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去上一堂家门口的上海传统文化课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上海何以为上海?正月里上海的年味儿又体现在哪里?这些和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紧密相关而且又十分有趣的问题,正是市民十分渴望了解的。就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上海学悦风咏书社邀请一批上海顶尖学者带来“风咏讲坛”特别策划,让大人和孩子们在家门口的课堂上对这座城市又有新的了解。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上海是没有太长历史的一座城市。当然青龙镇等一批近年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风咏讲坛”上,复旦大学档案馆特聘研究员张国伟以五角场的五条马路为缩影也力图证明上海的悠久历史。
据张国伟的研究,五角场地区的翔殷路、邯郸路、淞沪路、黄兴路和四平路都是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这些马路都与近现代和当代上海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这五条马路可以看到五角场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和蜕变,这是上海百年城市发展的缩影,更是峥嵘岁月的见证。
而五角场地区的兴起并不是近几百年才有。张国伟引用史料记载,五角场地境成陆于唐末宋初,其所在的“江湾”,在宋时属嘉定县。宋靖康元年(1126年),抗金名将韩世忠曾驻军江湾景德观(时名龙神庙,万安小学曾在此,今已拆除),观内出土的韩世忠行军瓶现存上海历史博物馆。清朝初年,宝山建县,江湾划归宝山。也就是说,仅仅小小一块五角场,其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上海“历史短”的标签站不住脚。
关于上海的另一个标签是“上海人小气”。这一点也是东华大学中国近代史学科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陈祖恩所无法认同的。在讲座上,他仅以王一亭一人的作为就说明“小气”根本不成立。王一亭是近现代上海著名的海派书画家,在清末民初海上画派中他的影响力仅次于吴昌硕。这是王一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个身份,但陈祖恩说其实王一亭还是一个成功的绅商,他办了大量的实业,是上海工业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人物。
有了实力的积累,王一亭崇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作为一个慈善家,以普济众生为已任。他创办孤儿院、残疾院、平民习艺工厂、华洋义赈会、中国救济妇孺会、同仁辅元堂、普善山庄、浙绍医院等多家慈善机构。每届冬令还筹设庇寒所,收养流民多至千人,历久不倦。陈祖恩表示,王一亭更难能可贵的是兴办学校,他把传统的善举推到另一个境界,具有近代慈善“教”“养”并重的特征。这样的一个上海人,自然不能称为“小气”的。
现在很多人都在抱怨上海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但其实上海一直是一个很有年味儿的城市。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伟在讲座中就提到,作为一个海派商业临港城市,上海不但有年画,而且有非常丰富漂亮的年画,且和别的地方不同,与上海城市文化、近代商业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
上海的年画又被称为小校场年画,这是因为早在清代,一部分苏州桃花坞的画师南迁上海,将画铺和画摊集中于上海南市的旧校场路,在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渐渐形成上海年画一条街,并随着上海的开埠和城市的繁荣日趋兴旺。张伟说,上海的小校场年画其风格最初沿袭桃花坞年画,但在19世纪末,上海作为西方文明登陆的窗口,受到欧风美雨的浸润,同时又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民情风貌也呈现出中西交融、八方汇聚的特色,而小校场的年画也随之形成了具有上海味道的独特风格。而直到今天,上海的年画还在演变发展,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年画创作的海派风格,并成为中国传统木版年画史上的最后一个繁荣阶段。
相比之下,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的讲座就更为宏观了。春节究竟是不是新年?过年和过春节是一回事吗?春节习俗又有哪些?葛剑雄说,所谓“岁首”问题历经多次演变。一直到辛亥革命后,岁首发生了大的改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确定以公历纪年,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新年之始,为法定假日。而农历正月初一不是法定假日,不放假,社会各界很不适应,也引起民众不满。民国二年(1913年)七月,袁世凯批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例行放假,自民国三年起实行。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确定以公历纪年,1月1日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国家法定年、财政年、五年计划等均用公历,而民间俗称依旧将夏正月初一称为新年,称为“过大年”。
而在葛剑雄眼里,年味主要包括祭祖、讨口彩、穿新衣等。而今天提到“年味”,则更应该关注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情况下,怎样提升精神生活,传统怎样继承,如何面向现代和未来并实现转化的问题。“这就需要文化创新,赋予春节新的内容才是关键。由于联想到其他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就是文化传承和现代化转换,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复兴。”
这个名家荟萃的风咏讲坛“书香春节”系列讲座吸引了大量寒假中的青少年听众,这也成为“双减”之下,对青少年进行文化普及的一次探索。“以前只知道背诗,没有去了解过像桃符这些词是什么意思,今天的讲座让我对元日和春节的习俗更了解了。”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三年级的汪宏嘉告诉记者。来自长宁区延安初级中学、上海市政立路小学等数个中小学的学生都表示,在讲座中他们对“何以上海”的历史、城市的人文底蕴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悦风咏书社创始人陶炎告诉记者,事实证明,这类城市人文历史的讲座是很能够满足市民的强烈渴求的。每周开放预约一天内就会抢光,在线多名观众在线观看。“我们想把每周末来书社听一场传统文化课,变成周边学生、居民和白领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可以给予人思辨性,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尤其是在春节这样的特殊时刻,更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基因被激活的瞬间。”陶焱说,当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丰富后,更需要的是思辨性和创造力。“我们将历史中闪光的瞬间汇成经典,让听众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就更懂得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