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上上海:从1842到1935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作为一个老地图发烧友,地图书一直致力于挖掘和介绍各种稀奇古怪的趣味地图,让人们看到地图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同时我们也希望,能用地图去解读中国城市的历史变迁。在这之前,我们已经用地图介绍过成都和北京(文末),这次轮到上海了。
前些日子,笔者在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诺曼· 利文撒尔地图中心网站上,看到了一张前所未见的上海老地图。我如获至宝,知道这张地图中,一定有无数关于上海历史的有趣故事。
这是一张1935年出版,由美国记者卡尔·克劳设计,色彩艳丽且通俗易懂的上海城市地图。他是中美通讯社(Chun Mei News Agency)的创始人,该社主要负责将国外新闻翻译成中文,为上海各大中文报纸提供消息源。
克劳于1883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曾是美国西南地区最受欢迎的记者之一。1911年,他应朋友之约来到中国工作,此后在上海一住就是25年。当年他就前往汉口报道了刚爆发不久的武昌起义,次年又前往南京,采访了刚刚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并在1915年率先报道了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时震惊中外。
此后他又多次利用自己的记者身份,支持南京国民政府,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他还在抗日战争期间,前往陪都重庆采访过蒋介石夫妇和周恩来总理。一生出版过《中国旅行指南》、《我为中国人说话》、《中国就位》、《四万万顾客》、《洋鬼子在中国》、《孔子轶事》等书,向西方世界宣传中国抗战事迹、讲述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可谓是一位中国通。
而这张地图的另一制作单位,则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小刀会则攻占上海,中国陷入了剧烈动荡之中,清政府失去了对上海的控制。于是次年,上海公共租界组成了外国人自治行政机构工部局,开始形成自己的警察、法庭、监狱等一套类似于政府的体系,进行市政建设、治安管理、征收赋税等行政管理活动。
其后中国开辟的其它外国租界,都仿照了上海公共租界的这一制度。工部局在实质上担任了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府的角色,不过在1943年,汪伪政府接收了上海公共租界,该组织从此消失了。
地图正上方就是工部局的标志,中间是12个国家当时使用的国旗或商船旗样式,周围则环绕着“工部局”三个汉字和“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的英文。
地图周围的插图,则显示了1842年到1908年期间,上海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一些重要建筑、文化古迹和城市风俗。
地图上关于上海的历史从1842年讲起。当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后来华的英国军队入犯上海,进攻吴淞炮台。到了6月16日,两江总督牛鉴在得到所谓的“捷报”后,决定亲自前往炮台督阵,摆出总督仪仗前往西炮台。结果一行被英军发现并发炮攻击,牛鉴落荒而逃,而陈化成、韦印福、许攀枝等爱国将领则战死殉国。
中英两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则因为成了通商口岸,反而利用其优越的区位,让这座县城从此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在图中有一位拿着雨伞的外国人,他是1843年,第一位到达上海的传教士。而到了1844年,上海已经有11家商行和更多的传教士。
1844年,美国驻上海领事馆正式开放,而英国领事馆的开放则在上一年,它们都是租用的城外民居。到了1845年,英国人在上海租借了830亩土地,这是上海第一块外国租界;次年,新修的英国领事馆在租界内开放。1849年,上海有了法租界,因此我们能够在图中看到一位士兵正在升起法国国旗。
1853年,英、法、美等国为了在战乱中保护租界利益,决定进行“武装中立”,此后和清朝军队摩擦不断。到了1854年,在一系列的冲突中,发生了一场名为“泥城之战(The Battle of Muddy Flat)”的小规模战事。据说这是英美两国军队首次在陆战中成为盟友,所以图中有一队士兵分别拿着英国和美国国旗,而对面则是举着黄龙旗的清兵。
当时为了保证租界内安全,各国在外围修筑了深约1.2米,宽约5到6米的“护界河”,河泥则堆成了一道两米高的河堤,因此被当地人称为“泥城”。传言某一天,清兵用石头、泥块骚扰租借内的洋人,后来竟然慢慢演变为一场冲突,期间小刀会也趁机夹攻。最后只有三四百人的英美联军,以微小的代价重挫号称上万的清军,致其伤亡三百余人。
此后中国又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惨败,清政府已经到了崩溃边缘,而上海反而越加繁华。1908年,上海已经有了有轨电车这种时新交通工具了。
到了1935年,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后,上海已经是誉满全球的“远东第一大都市”,已经有了铁路、机场、港口等大量现代交通设置,上海滩已经成为东西方冒险家热衷的淘金之地。在图中,我们能够看到当时上海周围的铁路交通线,往上还有各国时钟。
上海的那些知名建筑,自然也不会被克劳所遗忘,比如著名的上海外白渡桥,《上海滩》,《色戒》,《小时代》等影视剧都曾在这里取景。除了这里外,你还能在图中找到上海花旗总会、浦江饭店、圣三一堂、胜利女神像、上海邮政总局、海关大楼、汇丰银行、上海总会大楼等众多历史建筑。
除了西方现代建筑外,上海的中式建筑和传统交通工具在图中也不可或缺。我们可以看到著名的龙华塔、湖心亭茶楼、城隍庙、石拱桥、小舢板,中式硬帆船等。你还能看到独轮车和一支中国特色的送葬队伍。
在黄浦江上则航行着中外船只,既有巨型的货轮,也有传统的帆船,自然也有欧美列强象征武力的军舰。岸边则是高楼林立的十里洋场。汽车、有轨电车、黄包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正在街道上穿行,小贩正挑着担子沿街售卖,有一位优雅的女士正坐在江边公园的长凳上歇息。
现今的上海人民广场附近,在当时则是上海跑马总会所建的赛马场,其设施之完备号称远东之首,里面还有上海地区第一个游泳池。除了赛马外,我们还能看到上流社会的人物在里面打网球和高尔夫,不过现在这里已经是属于公众的休闲场所了。
从1935年到2020年,85年间上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淞沪会战中,无数抗战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在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中,他成了共和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从改革开放至今,上海已经成为人口超过两千万的国家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在万国建筑群对面,浦东的摩天大楼已经拔地而起,近代和现代建筑相映生辉,见证了这座世界级大都市在最近178年间的历史沧桑和飞速发展。现在,东方明珠正向世界敞开它的怀抱,欢迎四方来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