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开才路让优秀人才能干事干成事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一项名为“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的技术创新,让植入脑机接口不再是“往豆腐里插筷子”;一种新机制生物蛋白药,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一份纳米腐熟剂,能在1小时内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等有机固废腐熟成高活性有机肥……
在昨天开幕的“上海科创”杯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来自海内外的选手们带来一项项生物医药、高新材料、芯片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以大赛为载体,上海充分激发全球英才来沪创新创业活力,大力促进“人才引领链、技术创新链、产业发展链、金融支持链”深度融合,加快集聚一批引领科技自主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据介绍,本届大赛在赛制和奖励政策方面有重大突破。赛制方面,首次增设了海外赛区,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五个分赛区。国内赛区则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深圳五个分赛区。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定要放眼全球,广开才路。”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朱民指出,这五个海外分赛区都是享誉全球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也是许多中国留学生的求学目的地。在海外的高校以及众创空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国内良好创业环境,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沪发展。
上海普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CEO罗江南就是一位“海归”人才。他博士毕业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纽约大学做了5年博士后。“2009年出国,2019年回国,这十年国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回国的第一站,他很自然地选择了上海,因为“上海的海派文化、包容开放、城市环境都非常吸引人”。
早在回国之前,罗江南已经牵头在国内开展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蛋白药研发,组织团队完成早期的机制探索、靶点验证,以及后期的动物药理实验等工作,为归国创业打下了基础。在本次大赛的路演环节,这一项目获得了不少专家的积极反馈,让罗江南备受鼓舞。
通过各赛区初赛、复赛,80个优秀项目晋级总决赛,争夺38个一、二、三等奖。选手既有来自上海高等院校的学者,也有来自各大医院、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专家、学术带头人以及企业CEO等。比如日籍选手田口智浩硕博均毕业于京都大学,在全球率先完成了纳米纤维素在锂电池领域的应用。据统计,创新赛道30位选手9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创业赛道50位选手80%以上已经成立公司。
大赛如火如荼举办之际,在会场张江科学会堂对面,地标性建筑张江“科学之门”也正“拔节生长”,见证这片土地创新策源力的不断增强。如何更好发挥上海科技和人才优势?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不可或缺。
“创新赛道看引领价值,创业赛道看投资价值。”朱民介绍,大赛选拔优秀项目,主要视其是否紧密围绕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需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或替代国外先进技术,是否具有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或技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等方面。同时,团队和发展前景也是重要考量依据。
与会评委形成的一个共识是,对于创新项目,尤其需要放眼长远、保持定力,完善风险共担和全链条加速机制。东华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系主任蔡冬清这次带来的项目是“‘魔法药剂’——1小时纳米快速腐熟剂”。这一产品可在1小时内将有机固废腐熟成高活性有机肥,为解决我国养殖业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提供颠覆性解决方案。然而,不管在前期研发还是后期市场推广阶段,蔡冬清团队都遭遇了资金困难问题。
“我们大学老师不擅长商务谈判,也不擅长技术推广,以前都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投资人进行洽谈。”蔡冬清告诉记者,前期不少企业由于担心风险,便不愿意投资。好在,从学校到政府,都给予了团队资金支持。通过“海聚英才”平台,这一项目也得到了更多认可。
朱民表示,上海科创集团将有效链接投资机构、金融机构、政府、证券交易所、产业园区、科研院所、产业龙头,为入围项目提供全面服务。大赛对优秀人才及项目的扶持与奖励力度进一步叠加放大。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仅需要搭好平台、建好机制、积极引导,还要全力筑牢“引凤巢”,打造更优的创新创业生态。
大赛现场,不少选手表示,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座城市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基因。
“2021年,我们几乎跌到了谷底。”罗江南回忆,当时公司数款药物尚在研发攻坚期,随着创新药企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市场对创新药企的投资也迎来了争议。不过,他很快调整心态,带领团队逐渐从困境中抽身。
他说,经过一次次挑战,自己在上海干事创业的信心更足了。“因为我们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这本身就与上海的产业定位相契合。相信我们能在大浪淘沙中存活下来,并且发展得更好。”
让优秀的人才能干事、干成事,更要为他们营造安身立业的良好环境。据悉,针对人才普遍关注的落户、居住等政策,本届大赛也均有明确支持说明。如非上海户籍一等奖获得者可优先落户(含团队核心成员,总计不超过5人),符合条件的选手(含团队核心成员,总计不超过3人)可入住上海市人才公寓等。
此外,不同奖项选手还可优先入驻上海市“海聚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纳入“海聚英才”创投联盟项目库,优先获得投融资机会等。“海聚英才”品牌效应也将由此得以更好发挥,成为人才、技术、项目、资金汇聚上海的标杆性对接平台,助力上海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全球英才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理想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