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著名地标到小众建筑听他们讲上海建筑背后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中共一大会址、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武康大楼、上生•新所、四行仓库抗战旧址……上海有许多有故事的老建筑,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讲述。建筑的故事,背后也是上海故事、中国故事。阅读上海建筑,更是阅读上海历史、上海文化、上海生活。
5月27日晚,首届“建筑可阅读”全民讲故事大赛颁奖仪式在黑石公寓TRI第三空间举办。从4岁的小朋友到80多岁的老人,大赛吸引了1600余人报名参赛,收集有效作品近1200份。
在参赛选手中,有学生、、主持人、外卖员、讲解员、导游、主播等,其中还包含一部分国际友人。参赛作品内容和选题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书本内容,也有原创作品。
上海的许多老建筑至今仍有人居住,延续着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与记忆。上海文来中学七年级的学生申博今和妈妈赵娴组成家庭组参赛,分享了延庆路29弄大福里的故事。
大福里是一条典型的法式联排新式里弄,清水红砖、雕花阳台,细节独具法式浪漫风情。毗邻上海京剧院、越剧院、话剧院、戏剧学院、音乐学院等专业艺术机构,大福里附近有很多名人居住,文化气息浓郁。
赵娴出生在这条里弄,“一家三代人都曾生活在那里,非常有感情。”后来,她工作结婚后搬离了大福里,但申博今每逢假期,依然喜欢回到姥姥家,回到闹中取静的大福里。站在露台上,俯瞰弄堂,眺望远处的“上海音乐学院”和近处的“淮海公寓”,是他最喜欢做的事。
得知“建筑可阅读”全民讲故事大赛活动之后,申博今决定和妈妈一起参赛。在他们讲述的《延庆路大福里》的故事中,创新地加入了一段母子对话,申博今邀请妈妈聊聊她童年记忆中的大福里。
“我小辰光其实还有让我印象老深刻的事体,就是弄堂里厢总归有交关小商贩进进出出。他们一般性会得用上海闲话把要卖的东西唱出来,离得老远都可以听得很清楚。我来唱两句给大家听听哦……”赵娴用上海方言唱了卖酱瓜、卖花等段落,把听众一下拉回到几十年前老弄堂里的岁月中。
申博今说,创作故事稿时,他向妈妈了解大福里的往事,妈妈介绍的小贩们的叫卖声令他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将这一部分加入到讲稿中,“这里面有上海文化的烟火气,是非常让我着迷的。”
“这个比赛给上海的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对于我们家庭来说更意味着‘文化传承’。上海的本土文化是我们这代人珍贵的集体记忆,能够有机会和孩子一同参与比赛,将这份情怀传承下去并让更多人听到,使我特别感动和欣喜。”赵娴说。
此次故事大赛参赛者们讲述的建筑除了广为人知的城市地标、网红打卡景点外,还涌现出了一批相对小众的优秀建筑。它们有些坐落于不起眼的小弄堂里,有些散落在城市远郊,但通过这一次的比赛,它们的故事被深度挖掘出来,建筑焕发了新的活力。
成人组参赛者黄一晴是知名书法家黄保戉的孙女,她讲述的故事围绕着她家房顶的三层小阁楼展开。黄一晴的家在新闸路上的慈孝邨,这条里弄的房子都是两层楼,唯独他们居住的房子有三楼,且在马路上看不到,这里面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三层楼,当年在慈孝邨就1312号有,独一无二。它是当时地下党革命活动的纪念物,那年建造时为了适应地下党活动的需要,房间建造得比二楼矮,并在房间前留了一个1.5米左右宽的阳台,这样外人是察觉不到有这个三楼存在的。”黄一晴介绍,她的表姑妈蒋秀琳及姑父程志亮同为地下党成员,抗战结束后住在这里。阁楼虽看似不起眼,但在当时是隐秘战线地下工作的重要地点,书法家黄保戉以自己的身份作为掩护,地下工作者们常常在小阁楼开会。
“这次大赛给了我一个可以给大家讲讲黄葆戉旧居的另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的机会。祖父黄葆戉是近代著名书法家,但他也是一个爱国者。”黄一晴说。
大赛还邀请了知名文化学者、著名主持人、名人后代等共同参与,提升公众参与高度,扩大活动覆盖面,增强活动影响力。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韩斌、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知名沪剧演员徐祥分别讲述了他们工作的地方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沪剧院,文学翻译家草婴的女儿盛姗姗、漫画家张乐平的儿子张慰军分别讲述了他们父母工作、居住过的地方草婴书房、张乐平故居。
本次大赛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主办,蜻蜓FM承办。比赛结束后,主办方将进一步深挖故事内容价值,在蜻蜓FM上线《名人讲建筑》《革命文物故事专辑》《听我说:上海建筑里的红色记忆》《比赛作品精选》等分类专辑,制作发布建筑短视频,开发配套文创周边等,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去了解、保护上海优秀建筑,感悟城市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