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创建史上的这三件大事今年满百年其发生地都在上海这个地方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今年是中国第一个组织(中国上海发起组)创建100周年,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也是《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100周年,而这三件影响中国历史、载入史册的大事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上海渔阳里。8月21日,“渔阳里:跨越百年的初心传承”主题研讨会暨第四届渔阳里文化论坛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等分别致辞。
徐炯指出,上海是中国的诞生地,革命遗址遗迹遍布全市,渔阳里在中共党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必须持续推进史料发掘、历史宣传、精神弘扬等工作,让渔阳里成为一本内容丰厚、深入浅出、推陈出新、催人奋进的生动教材。他希望各方持续深入研究渔阳里,让渔阳里这本教材“厚”起来;要面向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讲好“渔阳里”的初心故事,让渔阳里这本教材“活”起来;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传承弘扬红色传统,让渔阳里这本教材“新”起来。
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着“渔阳里与建党创团”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从1920年春到1921年7月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在“渔阳里”区域完成了初创时期的精英集聚、理论宣传、阶级动员、人才培养、组织创建、筹备全国会议等方面的工作,因此渔阳里成为中国、中国青年团的发源地,是革命征程的起点。与会者一致认为,从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来看,渔阳里时期的革命活动贯穿了中国孕育、成立及早期发展的整个过程,对于中共的创建发展及其演进趋向有着深刻的影响。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认为,真正的历史研究须注重过程研究,研究者要善于利用史料提出自己看法,更多地开展群体研究和比较研究,以期在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他呼吁形成历史研究的学术共同体,通过资源共享,有效整合资料。“对于建党百年视域下的‘渔阳里’研究,不仅需要聚焦,也需要拓展眼光,才能对那个时代有更好的认识。”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认为,党和团的中央机关当年都设在渔阳里,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渔阳里在建党建团过程中起到了“领导中心”“总指挥部”和临时中央驻地的作用。渔阳里和一大是建党精神孕育之地,是人初心与使命开始的地方,从渔阳里发起、初建到党的一大正式创建,历经两年,这是党的创建过程中的两个必要环节,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他提出,要加强对渔阳里的研究,进一步弘扬建党精神,进一步保护与宣传党的创建地。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瑊表示,“渔阳里”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影响。中国早期者在此将创建新型政党的理念付诸实践。这里是中国的名称确定之处,中共“一大”会议在此筹备,中国第一届中央局在此驻守。渔阳里时期的革命活动表现出中国在初创历程中,先进政党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彰显了先进性、创新性等时代特征和精神品格,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这些都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初心”的内涵。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胡献忠认为,在100年前老渔里建党、新渔里建团的过程中,青年成为重要的载体和变量。老渔阳里2号的马克思主义火种,就是通过青年传递到新渔阳里6号的。在新渔里创建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第一个性质的青年组织,而且实际上成为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起组;在这里创办的华俄通讯社是中国创办的第一个通讯社,而外国语学社则成为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培训学校。上海的早期组织成员(平均年龄27岁)大多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渔阳里已成为当之无愧的革命初心源头之地,当然还有一些历史细节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严谨态度做进一步考证。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认为,深化对渔阳里的研究意义重大。首先是对现实民意的回应。石库门渔阳里,见证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与中国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的历史过程,见证了上海的城市文明是怎样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诞生提供基础和条件的,因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富有深厚的民意认同。其次,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这不仅仅是为了对党的创始人陈独秀等的杰出的历史性贡献给予准确的定位,而且是为了对党的创建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事件,给予准确的定位,旨在对建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给予历史的阐述和理论的说明,从而生动反映上海作为中国诞生地的历史真实性。第三,这是对学术规则的遵循。渔阳里研究工作无论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还有许多空间可以探索,还有不少瓶颈需要突破。因此,深入、深入再深入,发掘、发掘再发掘,是求真辨伪、坚持以事实说话,发扬学界正气,开创学术研究新局面的不二法门,这是学术研究特别是史学研究领域的一大普遍性规律。
上海团市委副书记丁波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渔阳里6号作为共青团初心之地的历史价值。首先,新渔阳里6号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源于中国发起组指导,新老渔阳里之间的“马克思主义小道”印证着百年前“党建带团建”的初心渊源。其次,新渔阳里6号的外国语学社,作为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青年干部培养原则已有所体现。第三,新渔阳里6号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团中央临时机关,切实起到发起和指导各地建立早期团组织的历史使命。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俞秀松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敏给大家展示了一份100年前的俞秀松日记,其中记载了俞秀松受陈望道委托,将《宣言》的中译本译稿交给寓居老渔阳里2号的陈独秀的历史细节。通过这份日记,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历史线索,由此为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奠定基础。
当天论坛上,还举行了《上海渔阳里:中国的初心孕育之地》新书发布会暨“渔阳里研究丛书”的启动仪式。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中共黄浦区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青少年国际交流中心承办。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上海市委党校、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上海历史文化场馆的负责人、渔阳里革命者后人代表以及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近100余人出席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