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场馆新“玩法”让中国儿童“科普大餐”更丰富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在上海科技馆,一位小朋友在爸妈的帮助下进行磁石指向的实验。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新华社上海6月1日电(记者陈爱平、陈杰、方喆)随着中国进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各地博物馆、科技馆逐步重开,科普活动分级有序恢复。科普场馆和父母们设计出新“玩法”,让儿童的科普大餐更加丰富。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里,5岁男孩木木和另两名小伙伴组成“探险队”。他的母亲郏颖根据馆方详细指引及孩子们已有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设计了一张任务单,完成后,孩子们将得到心仪的“六一”儿童节礼物。
这些“任务”中,有去寻找“你认为最丑的寒武纪时期的海洋生物”,有去寻找工作人员询问“因疫情暂告关闭的化石挖掘区的具体开放时间”,有去了解五彩缤纷的天然宝石。相较于以往无目的地各处参观,“探险”路线似乎有趣很多,木木从早上9时多进馆至下午4时,仍快乐地穿梭在不同展区“研究”。
正因为像郏颖母子这样的“探险观众”渐渐增多,上海自然博物馆在今年“六一”前夕试水推出以“野孩子”为主题的亲子参观路线,引导亲子家庭互动学习。静静的博物馆和展品,因为馆方和父母们的巧妙安排、亲子间更亲密的互动而生动起来。
“孩子天生有探索环境、理解知识的好奇心。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同时在真实的场景中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郏颖说。
另一位母亲孔令莉拿着自然博物馆提供给父母的路线岁的女儿“按图索骥”。根据这份路线图,她也有任务,即帮助女儿理解“伪装”的自然科学概念、鼓励女儿用不同的媒体分享参观经验等。“逛博物馆时,家长从过去的陪护角色,变为一起学习的伙伴,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父母们也得以收获一些新知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海文博、科普场所1月下旬起暂时关闭。自3月中旬逐步恢复开放后,各场馆采取严格限流、在线预约、加强馆内消杀工作、体验和互动项目分级有序恢复等防疫举措;观众则需出示“随申码”绿码、测得体温正常、凭预约记录、戴好口罩有序入场。
“每个暑假和国庆节等假期,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场馆都是人满为患。限流加在线预约等举措推出后,参观体验非常好。”孔令莉说。在她看来,科普场馆的各类防疫举措及疫情相关科普活动,能帮助孩子们增长防疫知识,令父母放心。
科普场所也渐渐成为亲子家庭的“亲密网友”。不久前作为主持人现身馆内一场网络直播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教育研发部部长刘楠介绍,疫情推动中国线上科普的内容和形式实现质的飞跃,吸引更多少年儿童参与其中。“例如疫情期间,全国一百多家科普场馆联合承办或支持的在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普知识有奖竞答活动’中,绝大多数参与者是青少年。基于线上答题数据,我们得以了解少年儿童科普需求、知识短板,能更精准设计线上线下科普内容、丰富科普形式。”
在郏颖看来,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形式更丰富、内容更充实,将更好地装点孩子们更精彩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