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上海百年科技征程的历史启思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上海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发源地,从科学传播重镇到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在中国科技发展的百年征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7月17日下午,虹口科普讲坛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董煜宇做客虹图直播间,他结合上海百年科技发展的史实,从历史印迹、历史经验、历史启思等方面阐释中国科技发展中的上海故事,旨在弘扬自立自强的科学精神、总结启示未来的典型经验。
上海科技发展近代史,主要分为明末西学东渐,1843年开埠,清末的发展,民国时期的繁荣,日寇占领时期的停滞与破坏,抗战胜利后的恢复与重整,1949年解放等八个时期。其中尤其是明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徐光启,他汇通中西,翻译了《几何原本》。该书创造了几何等很多现行数学概念,引入了西方公理化体系,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洋务运动、自强新政、科学救国、五四运动等也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
新中国的1949年到2014年期间,经历了1956年向科学进军,197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6年创新型国家建设,鼓励自主创新,2014年加快科创中心建设。其中,1949年到1978年是重建发展,自力更生,曲折前进。1978年到2021,是改革开放,上海同向同行,率先垂范。
百年上海科技发展的历史成就,其中包括晚清上海科技发展的历史成就:科技翻译出版发行属全国之最,发展了近代军用民用工业技术,科研机构建立科技社团出现,开展新式学堂建立科学教育;民国时期则是科学技术研究体制化,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科技社团的蓬勃兴起,科学杂志丛书的出版。
新中国1949年到1978年,主要是科学研究机构进行调整与重建,调整高校及理工医学专业,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发展扩充,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实施,重要科学与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国防尖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吴孟超,谷超豪,王振义等科学家作出杰出成就和贡献,上海参与了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北斗导航系统,探月工程等重大国家科研工程。
上海科技投入在不断增长,创新资源在不断积聚,科技人才数量在不断增加,不断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不断参与并推进重大科学计划与工程,上海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也在布局实施,总之,上海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连续三年全国第一,上海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加快形成,上海科技战“疫”方面的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上海科技持续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对科技发展的大力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前瞻与战略规划,科技人才队伍的凝聚与培养机制,研究型大学职业教育发展的助推,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发展,科技管理奖励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以及科技社团与科普活动助力科学发展。
讲座尾声,董教授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关注和把握好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机遇,正如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赛场和国际争端的焦点。因此我们要落实中长期及“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加强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实现创新能力新提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深化科技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创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