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文化 上海城市发展的基因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我出生在江南一个小镇,沿着长江与上海同饮一江水。从小就有同学的父亲在上海工作,经常会带一些上海的文具,像漂亮的笔盒、卷笔刀、橡皮等稀奇物品,更不要提上海美味的零食,让班上每个同学口水直流、煞是羡慕。在那个时代,上海产的几乎每一样物品都是高品质的象征,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更是十分紧俏,凭票都买不着。我对上海的迷恋、迷思、迷情,也是从此开始的。
自江南制造局成立以来,上海一直是我国的制造业中心,有着代表国家水平的许多高精尖设备。记得第一次乘火车与学生一起来到上海时,当时的外滩还没有灯光工程,江对面黑乎乎一片,偶尔见一些零星灯光。过了江,乘上公交,沿着浦东大道一路前行,来到八号桥地区,接下来参观工厂。当时的万吨冲压机作为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工业设备,在报纸、广播上都宣传过。可是,只有当站到冲压机面前时,你才能真正感受和体会那种震撼。上海汽轮机厂、上海机床厂、上海沪东造船厂等的大型设备、自动化设备,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和上海的密切接触是三次在沪读书,第一次是在华东师范大学进修半年,第二次、第三次是在复旦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课堂上聆听教授的讲课风采,课后热烈的学术讨论,让我有机会近距离体会老师们的高尚人品。周末,我也会骑着自行车或者走大街、穿胡同。刚好赶上中央批准浦东进行改革开放试点,上海着手改善浦西浦东的交通,开始在黄浦江上修桥。至今记得南浦大桥建好后正式通车前,大桥是作为景点来参观的。很多市民兴奋地从浦西走到浦东,喜形之色难于言表。
当然,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只有真正融进去,才会体会到。21世纪初,我有机会来到上海工作,开始全面接触和体验上海的魅力。
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是上海的重要特色。讲起历史,以前只知道“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城”,位于松江的崧泽考古一下子将上海的历史延伸到4000多年前。那么遥远,现代人往往难以想象。当代人更多的是怀念弄堂生活,石库门成为上海民俗文化的代表,构成了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交错的里弄小区。听着弄堂里面锅碗瓢盆叮当响,闻着隔壁邻居的香甜饭菜香,小孩放学回来可以在邻居家安心写作业,下雨天可以互相帮忙收衣裳……就是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形成了独特的石库门文化。
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在大拆大建过程中,还保留了一片石库门建筑,并改造成新的商业区,取名新天地。如今的新天地人头攒动,晚上更是灯火通明;门外是风情万种的弄堂,门里是现代化的生活。一步之遥,还真有穿越之感,不得不令人佩服上海人的智慧。如今的新天地已经成为外地朋友、外国朋友来上海的首选旅游地之一,还成为许多城市改造的“样板房”。
如今的上海,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学习、工作、创业和生活。世界城市发展史表明,越是移民多的城市,越有着发展活力和动力。记得一次陪外国朋友游览豫园小花园,可以清楚地看到陆家嘴的“三剑客”。一边是蓝天白云、高楼耸立;一边是雕梁画壁、古树参天,两者交相生辉,和谐灵动。也难怪当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华时都会来豫园看看,这种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相映成趣,成了外国人迷恋的典型。
在网上,上海又被称为魔都。这一称呼有多种理解,在我看来,魔都的迷情在于尊重多元文化、尊重个性发展,兼顾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使更多贤达之士向往,并甘于奉献。它还对更多的人敞开怀抱,拥抱每一名怀有创业梦想的有志者。去过意大利的人都知道,意大利的创意产业非常发达,不光是首饰、高档手袋,更有世界顶级赛车。仔细探寻可以发现,创意产业的发达与这个国家尊重人的独立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
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需要为奋斗者提供机会,为创业者提供平台。这不仅需要硬件的相助,更需要文化软件的支撑。上海的发展也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上。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城市,才能让每一个人体会到别样的人生。只有丰富的人文情怀,才会有多彩的花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