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上海文化“说”的也很重要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作为传承上海方言、弘扬海派文化的重要赛事,10月17日至19日,2014上海市民文化节沪语大赛决赛在长宁民俗文化中心剧场举行。新老上海人,男女老少200多人在说学逗唱的吴侬软语中展开了“百名沪语高手”的角逐。
大赛自今年3月23日启动以来,参与市民达百万,3万余市民直接报名参赛,从5岁宝宝到87岁老伯伯,老中青少各年龄段都有,其中新上海人、外籍人士也占了一定的比例。洋囡囡李多惠一首《小八腊子开会啦》,吴侬软语中透出天真可爱;地铁哥李斌闲话一段上海地铁“千奇百怪”的人和事,让人爆笑不断;80后女生王晓婷唱一首自己改编的沪语版《最初的梦想》,追忆小辰光;外来媳妇组合哼唱的自编流行歌《上海故事》,透露出身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温馨……
据主办方透露,本次大赛有三大特色,首先是参赛途径更便捷,为方便年轻人、上班族参与,增设了网络、微信赛区,据统计年轻选手80%选择了这个通道报名参赛;其次在作品内容上,原创性强、贴近生活。很多选手都将自己及身边人的故事编成作品,体现了上海地方文化特色和上海味道。在表现形式上,参赛选手用丰富多样的形式阐释了沪语的丰富性,比赛中有沪剧、独脚戏、小品、上海说唱、上海话民歌、故事、童谣、朗诵、沪语流行歌曲等多种沪语表现形式,黄浦区在复赛中还出现了诙谐的吴语曲艺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热昏”。主办方透露,继2014年市民文化节-沪语大赛决赛后,还将于11月16日举行“百名沪语达人”的颁奖仪式及才艺展示活动。届时“海小萌四格漫画《沪语俚语100句》”和“十佳沪语动画表情评选”结果也将揭晓。
长宁区87岁高龄的徐国华老伯伯是本次沪语大赛年龄最大的选手,面对记者,徐老精神抖擞、红光满面,用标准的上海话条缕清晰地讲述自己与沪语的情结。徐老14岁到上海,至今已有73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算是一位老上海。解放以前他在大世界“老板”黄金荣家里烧饭,从黄家到大世界很方便,看堂会也很多。大太太很喜欢申曲,做堂会总是会请筱文宾、施春轩、王筱新、邵滨孙、丁婉娥和王雅琴等名角,奶油小生王盘声老师的一句“我来恭喜侬,玉如印象侬阿忘记?”徐伯伯记忆至今,他就这样爱上了沪剧,经常哼哼,一直哼到现在。
如今,他参加了社区老年沪剧老年班,还经常参加社区慰问演出,不仅沪语说得好,还动手写下来。徐老告诉记者,这次大赛他自己创作了上海说唱《有感老年人保障法》,采访中他难掩激动心情,现场表演了这段说唱,抑扬顿挫,生动感人,巧妙地将自我介绍与节目表演融合在一起,通过语速的时缓时急来控制节奏,娓娓道来自己与上海的深厚情结,以及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
“十年前我们参加普通话比赛,十年后我们参加上海话比赛。”现场观看比赛的黄有行老人不无感慨,一句话道出了上海方言的处境和变迁。据市统计局今年初公布的“上海市民语言应用能力调查报告”显示,本市97%的市民“会或会一点”普通线%的市民“会或会一些”上海话。在参与本次沪语大赛晋级决赛的选手中18岁以下占16%,18岁至40岁之间选手占14%,40岁以上选手占70%。“现在电影电视里都是普通话,我们工作、社交中都说普通话,上海话自然没有老人说得好了。”复赛中落选的李真燕感叹。评委“故事大王”黄震良说:“再不推广起来,上海话就可能逐渐消亡。”
为此,很多老上海人奔着传承沪语的宗旨来参赛。黄浦区决赛选手徐明江曾获得长宁区2013年沪语综艺大赛的冠军,他积极参与各项沪语传承工作,曾经报名参加市语委的方言数据库的采集工作,今年市民文化节沪语大赛启动后,他在第一时间积极报名参赛,“我不是为了得奖,主要是为了传承沪语。”
小朋友学讲上海线岁小女孩潘乐依来自嘉定区南苑小学,一副猴子扮相的她古灵精怪,第一个上场却毫不露怯,一字一句带来故事《小猴子学礼貌》,表现完美的她最后却被评委的一个知识问答给难住了,下台后,担心因此影响比赛成绩的潘乐依躲在爸妈怀里抽泣起来。“最后没有答好,我没听明白题目的意思。”尽管爸妈一再安慰不用担心,倔强的她仍对自己不满意。问起为何小小年纪就热爱沪语,潘乐依用沪语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有些词用上海话说出来特别搞笑好玩,比方说吃饭睡觉打豆豆。”潘乐依说,从小爸妈就偶尔用上海话和自己交流,但是标准的沪语学习来自幼儿园。对于参加这次比赛,潘爸爸告诉记者,希望可以锻炼孩子的演说能力,也能加强沪语的学习。
面对采访,潘乐依同样不露怯,她表示自己还有很多爱好,“唱歌、跳舞、画画、游泳、读书都会。”说的同时,她现场表演了劈叉、下腰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十足的全能选手。
据悉,在本次沪语大赛复赛中,那些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说的洋泾浜上海话让评委和观众印象深刻。根据上海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情况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即使是上海本地出生的中小学生,也只有60%左右基本会说上海话;他们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平时习惯说上海话的只占一半。“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的情形以后会越来越少。如果语言出现断层,就面临着消亡。”评委、上海大学语言学家钱乃荣说,一个孩子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段是在7岁前,即使是一个外来人口的子女,在上海话的环境里,无需一个月,就可以把上海话说得很好。因此,沪语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参与本次大赛,大赛赛事规定,每个分赛区需推荐一名18岁以下青少年参加决赛。让人欣慰的是,在赛事中涌现了不少和潘乐依一样的少儿沪语高手,徐汇区决赛选手连彬尧年仅9岁,因为从小跟着外公听沪剧、说唱等传统曲艺节目而爱上说唱,5岁半跟外公去参加徐家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曲艺大家唱”活动,表演了一段“金陵塔”,一鸣惊人。黄浦区6岁选手乐云天,妈妈从小坚持用沪语童谣教他说线岁就能背诵数十首沪语儿歌,不到5岁的他去年参加长宁区主办的沪语综艺大赛并获一等奖,今年他又成功闯入本次沪语大赛的决赛,带来一首原创上海说唱《推广上海话大家一道来》,小小年纪要做上海话推广大使,“我要号召更多的小朋友一起来讲上海话”。
据市统计局统计,现在上海外来人口的比例占总人口的四成。新上海人学习上海话,不仅有助于交流,更有助于他们了解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在本次沪语大赛上,组委会在赛事规则中特别规定,每个分赛区必须预留一个新上海人的晋级决赛名额,以鼓励更多的新上海人参赛。
浦东新区是全市外来人口最多的一个区,11岁的李多惠是一位韩国女孩,七年前跟着父母来到上海成了一名“临时”新上海人,如今已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这次她和上海囡囡詹宜卓搭档用一段清脆的沪语童谣《小八腊子开会啦》闯入决赛。王辉和另两位来自安徽、浙江的外来媳妇组成了三人组,一曲沪语填词的流行歌曲《上海故事》获得评委好评,王辉说:“我说的上海话,连很多本地人都听不出安徽口音,现在我不仅会说上海话,还学会了浦东本地话”。
赛事进程中,组织方发现新上海人对上海话学习的热情超过了本地人,“他们参赛的热情让我很感动”,评委“故事大王”黄震良说。“只有彻彻底底、真真正正地学习这里的语言,才能融入其中,漂泊的心才会找到归属。”外来媳妇王辉感叹。
上海话是在上海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西交汇、勇于创新、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它和上海石库门等物质文明融和在一起,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
“传承和保护沪语既是生活在上海的这座城市的人们的心愿,更是共同的责任,这是我们举办市民沪语大赛的初衷,也正因为如此,赛事始终把保护和传承沪语及沪语文化放在首位,一路学、一路赛、一路示范、一路传播和推广。”大赛主办方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