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架 中央编译出版社2023年3月书单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本书是由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编写,是一本讲述中国人权故事的大众普及类读物。《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以具有代表性的二十位普通人的真实故事为基础,通过对话及讲故事的形式来阐述他们所经历的工作、生活,以及在新时代政策的保护下所受到的尊重及保障。从邮件收发员到火锅店老板,从“我不是药神”到手语律师,一个个生动、真实、感人的普通人的故事,传递着温暖、善良、真挚的情感。
“你们再惋惜、再悲伤,雷锋叔叔也回不来了。对雷锋叔叔最好的怀念,就是继承他的遗志,把他没有做完的事情做下去,把他的好传统、好思想、好精神传承下去!”
本书由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陈雅娟亲笔撰写,如何和雷锋由认识到接受辅导,由接受辅导到深受印象,由自己深受影响到潜移默化影响他人……作者以质朴流畅的文字娓娓道来。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照片,以图证文,从而增强了文字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读性。此次全新再版,不但调整了开本,更加便于翻阅,作者还对书稿的内容进行了精心修订,并增补了部分图文资料。作者多年来坚持把雷锋的感恩精神、钉子精神融入工作和生活中,讲述雷锋故事,传承雷锋精神,用雷锋精神铸魂育人。雷锋影响她的人生和命运的全景,通过本书得以真实展示,对我们如何更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案例。
《哲学的贫困》作为马恩经典著作资料丛书中的一本,是马克思批判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阐发新的历史观和经济观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为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散布的取消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改良主义观点,批判了他的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方法论,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此次针对《哲学的贫困》中外文稀有版本文献汇编,具有珍贵的研究与史料价值,涵盖德文版本、英文版本、以及经典中译本(许德珩、杜竹君等译)。其中,中译版本涵盖由1929年上海水沫书店出版的杜竹君译本,以及1932年由北平东亚书局出版的许德珩翻译的珍稀版本,都是具有经典性、参考性、代表性的重要文献资料。无论是对于研究马恩经典著作的研究人员,还是对于阅读马恩著作的广大爱好者来说,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论住宅问题》作为马恩经典著作资料丛书中的一本,是恩格斯批判蒲鲁东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解决住宅短缺这类社会问题的立场和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住房短缺的根源是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此外,恩格斯还就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作了深刻论述。他根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掠夺,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法律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此次针对《论住宅问题》的中外文稀有文献汇编,具有珍贵的研究与史料价值,涵盖德文版本、英文版本、以及经典中译本(曹植芳、周建人等译)。
本文集由江苏师范大学哲学范式研究院编辑,每年推出一辑,其中有相关博士点研究前沿的综述,有各个研究范式的专题研究报告,有对前沿学术动态的评论,也有相关专访专论。本辑收录论文19篇,分为“范式专题”、“专家评论”、“学术视点”、“发展理论”和“中国道路”五个专题。
理解哈贝马斯及其批判理论,必须以深刻理解他的语言哲学思想为前提。为此,本书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呈现对哈贝马斯语言哲学思想的理解:一是哲学背景和论域厘定;二是谱系学考察;三是四大构成要素的详细阐述;四是批判审视。逻辑缜密,观点明晰,内容丰富,对理解研究哈贝马斯及其批判理论有较大的帮助。
本书对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德国产生,到20世纪70年代本书问世前夕,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全部发展过程作了概括的分析与介绍,涉及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奥地利、西德、东德、苏联、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捷克、罗马尼亚等欧美十几个国家。本书内容简明扼要、线索清晰、材料丰富,对美学工作者及美学爱好者都是值得一读的参考书。
《中国索引》集刊由原《中国索引》(季刊)改刊而来,由中国索引学会主办,以促进我国索引和数据库研究和创新,推动索引和数据库事业发展,普及索引和数据库知识,加强索引和数据库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为宗旨,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本书是第十辑,包括的栏目主要有:(1) 学术论坛;(2) 索引与数据库事业;(3)索引语言研究与信息组织;(4)信息检索与利用;(5) 索引史线)专题索引。这些文章均是业内专业人员所作,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学术价值。
本书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时代背景,以清华大学政治学在推动中国政治学的时代化中发挥的作用为主线,全景式地呈现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过去几年的研究成果,以期形成清华政治学在中国政治学发展中的整体形象。该书内容以文章主题分类,具体分为“巨变的时代”“传统的再认识”“经典议题的再聚焦”“研究范式的更新”“研究方法的拓展”几个部分。
国际工程教育论坛是由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系列国际性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2020年12月第二届教育论坛由清华大学举办,来自世界范围的专家学者围绕“气候变化与蓝天行动”“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气候、环境与健康”“可持续技术及全球协作”“可持续化工与未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教育”等多样性议题,展开了充满创新活力的全球性对话。
本书凝聚了诸多行业专家学者的思想精华,展现了全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以及工程教育领域的新思想与新理念,反映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工程教育的新概况。本书对于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参考价值。
本书聚焦26个未解之谜,如《易经》何以被称为千古奇书?围绕九鼎发生了哪些离奇的故事?匈牙利人到底是不是匈奴后裔?《洛神赋》与甄宓究竟有无关系?《兰亭集序》身在何方?《永乐大典》是否陪葬永陵?乾陵无字碑下埋藏着怎样的真相?万里长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奥秘?……梳理来龙去脉,综合各家之说,作出新颖解读。
本书追寻26位历史名人的足迹,记录孔子、王阳明两代儒圣的思想苦旅,芈月、李清照两位女性的人生传奇,商圣范蠡、医圣华佗的精彩故事,李白、苏轼等文坛巨子的风流不羁,张骞、郑和两代丝路英雄的千秋功绩,唐玄宗、李后主酒色误国的深刻教训……打破传统印象,展现多维视角,透视跌宕人生。
好看的中国历史故事——历史线个重大历史争议,如“烽火戏诸侯”真伪之辨,管鲍之交的深层动机,秦始皇因何遭千年误读,楚霸王项羽何以走向穷途末路;揭示杨修、岳飞以及徽钦二宗的悲剧根源,倭寇的真实面目和张献忠屠蜀真相;拨开郑成功身世以及孙中山国籍问题上的重重迷雾……探究历史真相,破解千年悬疑,匡正讹传谬理。
《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名人传》中的一部传记。在贝多芬、米开朗基罗与托尔斯泰三位文艺巨人的传记当中,罗曼·罗兰冠以贝多芬首席地位,足可见这位饱受命运摧残却依旧热爱真理的旷世奇才,古典主义最后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的先驱的人格魅力给予本书作者心灵的震撼与感动有多么深沉与强烈,如其交响乐中人同命运的对抗与和解一般,崇高而壮丽。仅仅聆听过贝多芬的音乐的人,会为其作品中极富感染力的旋律如痴如醉;而那些翻阅过贝多芬生平的人,再听贝多芬,则会领略到不同以往的风景:听那寂寥的月光下,一个孤单却绝不媚俗的高贵灵魂,时而怒吼,时而悲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本书由傅雷先生翻译,语言精湛,文辞雅致,实为外文名著的中文译作中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
《音乐社会学导论》是阿多诺1961—1962年为法兰克福大学《音乐社会学》课程所作的讲义。全书分为12章,分别以音乐接受的类型、轻音乐、歌剧、室内乐、现代音乐等为主题来阐释音乐理论。阿多诺的音乐理论是建立在其美学基础上的,而其美学则以其哲学为前提。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否定性认识,这在于艺术不是对于已经存在的把握,而是对于那尚不存在的追求。在此基础上,他指出艺术的特性为非实在性与异在性、非模仿性和非反映性、精神化和无概念性、不确定性和难解性,等等。基于这样的美学观念,阿多诺强调艺术对于现实的批判性。他认为现代世界和人是分裂的碎片,而唯有艺术才能够拯救它们。
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导论》是其美学理论在音乐领域中的具体化。其主要内容包括了音乐类型的分析和对于音乐接受的分析,贯穿了音乐和社会这一音乐社会学的基本主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阿多诺强调了自己研究的自发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
本书是登上世界之巅的韩国当代女舞蹈家洪信子的一部自传,探讨了生命、死亡、孤独、爱、婚姻、自然等主题。洪信子是一位勇气非凡的舞蹈家,她的人生别具一格。抓住舞蹈时,她已经27岁。因为偶然观看了一场舞蹈表演而夜不能寐,猝然发誓一生从舞。此后数年寒窗砥砺,如运动员一般撕裂筋骨,练就超级体能。毕业不久,终于如愿以偿,以现代舞《哀悼》叱咤纽约舞台。次年再演《喷薄》,恢复邓肯之舞。自纽约巡演韩国、印度,赢得前卫舞蹈家的桂冠。成功之后,她感到心为商业与世俗所累,精神与生命力的萎缩。为彻底拒斥虚名,她只身前往印度修行。苦行三年,终于修到可以安身立命的艺术观和人生观,却赔上了身体。她拄着拐杖回到了纽约,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恢复了舞蹈的能力,又重新登上了舞台,随后又获得了一系列艺术的殊荣。但这让她再次选择隐退,独自住在夏威夷火山口的森林,远离都市的豪华与疯狂,整理自己,也护佑自己。洪信子人生的最大成功,在于她以一贯的特立独行,来证实生命自由的可能性。她的探险,她的苦行,以及艺术上种种勇敢的实验,无不显示着她那潇洒强悍的人格力量。
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临床心理学家,瓦妮莎的丈夫保罗在周日早上游泳时突然不幸去世。瓦妮莎得知消息后,几近崩溃。在痛失挚爱后,瓦妮莎尝试各种办法想从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中走出,包括去看心理医生、结交新的朋友、寻找新伴侣……到处寻找救命稻草。不久后,她的妈妈又被确诊为肺癌离世,最信任的心理医生因私事离她而去,父亲也相继离世,悲痛一次次地向她汹涌袭来。在经历一系列的丧失后,她开始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和之前前来咨询病人的经历,学会从失去中成长,坦然面对周遭的事,完成了自我的重建。
本书作者曾译荣格的《金花的秘密》《未发现的自我》等书籍,在此书中作者以独特的逻辑理路,层层解释了24个荣格原创的或与他密切相关的心理学词汇,帮助读者在极短时间内了解荣格,是一本荣格心理学极简入门书。本书书名中的“24Keys”,表示24个心理学关键词、24把心灵之钥、24K纯度的入门知识等任何您能联想到的词汇……24道心灵任意门向读者敞开,让我们一起踏入荣格的心理学世界。
本书不仅包含作者研究数年写就的心理学关键词解读,还精心摘选了荣格《红书》《黑书》等书籍中的经典彩插,每节附有设计师构思良久的秘钥图形,以24种中国传统颜色进行呈现,并设有读者用来心灵沉思的页面。荣格的作品以难懂著称,而本书不致力于完全学术性地下定义,而是力图从通俗角度帮助读者理解荣格,将“深奥理论”与“轻松读物”二者巧妙结合,是一次新的出版尝试。正如作者所言:“24Keys——打开你内心的平行宇宙。”
本书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审美价值的概念,全书分为四编:第一编,直接审美评价中的形体、色彩和声音世界;第二编,关于再现现实艺术;第三编,表现问题;第四编,美学基础。书前有译者的话,英文版出版说明;书后有四篇附录:关于美学中的主观论;关于艺术起源的探讨;社会环境在形成公众对于艺术作用的反应中的作用;艺术创造的教育潜力。
本书是在作者1989年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研究生专题研讨班和1991年哥伦比亚大学班普顿讲座的基础上扩充而成,讨论中国古代画家,尤其是宋末以来画家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从社会经济角度观察中国绘画从早期到晚期的重要转折。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中国古代的画家及其作品作了审视。作者从大量历史文献中汇集丰富的资料,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画家的创作实践,包括他们创作作品的环境及环境背后的诸多因素,从画家的生计、创作动机、图画的用途、获取画作的途径、买画付款的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画家及其风格等方面,对中国一些著名画家的日常实践进行介绍,从而让读者对他们及其画作有了较为真实、全面的认识。
来自韩国、现任谷歌美国总部人工智能小组组长兼工程师金恩住,在二十七岁时秉着勿做井底之蛙的想法,在未做好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带着为数不多的存款、说着一口连问路都吃力的英文,跟随考上研究生的丈夫远渡重洋前往美国。此后十年她一路跌跌撞撞地先后进入微软、摩托罗拉、高通、三星电子等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大公司。直到成为谷歌的首席设计师,她用了整整25年时间。这本书是对她过往经历的一次梳理,分享了自己25年来与世界顶级人才共事学到的经验,为处于30岁彷徨不安的后辈们提供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不能毫不犹豫地写一句话吗? 没有天赋也能出书吗? 作家究竟从哪里获得灵感呢? 对于决心写文章的人们至少都问过不止一次这样的问题。在韩国拥有50万读者的畅销书作家郑汝佑反问:我们为什么想写作,如何成为长久写作的人呢?郑汝佑穿梭于文学书、人文书、旅行书之间,与读者进行深入交流。在本书中,作者慷慨地讲述了自己对写作的想法、经验、信念、诀窍等,并分享了精彩、有趣的执笔故事。这本书并非写作课程,而是激发人们产生不知疲倦地写作态度的书,作者真切地鼓励人们持续地写作,彻底改变想写却写不出的心态。
全书按时间顺序分为“酝酿”“筹建”“成立”“发展”“会员”5个篇章,以访谈、口述形式,从上海钻交所发展亲历者的视角,对钻交所从酝酿、成立到发展的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回顾,对其改革发展经验加以总体性呈现,进而提炼这一创造了国际化和完整市场化的典型模式经验,突出上海钻石交易所在上海要素市场的创建中所具有的重要且独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