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协调上海文化发展的社会资源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目前,上海文化发展问题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之一。上海应该加快文化发展,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认为,就上海文化发展而言,文化资源及相关问题是最需解决的问题,并以此为分析工具研究上海文化发展所具有的文化资源基础和优势,指出其(文化资源集聚与利用中存在的)不足与挑战,探讨其突破路径,并结合实际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上海的人均GDP已达到5000美元,但上海的文化发展与快速的经济增长极不协调。尽管以城市综合竞争力而言,上海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国际上属于中等偏上,但在文化建设方面,离国际大都市对文化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不过,近年来上海文化发展相当迅速,并且有进一步提升的多方面优势。
近年,在上海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于上海文化发展给予了空前的关心。特别是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发展作为推进上海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正在做出积极的部署,对于探索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上海文化未来大发展的重要保证。
上海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镇。上海,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痛苦与光明的交汇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乃至新中国精神传承上有着无庸置疑的重要地位。上海历史本身及其所传承而下的、以各种形式存留的文化遗存,都是可资发掘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是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非常难得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同时,上海6000多平方公里这一特定区域中人们创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质精神遗产都是上海文化新发展中可以散发光辉的有机部分,她将为上海文化赋予不同寻常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政府财力上升很快,为文化建设提供了较强的财力支持,使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可能,同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在这样一种积极的宏观环境中,上海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活跃,文化市场不断繁荣,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取得了广泛良好的影响。
对于上海城市的总体评价和上海的实力,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上海文化发展可供利用的本土经济资源和支持力量的丰厚。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排名甚至将上海文化竞争力排在第一,也表明人们对上海未来文化大发展充满信心,这种信心也正是上海文化未来发展不可多得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民参与、体验文化建设的普遍热情中,上海市民文化需求量不断增长,需求对象和方式更具个性,上海文化发展有了基础性的支撑力量。据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针对上海市民进行的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市民文化消费”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上海市民多数具有比较开放的文化心态,我们认为这与上海近年经济社会发展和变迁有着密切关联,对于文化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吴语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长三角,使用人口达七八千万,其中以上海附近为中心通行的包括上海话在内的太湖片吴语使用人口也近两千万;昆曲、评弹、沪剧等为代表的吴语文化已取得非凡成就……这些都是作为民族文化之一的吴语文化受到欢迎的基础之一,也是上海在新时期发展区域特色文化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可供选择的路径之一。
资源优势的具备使上海文化提升具有极大的可能性,而真正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还需要时机等助推因素,我们认为现在上海文化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它们正是上海文化发展的催化剂。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也一直在推进上海文化体制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在加快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要求下,上海正致力于增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培育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
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荷兰经济史专家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有关数据,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9000美元,文化产业将进入大发展时期。未来几年,将是上海人均GDP接近以至超过10000美元的重要时期,文化产业也很可能进入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另外,据统计,2003年,长三角15个城市的恩格尔系数继续走低,全部降到35%至43%之间,其中有10个城市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当社会发展步入这一阶段,社会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对于文化产品的购买力也会不断增强,这将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市场支撑。
从上海申办2010世博会起,上海可以说就受到了世界的关注。这给了上海传播城市魅力、与国际文化沟通交流的天然便利。世博会的申办成功,也给予上海市民极强的信心,上海各界的这种信心也将提升上海文化的自信力,更进一步塑造文化领域开放性和多元性,畅通文化人才、文化资本、文化产品等相关渠道,同样,对于各种文化人才的吸引力和实际吸纳质量将大大增强,世博会的一系列运作,将使上海更好地认识到差距,并在实际操作中汲取各种经验,这种种利好条件,使我们相信世博会前后一段时期,将是上海文化能量爆发的一个高峰时刻,上海文化将在上海人均GDP迈向10000美元过程中实现一次跨越,一次不逊于世界任何城市的文化跨越。
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主观因素对于文化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区域文化发展的极重要因素便是区域上下所具有的强大文化自信力。从目前的调研和分析来看,上海还没有形成吸引、接纳文化漂流者的良好态势,上海文化的开放心态还不够,还未形成上下一致的城市文化自信力,——这也许与上海本土文化市场空间非常宽广、文化企事业较易生存有关联。
从宏观角度来说,当前文化体制改革面临如何理/顷执政党和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如何建立文化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如何建立新的文化宏观调控机制、如何建立文化事业运作新模式、如何培育和规范市场体系、如何确立真正的市场主体等问题。具体到某个行业而言,例如电影制作和发行渠道存在的瓶颈,国产动画缺少预售制度、融资不畅、进入国内电视台门槛太高等现实障碍如何解决,……文化体制改革如何促进上海文化发展总目标的实现,可谓任重道远。
3、上海广大市民(包括大量外来人口)的文化需求满足和文化水平提高任务艰巨。
文化可分为物质、行为、精神、心态等层次,文化需求也有其层次。据上海今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普通市民与中高端文化消费之间还缺乏紧密联系。如何提高包括各个层次、各种构成在内的上海全体市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提高他们文化基本需求满足程度并提升其文化需求层次,如何激发其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能力,如何开发隐藏在广大市民中间的文化创造资源,是一项有意义但并不容易的课题。
现有公益性文化设施一方面总体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存在利用率不够的状况。优质文化资源利用不足,缺乏原创优秀文化产品;上海数量众多的历史建筑尚缺少较为统一的整体包装理念,其文化含义甚至常受本土市民忽视,对外也更多只是满足西方人怀旧文化心态,还需要从整体上发挥其作为城市文化资源的特殊价值。
上海文化发展与国内以及世界一些城市都还存在显著差距。在全球化日趋明显的宏观背景下,文化发展竞争空前激烈,优质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上海文化产业的处境并不平静,上海社科院调查数据表明,上海,有12%的受访者担心入世会对上海的文化发展产生冲击和负面影响,这种担心恐怕在某些方面并非杞人忧天。
具体就上海文化发展途径而言,必须在领会中共中央有关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探讨。这首先得分析上海文化所处的环境,并选择适宜上海文化发展,能促使上海文化最有效地发挥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和吸引市内外资源参与文化建设的途径。唐宋以来,江南逐渐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之一,今日,以长三
角为主体的江南一带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经济活力,而其富于底蕴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也日渐显示出文化影响力和市场吸引力,名闻中外的江南古镇文化可为代表。上海虽然历史文化资源奉富,但在反映江南传统文化方面,与周边地区相比并无特别突出的优势。 因此,避免与周边文化的同质性是上海文化发展所要考虑因素之一。但是,上海又可以发展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与周边地区共有的吴语资源及文化传统,以现代方式重新阐释历史文化积淀,使上海成为整合吴语文化资源的中心,这存在一定可能性。另外,上海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还要在此基础上引进新元素、创造出新形式才可能有更广阔的拓展空间。
根据调研,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希望能为上海文化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1、结合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关注市民社会的发展,从宏观上把握文化发展方向的主控权,以各种方式不断提升上海文化自信力,为上海文化发展切实注入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
2、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切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文化产业方面,建议尝试将“国有文化资产”转变为“国有文化资本”,同时创立与之相适应的、灵活的、科学的投融资体系。
3、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文化建设整体的合理化规划布局特别是文化发展战略的细化实施工作,使《上海2004—2010年文化发展纲要》和《上海市文化设施总体规划》能够得到各方支持并最终落到实处。
5、文化领域进一步不拘一格地录用人才,避免文化从业人员的同质化倾向,促进人才竞争与流动机制的形成。注意培养本地文化人才,特别要关注一些上海民间传统文化样式传人的妥善解决问题。
7、在继续提高上海人均文化设施面积基础上,进一步用好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群众文化设施等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其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作用。
8、着眼整个上海的发展落实文化产业选择,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文化,打造文化产业航母,创造上海文化产业品牌,使之成为上海响亮的城市名片。
9、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打造“网络上海”,借助网络广泛传播上海文化影响力,提升上海在外界的认知度、美誉度。
10、充分发挥吴语资源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上海为中心创造吴语特色流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