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海派文化之上海老歌纵横谈(主讲:王勇博士)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王勇博士,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协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大辞海》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科主编;丝绸之路国际演艺联盟首席专家;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侨联副主席;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浦江人才”、“曙光学者”;德国国家学术交流委员会(DAAD)学者,首位中德联培的音乐学博士。近年发表各类音乐文论逾百万字。著有《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贺绿汀》、《一位新文化斗士走上音乐学道路的足迹考析》、《人琴合一·艺海无涯》、《我为中提狂——上海音乐学院中提琴半个世纪的随想》等。
他是最为重要的上海老歌研究学者之一,2000年开始负责编辑整理修复中国唱片总公司库房内近万张二十世纪二、三、四十年代的华语流行音乐铜质母版唱片,2008年编辑出版了《上海老歌1931-1949》,内含20张唱片,400首时代金曲。2009年出版了《海上留声——上海老歌纵横谈》、《上海老歌金曲100首》;2012年出版《玫瑰玫瑰我爱你——上海老歌的前世今生》;2019年出版《上海老歌(沪语版)》。在两岸三地策划、主持了多场上海老歌主题的音乐会。
近年来,他还始终坚持致力于高雅艺术的普及推广工作,举办各类系列艺术讲座数百场。担任CCTV中国器乐大赛文化评委、CCTV维也纳爱乐乐团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直播嘉宾等。至今已连续十八年直播主持讲解上海电台的“星期广播音乐会”,被誉为“主持人里最懂音乐,音乐人里最会主持”的上海普及高雅艺术的首席专家。
从音乐家黎锦晖1927年发表《毛毛雨》起,到1949年,前后二十余年,有八千余首称之“时代曲”的流行歌曲在上海诞生,算起来平均日产一首了,上海人凭她“奇异的智慧”,创造了世界上的奇迹,使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流行歌曲重要发源地。这些优美动人的歌声曾缭绕在车水马龙、万家灯火的申城上空,“从小烟纸店那抹闪着蜜黄灯光的窗口,到夜夜欢宵的舞厅歌坛”,曾经喧闹地装饰过一个繁华的时代,上海人曾见证了这流行乐坛上一代海派文化的辉煌。她余韵袅袅,其中不少优秀之作传唱至今,成为华人世界中永恒的“怀旧金曲”。周璇、姚莉、白光、王人美、白虹……用她们的声音抒写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
本次讲座王勇博士将带来珍贵的《毛毛雨》《香格里拉》《夜上海》等从当年铜质模版上直接采样修复的原声唱片,为听众献上唱片天堂的“花样年华”,还原曾经悱恻缠绵的老上海风情。上世纪90年代起,王勇博士就对老上海音乐文化研究颇为关注,花费了十年时间,从8000余张三四十年代的唱片中,编辑、整理、修复、出版了《上海老歌1931-1949》共20张CD、400首原人原唱,是目前华人地区最有影响的老上海音乐文化研究学者。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原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2020年撤二建一更名为上海艺术研究中心)是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直属公益性事业单位,上海市唯一一所集艺术理论和应用研究、艺术档案收集管理、艺术期刊编辑出版等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科研机构。中心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开展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服饰、建筑等艺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并主办专业期刊《上海艺术评论》(双月刊)。
《上海艺术评论》为双月刊,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着重开展文艺批评与评论,强调专业观察和学术判断,为艺术创作与评判建立学术标尺,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繁荣我国的文艺创作服务。
海派文化艺术系列讲座(三 )我们的时代与女子越剧的使命——海派文化与女子越剧的剧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