伤之人,他们可不想拖累大军,只能以死明志。
程子华看着整个军队都笼罩在一股肃杀之气中,不由地在思考,为什么要牺牲士兵的生命?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作为一名将领,他有责任保护所有士兵的生命,绝对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于是,他和吴焕先、徐海东、副团长都拒绝拼死一战,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着士兵们说:“战友们,天无绝人之路,我们一定能冲出去,逃出生天!”
几位指挥官商量了一下,觉得这里地势险峻,不是所有的关卡都能守得住的,只要找到一条路,他们就能成功突围,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当地人的指引。程子华立即派了几个人去附近找那些熟悉地形的人,可是在这里,军阀和土匪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再加上军队把红军描述成了“洪水猛兽”,当地的村民一见他们就吓得魂飞魄散,以为他们不是军阀,就是所谓的流言蜚语里的红军,一听说红军士兵自报家门,吓得魂飞魄散,都躲进了自己的屋子里,死活不肯开门。
这让程子华很不舒服,这么大的一个村子里,居然没有一个人相信自己,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忙,可是现在,“火烧眉毛”已经迫在眉睫了。就在此时,一位我军斥候,见到一位小贩在叫卖,便随手买了些糕点,并询问能否引路,他不过是随口一问,没想到对方竟然一口就同意了,那名斥候大喜,当即带着小贩来到程子华、吴焕先身旁,此人便是陈廷贤。
陈廷贤一口就同意了,他有自己的理由:首先,他在外面做了很多年的糕点生意,知道红军的士兵从来不会拿群众的钱,也不会有半点匪气,起初,他只是听说,后来那个斥候来买糕点,他才知道,原来传说中的红军,对待平民很和善,公平交易,并没有占自己的便宜,不像一般的土匪,也不是所谓的“洪水猛兽”,每个士兵都能看到,红军是一支为人民服务的正义部队。
第二,在红军中,有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因为许多红军战士都是从鄂豫皖两省转移过来的,他们当中有许多家庭条件非常困难,或者是没有亲人的孤儿,他们经历了许多磨难,才加入了红军,而且大部分都是“娃娃兵”。
一位年轻的士兵在前线探路,忍受了很长时间的饥饿,他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发现了一颗柿子,他就想摘一颗来充饥,当然,他也不是白要的,他在树上留下了一些钱,可是他摘的太重,把一根树枝给折断了,引起了邻居的注意。
她还以为是山贼和盗匪们下山去偷东西了,于是对着村口喊道,这一次全村人都被惊动了,当他们看到那个年轻的士兵穿着军服,知道了他是红军之后,他们对红军的好感大减,觉得红军不像国军所说的那样“无恶不作”,可是他们根本没有为难那个年轻的士兵,甚至连树上的钱都没有。
不久,整个二十五军的官兵都得知了这个消息,几个军官商量了一下,决定把钱交给他们,并且告诉这些农户们,以免造成很大的误会,他们要维持自己的形象,让他们相信,他们是可以信任的,而不是什么封建势力,也不是什么山贼。
陈廷贤从旁边经过,看到了这一幕,他对红军的作战风格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他见过的军队也不少,但像“穷人部队”这样的做法,却是闻所未闻,这让陈廷贤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红军度过这一段艰难的时期,让这支正义的军队更加稳固。
陈廷贤跟随这位士兵来到了当年的红二十五军驻地,程子华、吴焕先两个人亲自迎接陈廷贤,陈廷贤凭着多年的社会阅历,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长官不仅和蔼可亲,而且作风好,他的士兵也都是身强力壮之辈,虽然他们身上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身上的衣服也是打着补丁的,一个个瘦骨嶙峋,却从来没有乱吃过平民的食物,只有他们才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陈廷贤说:“长官,我们要尽快离开,不要浪费时间了,这条小路很难走,一般人根本找不到,如果我们直接穿过东阳关和五里川,我们可以去任何地方,如果晚了,就来不及了!”程子华和其他将领经过深思熟虑后,打定主意相信这个货郎让他带路,也是程子华他们的决断,让整个红二十五军都活了下来,这份勇气和果断,可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
程子华并没有因为陈廷贤是自己的同乡就轻信他,而是仔细地观察了一下陈廷贤的衣着和说话方式,发现陈廷贤的手已经被冻僵了,虎口也有了老茧,这是典型的挑夫,陈廷贤说的很诚恳,言辞也很真诚,不会作假。
程子华带领大军暂时休息,因为这段时间,他们要日夜赶路。十二月五日,程子华派了一队人马,在附近的村庄张贴了许多进攻的公告:“红军要从这里进入陕西!”大部队紧跟着陈廷贤,在朱阳关东北三十五公里的地方,掉头就往卢氏县南温峪的一条小路上冲了过去,这条小路十分狭窄,最多可容两个人并肩而行,沿途有许多可供埋伏的地点,吴焕先将一名机枪连的战士安排在了队伍的最前端,以防意外发生。
当天晚上,二十五军总算抵达卢氏县城,发现有大量的敌人在城墙上巡逻,当时很多士兵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而且还受了伤,急需粮食和药物,这时候进城简直就是自寻死路,陈廷贤主动请缨进城,帮大家打听情况,顺便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
他以一个卖糕点的商人的身份,轻而易举地进城,给士兵们带来了一些药物,盐,粮食。
为了不打草惊蛇,一行人马不停蹄地绕开此地,一路向西,直到黎明时分,才绕开卢氏县驻扎的五里川、东阳关,成功地冲破了敌人布下的防线。
第一天是这样的艰苦,但是在之后的两天,红军队员们还是拼尽全力地翻山越岭,从龙驹寨到小官坡,十二月八日的时候,大部队历经险阻终于来到了铁锁关。敌军是万万想不到我军诡异的行军路线的。
我军没有按照敌军的预想,反而在销声匿迹了几天之后,仿佛神兵天降一般地出现在了铁锁关,此时这里驻军不过百人,结果不言而喻,敌人被我们打得溃不成军,我们就这样向陕西进发,一举击溃了敌人在卢氏县集结兵力的计划。
陈廷贤在三天三夜的时间里,为全军带路,总算是把整个二十五军的人都救了出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程子华在此,便和陈廷贤分开了,经过这样一场战役,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拿出十五元钱给陈廷贤。陈廷贤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经过和红军这几天的并肩作战,陈廷贤对红军更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他们刮目相看,对他们可以挽救那些苦难的人民这件事,他深信不疑,于是对程子华说:“我已经把你的红军看得很透彻了,你和以前的军队不同,你的纪律性很强,你是为了我们这些贫民而战的,所以,我来为你引路,也是为了国家!”
程子华见这个年轻人很是憨厚,就和一起的将领共同商议,介绍陈廷贤入党,他们写下了一封介绍信,上面还盖着部队的印章,将信给了陈廷贤。陈廷贤不知道这封信的意思,把那封信小心地揣在怀里,向红军道别,然后回到了卢氏县。
他一回家,老婆就告诉他,军队要逮捕他,陈廷贤马上把信封递给他老婆,让她躲在墙缝里。陈廷贤的老婆一躲起来,的人就找到了陈廷贤,并且把他带走,多天内对他进行着审问,陈廷贤并未说出红军的事情。最后陈廷贤没有被判罪,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怎么样。
抗日战争爆发后,恶行累累的日本兵来到了陈廷贤的老家,他们肆无忌惮地抢掠着村里的一切,陈廷贤家里也没有躲过,日本人见他家简陋,就放火烧了房子,陈廷贤一家人活了下来,张红军的字条也被烧成了灰烬,陈廷贤根本不认识字,这对夫妇都是文盲。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逐步取得主动,争取了大量的土地,卢氏县也是如此,人民群众一改过去对解放军的不良印象,开始打心里支持他们。陈廷贤的介绍信已经找不到了,可是程子华对他的承诺,他一直都无法忘记,他要自己掏腰包为做事,但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组织也不相信他,一分钱都不给。
他知道自己进不了党,就想尽一切办法为服务,他一直在关注着人民解放军的动向,给人民群众提供食物和弹药,让他们不用担心。新中国建立以后,陈廷贤在卢氏县做卖山货,在做买卖期间,他从未对任何人说起一九三四年,他曾为红军指路,拯救了三千多红军的性命。但是当时被陈廷贤救出的将士们,对他的恩情一直忘不掉,如果没有陈廷贤,就没有豫陕根据地建立,当时这些红军战士也不可能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下逃出生天。
尽管后来部队改组,但他们却创造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他们是第一个完成长征的,还有,他们的部队数量在不断增加。解放战争期间,三十八军曾是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主力,后来又参加了抗美援朝,三十八军一一三团,被我国元帅誉为“万岁军”。
建国后,山西省委书记程子华曾多次找过他,程子华也清楚,如果没有这位年轻的同乡,红军二十五军很有可能会消失,所以卢氏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才会在档案馆里寻找陈廷贤。不过此时陈廷贤已经奄奄一息,半昏不醒,等他醒过来的时候,嘴里还念叨着“五里川、小路、红军、陕南、老乡、字条”之类的字眼,工作人员一听,就知道这就是“陈廷献”,程子华用了五十年的时间,终于把陈廷贤给找出来了。
一九八四年一月的时候陈廷贤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每每陈廷贤的亲人们向组织里的人回忆起陈廷贤曾经的故事,组织上的人都会非常感动。当程子华、刘清华得知陈廷贤离世的消息,他们也潸然泪下,感到极其遗憾,这位布衣英雄曾经坎坷的事迹让他们悲痛不已。
当卢氏县里清楚了陈廷贤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决定向大家宣传学习陈廷贤的英雄事迹与精神,后来还召集县里的所有老百姓,一起在卢氏县为布衣英雄建立了一座纪念碑。
陈廷贤的亲人们按照老人生前的意愿,将他的遗体埋在了县委党校不远的地方,在陈廷贤的墓碑上还雕刻着一颗红星,墓碑的后面则细细讲述了老人这一生的光辉事迹。
现在在卢氏县的广场上,有八根红军柱,这八根大石头雕刻而成的柱子,上面雕刻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土地法》、《送子参军》等主题思想内容,其中《我带红军出重围》一幅,则展示了布衣英雄陈廷贤为红军战士带路突的情节。
卢氏县的党史馆里面,也根据布衣英雄陈廷贤为红军战士带路突的故事在一九八五年出版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军史》,这也是开篇我们讲述要写军史就绕不开陈廷贤这个人的原因。因此布衣英雄的名号后来在山西一带广为传颂。
布衣英雄的故事将被人传颂和铭记,我们这些后辈也永远感恩那些为新中国胜利做出过伟大贡献的平民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