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上海之“根”重温红色初心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打开激光测距仪,拉开卷尺,放好角度测量仪……近日,黄浦区中华路581号小南门火警钟楼前出现了一群高中生的身影。他们是上海市第十中学3D打印社团的学生,来对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火警钟楼进行实地测绘。青年报记者现场采访了解到,这是市十中学“优秀历史建筑复原计划”系列活动项目的首站,现场测绘后,学生们后续还将完成建模、3D打印等工作,让更多同学知晓身边的老建筑,也为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保护献计献策。
走进中华路581号的铁门,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塔就映入眼帘,这就是已经有110多年历史的小南门火警钟楼。
“1907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倡议成立‘上海救火联合会’。1909年,救火联合会在这里建造了瞭望台暨火警钟楼。百年警钟楼高35米,相当于现在的10层楼建筑的高度,钟楼共6层,第四层悬挂警钟……”站在钟楼前,黄浦区消防救援支队复兴消防中队消防干事沈腾向同学们讲述了它的故事。
这座当年被誉为上海“埃菲尔铁塔”的火警钟楼曾是上海滩最高的建筑,也是老城厢的制高点。钟楼为正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下大上小,中间铁架呈笼状圆筒竖起,有一铁梯盘旋而上。当时的老城厢,一般的建筑都是两层或三层,高达35米的警钟楼可谓居高临下。位于最高层瞭望室的瞭望员,一旦发现火情就会迅速判断,确定火灾发生的地点并迅速鸣钟示警,各处救火会便会按照钟声迅速赶往。
沈腾告诉同学们,这座钟楼不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了“望火楼”的作用,也是上海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陈其美等预定当年11月3日下午2点,以小南门火警钟楼的钟声为起义号令。因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十三日,所以先敲钟9响,稍作停顿后,再敲13响。上海商团各部、敢死队等聚集南市,短短几小时后就取得了胜利。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由周恩来担任总指挥,南市工人纠察队仍是以小南门钟楼的钟声为号角,发起行动。
经历百年沧桑,如今的火警钟楼不仅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也是上海迄今仅存的近代消防建筑,但它深藏在弄堂内,不为人知晓。“虽然我在黄浦区长大,这里离我们学校也不远,但之前我一直不知道火警钟楼。”实地对钟楼进行测绘后,市十中学高二(3)班学生高翔说,这样有历史积淀的建筑不应该被埋没,“对于这种见证过很多历史事件的建筑,应该让更多的青年人知晓。”
“火警钟楼只是第一站,后续学生们还会对很多老城厢的历史建筑开展测绘等活动。”市十中学德育处副主任陈杰介绍说,今年市十中学联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黄浦区消防救援支队复兴中队,推出了“优秀历史建筑复原计划”系列活动项目,以小南门火警钟楼为起点,红色建筑与优秀历史建筑为主线,聚焦小南门火警钟楼、老城厢石库门建筑、上海文庙、龙门邨、上海城墙遗址等老城厢文化名片,以及中共一大会址、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五四烽火”纪念雕塑等红色建筑,开展主题科普、现场测量、3D建模、3D打印等活动。通过科技赋能,探寻城市之“根”,找寻城市的“初心”。通过对城市发展的展望,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这一重要理念。
陈杰说,在实地测绘、建模设计、3D打印这些建筑后,学生们还将以建筑为原点,对周边环境的改造开展设计。而这些隐藏在黄浦老城厢中的历史建筑也吸引着同学们的关注。“我还记得同济大学李彦伯教授曾在讲座中提到,2015年时,同样身为黄浦区优秀历史建筑的‘逸庐’就是在力排众议的情况下,通过不断方案优化最终被保留了下来。火警钟楼是否也可以通过这一思路打造成一个有趣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名片呢?”高翔说道。
高二(1)班糜茵琳同学也认为,火警钟楼是具有公共精神与市民意志的现代城市标志,不仅融入了地方社会发展史,还承载着优秀革命历史文化,是辛亥革命时上海起义的信号楼,应该让更多人知晓。“通过现场测绘,3D建模打印,我们要发挥创新思维,为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保护献计献策,同时也要更好地传承黄浦老城厢历史文化,传承上海城市发展的精神品格。”
“作为新时代黄浦学子,有责任关注身边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变化,也有义务传承和保护优秀历史建筑。”陈杰老师认为,市十中学是一所地处老城厢的百年老校,学生们更有责任为老城厢的传统保护、更新发展提供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