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丨易中天:势利的上海人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易中天,1947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起任教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文集》《易中天中华史》等作品。
同样,几个上海人到了外地,也会为众所瞩目,哪怕他们穿当地服装,也不说上海话。
但北京人几乎总也改不掉他们说话的那种“京味儿”,而广东人除了一说话就“露馅”外,长相的特征往往也很明显。
只有上海人,既不靠长相,也不靠口音(当然一讲话也很明显),也能够卓然超群地区别于外地人。
显然,上海人的特征是一种文化特征,或者用文化人类学的术语说,是一种“社区性的文化特征”。
它表现为一整套心照不宣和根深蒂固的生活秩序、内心规范和文化方式,而且这一整套东西是和中国其他地方其他城市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的。
北京模式是“天下之通则”,省会、州府、县城,无非是缩小了和降格了的北京。
广州则介乎北京与香港之间,既可以与北京认同,又可以与香港认同,更何况广州在岭南地区,还有那么多的“小兄弟”,何愁不能“呼朋引类”?
它甚至和它的邻近城市、周边城市如南京、杭州、苏州、无锡也“不搭界”,尽管上海曾被称为“小苏州”,而无锡则被称为“小上海”。
一些外地人编有段子,说对上海人最好的夸奖是“你不像上海人”,可见他们对上海人的评价,实在不怎么好。
上海人太精明,事事精打细算;他们爱扎堆,一群人用全国人民听不懂的上海话叽叽歪歪;他们崇洋媚外,总是外国月亮比中国圆;他们布尔乔亚,擦脂抹粉妖娆妩媚;他们排外,他们歧视乡下人……
因为上海姑娘俊美、楼房高大、器具精致典雅、人们彬彬有礼,总之他们生活得让批评者艳羡和妒忌。
有人说上海人精明,但上海人的精明,无非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去主动侵占他人的事情,上海人做得未必多。
有人说上海人抠门,但是上海不但是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源地,而且在建国后的灾难捐款中,上海人的人均捐款数肯定名列三甲。
有人说上海人猥琐,然而今天中国体育明星中,形象最健康的姚明、刘翔都是地地道道上海人,文艺界绯闻最少的孙俪,则是上海弄堂里走出来的小囡囡。
还有人说上海人崇洋媚外,却不想想,从英雄钢笔到江南造船,中国近代的民族品牌不但大多产生于上海,也是上海人心头的骄傲。
北方人经常笑话说,上海人如何叽叽歪歪,两个大男人在公交车上为屁大点事能吵一路。
但倘若在言说者本乡,如君子国的君子们,大家能彬彬有礼,谦恭礼让,那上海人倒也自甘是野人了——要命的是,您那里真是君子国?
事实总是相反,多数言说者总是和本乡人对比,“在俺们这,早拎着砖头脑袋开瓢了”。
但批评者却忘记了,上海是中国最早提倡自由恋爱,取消婚姻彩礼的地方。那时,大多数地方的新人们,还在为彩礼闹红脸。
毫无疑问,对于上海人的描述和评判,大多数时间,尤其在北方的强大媒体话语权力面前,上海人是沉默的。
但另一方面,上海人又体现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并没有人因为巩汉林的丑化去掌掴巩汉林,他们依旧过自己的市井小民的日子。
15年前,笔者在上海城隍庙文具批发市场买文具,结果把通讯录丢在一个文具摊上。
他从一个信封里拿出我的通讯录说,“我已经按照号码给你同学打过了,他们说你上课去了。我正准备给你邮寄过去”。
在他们身上,不断融合商业社会的精明、理性,又保留着中华文化的优雅、仁义。
这种内规则就是市民理性,它用一种平和淡定的态度来观察世界,判断是非标准,有时候会更自利一些,但这无疑是中国人现代性格中最为文明理性的地方。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