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秦怡金宇澄奚美娟曹可凡讲讲他们和上海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上海的墙,连同它们所支撑的建筑,旧的新的,都有自己的故事……让每一堵墙说出自己的真实故事并记录下来,那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日前,“上海·故事”读书会“知沪者说”在上海书城开讲,嘉宾沈轶伦和曹景行围绕着上海文艺出版社新书《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里的故事,为大家揭开市井化的上海。书中的秦怡、金宇澄、奚美娟、曹可凡、包起帆、徐虎等五十位上海名人,让他们找到自己最有情感连接的那个地方,讲述那儿的墙和人融为一体的故事,花园洋房、工人新村、里弄甚至苏州河道,结合城市变迁的故事,让大家对上海的印象丰富而立体。
“田子坊不是上海的全部面貌,不能代表上海。上海工业化的一面也大有来头,除了法租界,上世纪80年代经历过弄堂里乘风凉、倒马桶、生煤炉、泮大水,才算是真正的老上海。”沈轶伦说。
比如像曹景行小时候住过的溧阳路,才一里多长,就住着出版家赵家璧、画家关紫兰,而这些,堪称老住客的曹景行自己却并不知晓。“短短的溧阳路,还有多少墙没有说话,还有多少故事没有被发掘。”
在书中,我们看见作家金宇澄小时候常年逃学,却对陕西南路巨鹿路茂名路这一带的街景历历在目,就像他画的地图,哪家店坐落在哪个角落分毫不差;画家汪观清把现在自家位于青浦的别墅结构完全仿造当年的五原路大华新村原貌建造,这源于大华新村见证了连环画的鼎盛时期,让他魂牵梦绕;管新生的控江新村,满目都是一模一样的三层尖顶的房子和锃亮的自行车龙头、蓝色的制服一样,与他的工人写作分不开;徐虎记忆里的上海是城郊结合部的农田……
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一面,个人历史与城市发展的背景相融合,构成了上海的多面性。
据悉,上海·故事读书会今年将推出第一季主题“知沪者说”,围绕生活在上海的名人、市民,讲述他们眼中的上海。(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