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曾走出国门的上海文学杂志重获新生 《文艺春秋》首次完整影印出版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原标题:这本曾走出国门的上海文学杂志重获新生 《文艺春秋》首次完整影印出版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1月24日报道:“《文艺春秋》当时拥有很多东南亚地区的读者,是上海文学杂志真正走出国门,该刊的影印出版对于学界有重大的意义。”11月23日,在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和上海书店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文艺春秋》原刊捐赠暨影印本出版座谈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青生说。
1944年10月,文学家、出版家范泉主编、永祥印书馆出版发行的文学刊物《文艺春秋》创刊。为避免向日伪当局注册登记,《文艺春秋》最初以“丛刊”的形式出版,前五期分别为《两年》《星花》《春雷》《朝雾》《黎明》,作为第一卷。1945年12月第二卷第一期起,改为月刊,至1949年4月终刊,基本按月出版,共出八卷四十四期。
《文艺春秋》被誉为20世纪40年代上海持续时间最长、基本上按月出版、囊括了当时绝大多数重要作家、进步倾向十分鲜明的文学刊物。该刊的撰稿者有郭沫若、茅盾、巴金、闻一多、叶绍钧、王统照、田汉、丰子恺、欧阳予倩、洪深、赵景深、许广平、柯灵、戴望舒、施蛰存、臧克家、周而复、孔另境、艾青、端木蕻良、柯灵、骆宾基、汪曾祺、黄裳等多达三百余人,名家辈出。
时至今日,原版《文艺春秋》已属稀见的文学史料,全国各大图书馆也罕有完整收藏。该刊既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出版史的重要文献,也是近现代上海革命和进步文艺活动的历史见证。近日,范泉主编的《文艺春秋》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全套影印。
座谈会上,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接受了范泉次子徐海安捐赠的家藏全套《文艺春秋》原版期刊。“《文艺春秋》是父亲范泉28岁开始负责主编的刊物,是一部云集了大批我国左翼作家作品的刊物,《文艺春秋》能够影印再版,意义十分重大。”徐海安表示,成为中国近现代新闻博物馆的藏品,是《文艺春秋》最好的归宿。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馆长赵书雷表示,范泉先生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卓越的、优秀的出版家,他的长者风范和编辑理念值得怀念和感佩。
据悉,上海书店出版社以范泉次子徐海安提供家藏原刊为底本,影印出版全套《文艺春秋》,收录篇幅5900多面,彩色插图524幅。凡原刊目录、广告、彩插等皆按原刊样式制作,以存图书原貌。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孙瑜表示,此次《文艺春秋》影印出版是该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开展的文献影印工作的最新成果,向支持过《文艺春秋》影印出版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对在上海书店出版社编过《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为出版社带出了一批人才的范泉先生深深缅怀。
上海书店出版社原总编辑俞子林介绍,《文艺春秋》刊登的内容除新文艺外,还有当时上海的新闻、事件,以及大量的照片、手迹、绘画,是套很有价值的资料。“《文艺春秋》是范泉先生编辑的第一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刊物,上海书店出版社此次影印出版了全套的《文艺春秋》,是一件有文化积累意义的工作,将会推动对上海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说。
正如陈青生所说,《文艺春秋》和《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是范泉先生在出版领域做出的两个有形的贡献,而范泉先生的编辑理念、编辑精神以及编辑工作的技巧,更是值得人们学习的无形的贡献。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不少在年轻时曾跟随范泉先生工作,作为有文化担当、有实干精神的出版楷模,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职业生涯。
《新民晚报》副刊部原主编龚建星讲述了范泉先生曾早上6点就等候在作者家门前约稿的趣事。“范泉先生虽然不善言辞却心细腿勤,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没有手机的年代,通过工作简报的方式创造了‘工作群’。”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彭卫国说:“范泉先生身上‘眼高手低’——眼高望星空,手低做实事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出版从业者学习。”他希望通过此次捐赠、通过馆藏的发掘、通过中国近现代新闻博物馆这个平台,进一步弘扬上海出版人的编辑精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