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建筑阅读 熨斗大楼知多少(增补版)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武康大楼外文名字在《字林西报》上有过两个,一个是 I. S. S. Apartments, 1552 Avenue Joffre,万国储蓄会公寓;另一个是Normandie Apts.,”诺曼底大楼“出现时间晚于”万国储蓄会公寓“。
1933年1月,此大楼地址已从霞飞路1552号改为霞飞路1920号,后来又增加了霞飞路1904号+霞飞路1920号。
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感谢读者安福路小朱。淮海大楼位于衡山路,由新浙江驻沪兴业银行投资建成,共计房屋97户。沪上那些惊艳时光的百年老公寓,稍后会单独写一篇。
克利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14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是较早在华开设事务所的美国建筑师之一。
因为有一位家境富裕的妻子,克利在上海金融界人脉甚广。加之他是个出色的商人,擅长招揽生意。因此,克利洋行生意兴隆,接手了很多建筑项目,设计和指导营造公寓、办公楼、工业建筑和花园等。 包括美国总会大楼、武康大楼在内的一些早期项目主导设计的都是“建筑师克利”(Rowland Curry)
康乃尔大学,主校区位于美国纽约州伊萨卡,是美国境内的一所私立综合类研究型大学,为常春藤联盟成员校、国际大学气候联盟成员校、美国公立与赠地大学协会成员校 、美国大学协会的十四个创始院校之一。康奈尔大学位列QS世界大学排名(2023)第20名 ,位列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22)第12名 ,赛珍珠母校。
1910年,胡适因国文取得100分被康乃尔大学以第55名的成绩录取,就读于农学院。而胡适在农学院的日常就是第一年在农场实习部学习洗马、套车,选种选到手起泡;第二年学习种果学,把三十几个苹果,按照果皮、果肉、果脐、茎和果上棱角的特征加以分类……因此,他也对农学院充满了不满。
康奈尔大学伊萨卡校区位于伊萨卡城东部,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幅员辽阔。1914年2月4日的胡适日记有《绮色佳城议会旁听记》一则。在这之前的日记中,使用的都是“Ithaca”这个英文地名。胡适把伊萨卡翻译成“绮色佳”的时间是1914年2月。
校园西北方为卡尤加湖,福尔克里克河(Fall Creek)穿校而过,校园内有超过6座瀑布,由西向东依次为伊萨卡瀑布(Ithaca Falls)森林瀑布(Forest Falls)马鞋瀑布(Horseshoe Falls)洛基瀑布(Rocky Falls)三锤瀑布(Triphammer Falls)铁杉瀑布(Hemlock Falls) 其中,三锤瀑布落差达215英尺,是尼亚加拉瀑布的三倍 。
花旗总会于1925年8月建成,是一座较早使用美国进口棕色面砖的建筑,据称用去了八万余块,用白水泥勾缝,色彩显得大方而热情。是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其建筑风格,特别是偏好用深色面砖,白色大理石等装饰材料,影响到他日后设计的多个作品,也开启了 1930 年代上海建筑中广泛使用棕色耐火砖作外墙装饰的先声。
进入大门可见一座大理石扶梯,在它的后面设置餐厅。东面装有两部电梯,西部设置弹子房,东部辟作酒吧间;二层有扑克室、麻将室和休息室等;三层以上均为卧室,安装了暖气设备。整个大楼的内部装修比较细腻和豪华,它的规模也胜过当时在上海声势最大的英国总会。
1924年11月底,美国总会总部举行落成典礼,上了许多报纸的头条,如“远东最现代的建筑,美国总会新楼落成”。《大陆报》(The China Press )出版了一期增刊介绍这一建筑。“简洁、端正、庄严,一种温暖欢迎的感觉从这座典型殖民地建筑的入口扑面而来……”
此前,邬达克曾经受到中国银行前董事和中华懋业银行邀请,赴京与一位德国毕业的中国建筑师合作,后者参与过许多大型项目。邬达克很高兴能获得这个邀约,他说因为就气候条件而论,北京比上海更加适宜居住。但因为未得到所要求的报酬,他还是留在了上海。
著名银行家、收藏家沈吉甫先生一生当中服务过两家银行,其一是在华俄道胜银行担任北京分行的经理,其二是在中华懋业银行担任总行的总经理。1929年,中华懋业银行由于投机外汇失败,正式停业。
沈吉甫辞去中华懋业银行总理职务以后,赋闲在家。由于家境富裕,就一心迷恋收藏,对书画古玩极有研究,成为名满京城的大收藏家。据说,他的收藏相当广泛。尤其是珍贵的瓷器、画卷等,更是价值连城,富可敌国。
邬达克回忆道:“昨天我从上海春季划船赛回来,我是克利夫妇的客人。我玩得很开心,在他们的游艇上待了整整一天一夜。这是一艘很大的游艇,有船舱还有一个餐厅。他们介绍我认识了英国领事夫人和其他一些海上名流。
我的目的就是要出名,所以我打算借助克利的帮助——比如请他推荐我加入法国总会。”邬达克至多为诺曼底公寓留下了与外滩原英国领事馆神似的外廊。那是克里带着邬达克去划船俱乐部路上,邬达克用心学习的成果。
1928年5月《密勒氏评论报》“人与事”栏目(Men and Events)报道:“克利夫人和子女上周启程赴美,与数月前已抵达美国的克利先生团聚。克利先生在上海居住了10年左右,从事建筑师职业,为上海设计了包括下图美国总会在内的多个著名建筑。他将在美国从事木材生意。” 1925年之前归在邬达克名下的作品应该都属于克利建筑事务所版权。
邬达克于1929年2—5月到访美利坚,正值华尔街倾覆前夕。目睹了在美国城市流行的摩天楼和大酒店的建筑热潮。邬达克在纽约、芝加哥等一些城市停留许久,认真绘制了许多摩天楼及其装饰细节的草图。
2023纽约华尔街附近的Delmonico大楼 ,底楼已停业近3年的Delmonicos餐厅3月份已重新装修完毕。但由于名称使用权纠纷和尚未取得酒类经营牌照,目前依旧没开业。大楼外墙使用的赤陶视觉效果要好于武康大楼。
Delmonicos餐厅由Delmonico兄弟开幕于1837年,是全美第一间高档餐厅。马克·吐温、王尔德、狄更斯、罗斯福总统在内的达官显贵文人骚客都是曾经是这里的座上宾。复古吊灯、繁花地毯、和墙上的油画,都透漏着这间餐厅的辉煌荣华。围绕着这间餐厅的传说,不仅是美味牛排和往来名人,据说蛤蜊奶油浓汤、班尼迪克蛋、龙虾纽堡等纽约当地脍炙人口的名菜,都是起源于此。
从最新的历史纪录片来看 纽约版武康大楼是加层改建过的。门口的立柱据说是从意大利庞贝古城的一座城堡拆下来运到此处,保留至今。
这座大楼的设计师詹姆斯·布朗·洛德(1859-1902)是纽约人,出身于名门望族。美国建筑师学会和美国国家设计院研究员。
詹姆斯·布朗·洛德是纽约著名律师丹尼尔·洛德的孙子。与纽约豪门的玛丽·汤森德·尼科尔结婚。
洛德的母亲是布朗兄弟哈里曼银行创始人詹姆斯.布朗的女儿。BBH成立于1818年,最早是为支持国际原材料贸易提供银行服务,其英镑汇率在19世纪末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当作为官方汇率(每天上午10点公布)当时,纽约的汇率被叫作“布朗汇率”。
美国前总统乔·布什的祖父,普雷斯科特·布什在20世纪50年代曾是BBH的合伙人。
布朗兄弟哈里曼银行主要从事五种业务,即投资者服务(全球托管)、资产市场(外汇及经纪业务)、投资管理、公司财务和商业银行。格林斯潘也是合伙人之一。
Delmonicos大楼外观设计被《纽约时报》誉为“简洁优雅,令人钦佩”,是文艺复兴风格的绝佳典范。该建筑按照三重连接体系设计楼层分为基座、中段和阁楼,由突出的飞檐隔开。由于场地的不规则性,洛德将角落视为一个独立的正面,其两侧是以巨大拱廊为特色的立面。
三个跨间的圆角立面,由巨大的柱子和顶部有栏杆的半圆形入口门廊连接而成。该设计还以其引人注目的色彩运用而著称,橙色铁斑点砖与褐砂石。丰富的装饰方案值得注意的特点包括使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图案,如树叶浮雕板、蜗壳、饰有花纹的壁柱、饰有花纹的雕带、栏杆和圆窗。
洛德1879年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加入了威廉·波特建筑公司。1883年,洛德开始接受在纽约市、长岛和缅因州巴尔港建造私人住宅的委托。洛德设计了纽约公共图书馆、自由流通图书馆和麦迪逊广场上诉法庭三个地标建筑,都以他擅长的文艺复兴风格设计。
雷蒙德.胡德作品暖炉大楼,因其黑色和金色交织的视觉效果而备受称赞。通过缩小地块上的建筑大小,使其不与另一个可建筑场所相邻,胡德得以为他的塔楼增加更多的窗户,并改善内部办公空间的质量。黑砖解决了立面被窗户轮廓打断的问题,而建筑物顶端的金色是一种没有图像或标语的建筑广告形式。 纽约布莱恩特公园饭店所在的建筑是1924年建成的。10年后的1934年,上海的国际饭店建成。
大楼前的布莱恩特公园坐落在曼哈顿市中心的中央地带,可谓是闹市中的绿洲,与时代广场和周边商业区熙熙攘攘的街道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忙碌的都市中小坐片刻,体验纽约不一样的魅力,这里也是《欲望都市》《后天》《蒂凡尼早餐》《蜘蛛侠》等影视剧的取景地。
1825年,布莱恩特来到纽约市,成为《纽约评论》和《雅典娜神殿》的共编者。随后于1826年,他加入《纽约邮报》1829年成为主编,后来又获得一半的股份。
四川北路894号中国银行大楼,1932年竣工,由留美中国建筑师陆谦受、吴景奇设计,装饰艺术派风格。初名中国银行虹口大楼,1958年改名为中行大楼。1994年2月15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曼哈顿岛第五大道175号,坐落在23街、百老汇大道和第五大道交叉的一个三角形的街区上,尖头指向麦迪逊广场的南边。大楼周边的社区称为熨斗区(Flatiron District)2023年3月,外墙保护性修缮进行中。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文森特.梵高
这座22层高的三角形建筑。1902年完工之时,是当时曼哈顿最高的建筑,而且是14街以北仅有的两座摩天大楼之一,另一座是向东一个街区的人寿保险公司大厦。这座大楼被称为“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摩天大楼之一,是纽约市的典型象征”。
由芝加哥建筑师丹尼尔·伯恩罕设计,采用Beaux-Arts式建筑风格。如同古典希腊柱式一样,其石灰岩和glazed terra-cotta墙面垂直方向地被分为三部分。此大楼为使用钢骨结构建筑的始祖之一,因此建筑高度能达到285呎(87米),对于当时使用其他建法的建筑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熨斗大厦所在的场地由阿莫斯·埃诺(Amos Eno)于1857年购买,他不久之后就在斜对面的场地上建造了第五大道酒店。埃诺拆毁了该地南端的四层楼的圣杰曼酒店,并用一栋七层楼的公寓楼坎伯兰(Cumberland)取代了它。
大楼开始建造后,便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钢材经过精心的预切割使得每周框架结构都以一层的速度上升。到1902年2月,框架已经完成,到5月中旬,这座建筑被赤陶瓷砖覆盖了一半。建筑到1902年六月完工,耗时一年。
建筑尖端的部分大约只有6.5呎(2米)宽,但高达22层楼,285呎(87米)。虽然公园街大楼(1899年完工)有同样的年龄和同样的高度,但熨斗大楼仍被认为是曼哈顿最老的摩天大楼。熨斗大楼的特殊形状并不是首例,1892年在多伦多建造的古德汉大厦(Gooderham Building)
1973年,熨斗大厦以60万加币的价格落到了大卫和托马斯·沃尔什手中。俩人却花了几乎同等的价格将该栋建筑重新翻修,然后出租作为办公空间。
2011年这栋建筑被最后一次易手前,它的价格已经 飙升至1530万加币。而且一直是城市中 单位面积出租价格最为昂贵的几栋办公楼之一。
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在这里租用办公室的公司可以自动获得宣传效应加成。
古德汉姆大厦(Gooderham Building)以其狭窄的楔形和其后壁上的壁画而闻名。加拿大著名艺术家德里克·迈克尔·贝桑特(Derek Michael Besant)创作的Flatiron Mural(熨斗壁画)使用了错视效果,不仅使墙看起来比其具有更多的窗户,而且还通过使其边缘“飘动”掉而使墙更具移动性他们没有被“钉住”的地方。
纽约熨斗大厦经常在电视广告和记录片里出现,是纽约市早期著名的地标。出现在《晚间秀》的节目开场影片,以及《蜘蛛人》系列电影里的Daily Bugle大厦,是个热门的旅游景点,1989年成为美国国家历史性地标之一。当然,此大厦也是一个功能性强的办公大楼,目前被德国的一家大型出版社设为总部。
纽约熨斗大厦不是第一座拥有三角形平面图的建筑,在不列颠尼亚的维鲁拉姆乌姆市类似的同样受限制的地点建造的三角形罗马神庙、意大利都灵的萨卡巴巴罗齐(1840)、英格兰利兹的布里奇豪斯(1875)、安纳波利斯的马里兰旅馆(1782)纽约锡拉丘兹的格兰杰街区(1869)旧金山的Phelan大楼(1881)多伦多的古德勒姆大厦(1892)和亚特兰大的英美建筑(1897)都早于它。
西班牙马德里的老城区市中心甚至出现了 熨斗大楼群。这些金碧辉煌的古建筑上面覆盖着 30,000片货真价实的金箔,将那个年代上流社会纸醉迷金的生活形态描绘得绘声绘色。
施工刚刚开始,当地人押注当风将建筑物击落时碎片会扩散到多远。这种假定的易损性也给它起了“伯纳姆的愚蠢”的绰号。但是,由于工程师Corydon Purdy设计的钢制支撑,使建筑物能够承受的强度是预期的四倍,因此,风不会击倒Flatiron建筑物。尽管如此,风还是建筑物受到公众关注的一个因素。
56万块红砖逐一检查修复,武汉112岁巴公房子重获新生。立柱、拱门、木窗、圆顶、露台、雕花墙面……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在江岸鄱阳街、洞庭街及兰陵路交会处,武汉人熟知的巴公房子展现出百年前的主体和外观。
楼高四层的巴公房子,有三层是用清水红砖砌成的,被称为清水墙,这是巴公房子独特的建筑风格。巴公房子位于江岸区鄱阳街、洞庭街、兰陵路、黎黄陂路交会处,由俄国茶商“大巴公”J·K·巴诺夫和“小巴公”齐诺·巴诺夫兄弟共同建造,1901年始建,1910年建成。
属近代古典复兴式建筑,用红转砌成,砖木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廊檐、露台、曲栏、拱券和立柱各显精致,是当时汉口最大的高等公寓楼。
巴公房子有“大巴公”(靠兰陵路)和“小巴公”(靠黎黄陂路)之分,大、小巴公各占一座,紧靠在一起,中部为三角形天井,相当于一个内院。
胜利堂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瑞西路49号,建在原云贵总督府的旧址上,1944年动工兴建,1946年落成时改为“抗战胜利纪念堂”。
其实这类斜角大楼在很多城市都经常出现,原因非常简单----城市规划。最开始城市的街区往往都是方块,但是随着交通变得繁忙,于是城市规划的时候就会把方块对角线规划为道路,以解决拥堵问题。
1937年落成开业,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沿江西路113号是广州市旅游局属下的一间三星级酒店。爱群大厦在1937年至1967年作为“广州第一高楼”的地位保持了整整30年。
因由香港爱群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投资兴建,1952年易名爱群大厦。1966年在东侧建18层新楼,高67.7米,并更名人民大厦。
全楼拥有客房300间,双人房设有电话、卫生间,上落有电梯。夏有风扇,冬有暖气,还设有中西餐厅、酒吧。爱群大酒店在当时执旅馆业之牛耳,在海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素有“南中国之冠”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