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宋元•知行泉州|从上海到众神之城探寻中西文化融合魅力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千年以来,“半城烟火半城仙”、“头上三尺有神明”,这两句话最能讲明泉州人最真实的现实生活,特别是“烟火西街”(泉州西街)被许多人认为是公众心中幸福生活该有的样子。因此,泉州古城、古城西街等也被公认为“来到泉州必须要打卡的地方”。
2023年4月13日,由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澎湃新闻联合主办的“穿越宋元·知行泉州——上海媒体、大V泉州行”活动正式启动,上海主流媒体代表、网络名人代表和散落的22处世界遗产点相遇,“三步一寺,七步一庙”,感受宋元朝代以来沉浸出的千年历史和中西文化融合的魅力,感受闽南民俗文化的魅力。
泉州古城讲解员陈晓雷告诉上海媒体团:“泉州,被誉为众神之城、神仙办事处,这是一座信仰之城。”
据陈晓雷介绍,泉州从南北朝时期就成为对外交通的港口,在海洋文化和海洋贸易的影响下,到宋元时期,泉州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成为中国杰出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以“Zayton(刺桐)”之名闻名于世。
当时,来自欧、亚、非的外国商客和泉州当地群众和睦相亲,各自信奉的宗教也得以在泉州落地传播,使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发展到空前绝后的境况,形成特有的文化遗产,有了“众神之城”的称号。
在城市建筑规划上,泉州的多元文化特色表现得尤为明显,涂门街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涂门街长约一公里,位于泉州古城所在的鲤城区,从东端开始,立即向世人展现泉州为何被称为“半城烟火半城仙”。
一座红砖白墙的建筑前烟雾缭绕,年轻的,年老的,很多人恭敬地在门前燃起香,缥缈中带着威严,一派“庙貌巍峨,俎豆礼容”的风采。这就是泉州通淮关岳庙,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三座殿堂并列峙立,有着闽南传统建筑风格的燕尾脊、穿斗式木构架,在2011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关岳庙内部,雕刻精美,落落大方,武圣关羽的神位前,传出一阵阵啪啪的声响,这是祭拜者在“掷筊”。筊杯是一个木制的半圆形器具,一面平一面突,代表正反或阴阳,祭拜者每次向地上用力掷出两个,如果掷出的是一正一反,则称为圣筊或圣杯,表明关羽应允所请示祈求之事,随后方可到旁边的签筒里抽签。关羽一直被公认为是英勇和义气的代表,香火旺盛,也代表着人们对勇敢和诚信的追求。
从关岳庙向西步行约100米,是一座和文庙完全不同风格的建筑,一块块米色的石块被下午的阳光照耀得熠熠生辉。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清净寺,建于北宋1009年,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礼拜堂而建。走过清净寺大门,左手是一排排历史遗留下的石柱,虽仅约10根,却迎风而立,庄严肃穆。
沿清净款为再往西200余米,是中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文庙——泉州府文庙。这座始建于976年的文庙建筑群,由儒家祭祀用的建筑文庙、州级地方教育用的建筑学宫组成,气势庞大,映衬着泉州经济的繁荣,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
短短几百米小街,坐落着三座不同信仰的精神圣地,千百年来融洽相处,正是泉州的迷人之外。
涂门街向西北约一公里,是泉州古城的西街,以中国古代最高孪生石塔“东西塔”闻名的开元寺坐落于这条繁华热闹的步行街上。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元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座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莲宫梵宇焕彩流金,刺桐掩映古榕垂荫,自古便居泉州佛教丛林之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与泉州一同矗立千年,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之一。
最妙的是这里的东西石塔,塔是中国传统外形,塔身上却遍刻飞天乐伎、狮身人面像等域外题材,展现多元文化与多种宗教艺术共存的文化符号。
开元寺外就是泉州的西街,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世所罕见的各种宗教遗存,如天主教、印度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见证了闽南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撑起的历史悠久的风帆,航行于经济贸易和信仰传统之中。
西街上一座座连绵的美食店铺或特色小店,成就了“烟火西街”的美誉。穿着汉服、惠安女装等传统服装的游客,或穿着时尚处处打卡留影的网红们,让西街和泉州城一样,繁华中尽显融合之美。
除了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泉州因为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社会结构,也形成了多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建筑。这其中的代表就是真武庙、天后宫,供奉不同神灵,共同展现出古代泉州悠久的航海文明和海神信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