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发展要注入精神和思想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上海的人均GDP已达到5000美元,但上海的文化发展与快速的经济增长极不协调,离国际大都市对文化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致公党上海市委在今年市政协全会上建议,建立灵活的、科学的投融资体系,避免文化从业人员的同质化倾向,并逐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特色流行文化。
上海文化发展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领导的重视,社会的关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综合竞争力位居国内前列,正在形成的市民开放文化心态,丰富的吴语资源,外加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召开,都是机遇。
但同时,上海的文化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如上海还没有形成吸引、接纳文化漂流者的良好态势;还未形成上下一致的城市文化自信力;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还面临如何理顺执政党和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如何建立文化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如何建立新的文化宏观调控机制、如何建立文化事业运作新模式、如何培育和规范市场体系、如何确立真正的市场主体等挑战等诸多问题;普通市民与中高端文化消费之间还缺乏紧密联系;优质文化资源利用不足,缺乏原创优秀文化产品;与国内以及世界一些城市都还存在显著差距,据上海社科院调查数据表明,上海有12%的受访者担心入世会对上海的文化发展产生冲击和负面影响,这种担心恐怕在某些方面并非杞人忧天。
为此,致公党上海市委认为,上海文化发展要取得突破首先得分析上海文化所处的环境,并选择适宜上海文化发展,能促使上海文化最有效地发挥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和吸引市内外资源参与文化建设的途径。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要引进新元素、创造出新形式。
致公党上海市委建议:要从宏观上把握文化发展方向的主控权,以各种方式不断提升上海文化自信力,为上海文化发展切实注入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在文化产业方面,尝试将“国有文化资产”转变为“国有文化资本”,同时创立与之相适应的、灵活的、科学的投融资体系;在文化领域进一步不拘一格地录用人才,避免文化从业人员的同质化倾向,促进人才竞争与流动机制的形成;着眼整个上海的发展落实文化产业选择,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文化,打造文化产业航母,创造上海文化产业品牌,使之成为上海响亮的城市名片;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打造“网络上海”,借助网络广泛传播上海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上海在外界的认知度、美誉度;充分发挥吴语资源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上海为中心创造吴语特色流行文化。(记者王田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