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乡味”筑”皆有一番韵味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家乡汕头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海滨邹鲁、美食之乡”的美称。对于身在他乡的游子来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熟悉的乡音、是浓浓的工夫茶、是故里的小公园、是“驷马拖车”式的古宅、是香火缭绕的祠堂、是熟悉的“拜老爷”,也是记忆中家乡美食的味道。于游子而言,家乡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她是我们的根,不仅因为我们生于此长于此,更是承载了当地的血脉亲情、淳朴乡情和民风民俗。不管走多远,总会让人一步三回头。
少年时代,乡间有许多事物吸引着我,在老榕树下乘凉、在老厝巷与伙伴嬉戏、驱赶乡道上成群的大鹅、抓起溪流里的鱼虾、在海边捞珠拾贝,走走停停,这一切都别有一番趣味。
家乡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也使人觉得妙趣横生,潮汕中秋拜月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农历八月十五那天的晚饭过后,妇女们在自家天台庭院备好香案,在桌上点上两根红蜡烛,摆上备好的柚子、林檎、月饼、朥饼、糕点等贡品,只待月满枝头便开始拜月亮,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这是一直传承下来的仪式,也是我对中秋节最早的印象。记得儿时在拜月时还将书包放在供桌上,祈盼自己能成绩优秀。
但最有趣的当数乡里“迎老爷”。“迎老爷”是潮汕地区的民俗祭祀活动,潮汕人称神仙为老爷,潮汕各地的“老爷”众多,其中有关二爷、妈祖、龙爷、灶神等,信奉每个神明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祭拜老爷及其场所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每年年初,潮汕地区都有迎老爷的风俗,村里的青壮年会八抬大轿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并进行拜祭,游神队伍走遍村里的大街和小巷,一路上敲锣打鼓,浩浩荡荡,然后再送回神庙安放,作为一种民俗活动,“迎老爷”至今还一直传承着。如汕头市澄海区港口十二年一次的迎龙爷,盐鸿镇拖盐灶神,场景堪称盛大。
汕头不仅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还有各式各样的美食。正如祖籍汕头澄海的著名文学家秦牧先生在其作品《故里的红头船》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小河里面,有时可以捕到一种扁蟹,它的甲壳里蟹黄极多,腌制起来,风味极美。”让人垂涎三尺的是,汕头有着琳琅满目的鱼饭和咸鲜入味的生腌、Q弹多汁的牛肉丸、卤香四溢的狮头鹅、肠粉、砂锅粥、蚝烙,还有逢年过节时家里各种各样的粿都让味蕾在舌尖上绽放。至今我还记得,每逢夏日,有卖草粿与豆腐花的老汉戴着草帽,踩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地叫卖着 “豆腐、草粿”,黑色的草粿撒上满满一勺白糖,味道清凉又甘甜爽滑,这对于很多潮汕人来说,都是童年的一种记忆。自从离开家乡读大学开始,对家乡菜那份特殊的情怀便会时时涌上心头,味觉深处存留着潮汕滋味的乡愁。
在汕头,还有诸多令人怀念的老式建筑,作为汕头老市区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小公园,便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是富有魅力的城市个性和地方文化的重要遗产,连接历史和未来、记录特区发展轨迹和传承潮汕文脉。据了解,小公园片区的骑楼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状分布,两侧的旧街坊“四永一升平”,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近年来,汕头政府采取新措施对小公园进行商业开发,已变得焕然一新。国庆假期的小公园“盛装打扮”,按照美食、非遗、文创等不同内容进行分区。如今的小公园可逛可玩,每当黑夜降临时,霓虹灯勾勒出古老骑楼优美的轮廓,如同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引得游客们驻足游览,汕头小公园成了游客眼中的“网红打卡地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我离开家乡已有六年,工作之后更是甚少回家探亲,或是家乡的民风民俗、或是家乡的人和物,这些承载着记忆和乡愁的种种便如工夫茶一般让人回味无穷。对于游子来说,家乡是一份思念和牵挂,是游子在外拼搏时心中常挂念的地方,是心底里的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