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孔》复原山东祖先面貌 探基因从何而来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搜狐娱乐讯李咏的合体,山东祖先长的是这模样?近日,在山东卫视《中国面孔》现场,公布了5500年前山东人祖先面貌的复原相。这张颇有明星相的脸一经发布,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烈讨论。这张古人脸的复原图是否能代表山东祖先的相貌?中华历史上多次人口迁徙和民族交融,山东人的祖先究竟来自哪里?传说中山东人从山西迁徙而来,这是真的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
此次公布的山东祖先相貌,是由中国著名刑事相貌专家、痕迹考古专家赵成文根据在大汶口时出土的5500年前的一个头骨还原而成,整体酷似张艺谋,脸长如李咏,颧骨高如冯小刚,特点突出,颇有明星相。这样的复原是否有考古依据?这些相貌特征是否能代表山东祖先的典型脸部特征呢?
“我相信刑侦专家是有根据的,根据骨骼赋予肌肉、毛发,这样的一个复原,应该说是有道理的。”看到山东祖先相貌复原图时,方辉首先对复原相貌的技术可靠性进行了肯定。但他同时强调,并不能由此就判定5000年前的山东人祖先就是这么个模样。
“因为大汶口遗址出土的人骨前后有数百具,其中体貌特征差异很大。所以,根据一个头骨复原出来的人像,只能说明这个人的面貌。5000多年前古人,实际上都跟我们一个样,都属于现代人,长相也是丰富多彩的。不能以偏概全地根据一个例子来概括那个时期人的完全相貌。”
但方辉也认为,从此次复原的头骨面貌图来看,的确也反应了大汶口时期山东人的一些特征。“根据统计,大汶口出土的头骨指数普遍都偏长,这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就形成了,尤其和仰韶文化居民稍扁的脸型相比,大汶口人的长脸显得尤为突出。此外,鼻骨指数也偏长,鼻子比较挺拔。从复原图中这位祖先的相貌中,也可以看出这些特点。”
说到山东人的典型体貌特征,身材高大肯定是其中之一。山东大汉的基因又是从哪里而来?是古已有之还是近代形成?
“早在对大汶口文化的数据统计中就已经发现山东人个子高。”据方辉介绍,有人做过统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居民中,山东、河南一带的先民身材是最高的,平均在1.72米以上,而浙江、陕西等地的先民身高不足1.68米。
高大的身材跟地区环境、饮食、民族个性以及人群的迁徙融合等都有关系。历史事实证明,生活在温带的人比生活在热带的人普遍要高一些,越往北个子越高。
早在8000多年前,山东人的祖先东夷人生活在海岱地区。当时的东夷和夏王朝(中原地区)相比,处于东边,日照时间长,能提供蛋白质和脂肪的动植物多,适合人类生存居住。也正是因为这样,这块土地自古以来就是被争夺的对象,经常陷入战争漩涡。从远古时期开始,东夷就是一个勇敢的民族,它们在部落领袖的率领下进行过无数次的战争,人人都成为斗士。东夷族首领蚩尤,是一个勇猛善战的英雄。黄帝对蚩尤极其惧怕。传说在杀死蚩尤后,黄帝还把他的胃填充起来,做成一种类似足球的“鞠”,让部下戏玩,这可以算是最早的足球。
东夷人非常擅长弓箭。“夷”这个字形就是一个背着弓箭的大汉形象。通过现代的史籍研究和考古发现证实,东夷人最先使用弓箭和金属兵器,使人类结束了只能以木棒、石块作为武器的历史。东夷人的另一个首领是大力士后羿,传说他发明了弓箭且射术精湛,曾射落天上9个多余的太阳和山泽中的吃人怪兽,为民除害。
除此外,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也让山东先祖们的基因和文化进一步优化。方辉介绍,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群交流和迁徙非常通畅,特别是南北交流频繁。
研究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和中原地区的流动就十分密切。在河南周口地区,甚至到了河南的腹地,伊洛河流域也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的典型的墓葬,使用的随葬品都是大汶口文化风格的。而到了夏王朝,东夷的首领后羿就曾经取代过夏王的位置,夺了夏王朝的天下,有了夷夏之争。所以“夷”和“夏”从来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夷中有夏,夏中有夷。
“族群总是处于互动中。”方辉解释,“如果一直是一个单独族群,是很难存在的,也不可能产生这样辉煌的文化。东夷族群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它从来都是畅通的,和东南亚、苗蛮都有交往。所谓的东夷,它本身就是一个融合的产物。但是一直有一支主要的人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个族群的主体构成并没有太大变化。”
从秦汉之后一直到宋元,中国历史上最少有3次重大的人口迁徙。北人南侵,中原人南移,加上汉代以来中原多次与匈奴、鲜卑等族通婚,促进了外族血统的扎根,也增高了山东居民的身材,由此产生了“山东大汉”的称号。这里的“大汉”,除了指身高马大的形态学特征,还指骁勇善战,所以,“大汉”又有“豪杰”之意。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中国面孔》山东祖先面貌复原图的发布,引发了网友与对现在的山东人来自何方的大讨论。其中争议较大的是,有网友认为,早在元末至明初,山东发生一系列的灾祸,使得人口基本灭绝。所以现在的绝大多数山东人都是明朝时期从山西移民而来。
但方辉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解释说,元末明初,北方战乱,死亡人数比较多。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确曾以政府的名义组织过多次移民。当初的直接迁入地有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省市。这些移民把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带到了各地。在流传的过程中渐渐有了夸大的倾向,“实际上,移民量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巨大。”
方辉认为,人群的迁徙不可能是因为一个地区全都空了才从另一地区进行迁徙。从历史上看,山东地区从来就未成为过无人区,一直有土著居民在这里生生不息。“即使是规模再大的战争,可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和迁徙,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空白区。就比如,在国家形成前后,东夷和夏王朝的战争,东夷和商王朝的战争,规模都很大,但战争只是带来短期内人口的减少。长期看,并没有太大的波动。再大规模的战争和灾难都不可能把原住民赶尽杀绝。实际上,回顾历史,发生战争的时间还是相对较短的,更多的时候还是睦邻和平相处。
我们的从哪来?祖先的文化遗产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山东祖先脸还原图的发布在网上也引发了一阵寻根问祖的热潮。
为什么要问祖,为什么要寻根?“因为对自己祖先感兴趣,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方辉认为,对祖先的敬畏感,从古代祭祀制度就能看出来,文献上如《左传》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于戎”。中国人历来有两件大事,一是祭祀,二是战争。对祖先的敬畏,是农耕社会形成的文化特点之一。从墓葬考察来看,大约3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有了将自己的祖先进行安葬的概念。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对故土的眷恋,对祖宗的祭祀频繁程度更是超过人们想象。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商代殷人皇室已经实行周祭制度。而在民间,宗祠、祠堂成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
在方辉看来,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很多人都是崇拜多神主义,因此各式各样的神灵都会有人奉拜,但崇拜孝敬祖先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根源。祭祖寻根在传统社会的长期继承下,早已成了固有的伦理思想。“这种伦理观念,在某方面表现了对家人、亲属的重视,本身是种正能量,会引导人们向善。因为一个人首先要热爱你的家人、家乡,再扩到热爱国家、人民,这是由近及远的。”
方辉觉得,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国家,有太多文化值得传承。“现在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的追求,心灵的寄托,将会成为更多人迫切需求,对祖先的热爱,对祖先文化的追溯将会是越来越明显的一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