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南方经济发达为何山东人不去闯南方而要去“闯关东”?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在中国历史上,受地理、水文、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早在战国时期,南方就已经被吴楚等势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北方人口众多,但由于战乱、饥荒、疾病等原因,经常会发生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有人会问,既然南方的经济基础这么好,为什么在人口大规模转移的过程中却发展不好?事实上,历史上人口迁移的主要目标是向西而不是向南。山东地处沿海,是人口流动大省。而且,山东人在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过关东”事件。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有着许多深层次的环境和历史因素。
山东作为北方重要的人口聚居区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齐鲁文化”。从历史上看,早在17世纪中叶,“过关东”现象就已经出现。大批山东人涌入辽宁地区。自然,这一带也有不少与山东人有血缘关系的远房亲戚,而每一次“闯关东”后,定居东北的山东人也逐渐增多。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山东人会优先考虑东北,而不是其他原因。
在地理上,山东地区靠近东北,很大一部分人口流动是因为迁移距离近,便于落户。如果南下进入长江流域,且不说山东人南下需要翻越多少山河,南下后可能也很难完全融入南方社会,原因有:南北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差异。在东北,相对没有这样的问题。相似的文化背景、相同的发展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注定了“闯关东”,只有东北才是最合适的归宿。
在古代,人口流动的不确定性和战争的需要,交通的便利性往往成为人们出门考虑的第一因素。山东和东北也不远。再加上山东和东北还是隔海相望的“邻居”,山东人去东北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海运。短途海运在人口迁移过程中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代以后,由于铁路线路的铺设和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这种人口迁移的规模变得更大、更频繁、更快。以晚清为例,由于沙俄在满洲和东北的发展以及清政府对东北的逐步开放,这场“过关东”也在20世纪初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世纪。
另外,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与山东地区相比,南方地区经过多个封建王朝的发展,人口增长和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南部地区人口趋于饱和。该地区的现实也证明,这里不具备山东人大规模南下的条件。北方多年的战争很少真正威胁到南方的经济基础。此外,南方在气候、水文、环境和社会稳定等方面优于北方,南方人口激增。
事实证明,从西晋到晚清的几千年时间里,南方的稳步发展其实是对北方的冲击,而南方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增长,自然不能构成山东人的南迁。社会条件。
不仅如此,北方的饥荒和疾病也是山东人“下关东”的重要原因。由于降水和环境因素,一旦农业连续数年歉收,势必引发巨大的社会动荡。地处重要位置的山东自然不能幸免。
疾病和黄河泛滥也是促使山东人北上的重要因素。东汉以来,疫病暴发区几乎都在北方的人口聚集地,而黄河泛滥,让山东人选择“下关东”重新开始生活。一个很大的因素。
历史上数次“闯关东”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密不可分,而作为“闯关东”主力军的山东人似乎已经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勇气和决心。《闯关东》并非漫无目的,其背后的辛酸与苦难,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另一方面,虽然“闯关东”的确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和更多的机会,但事实上,在20世纪初,由于战火蔓延,连东北都不安全。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计划着回到家乡。东北沦陷后,有良知的人不愿原地踏步,大批山东人开始了返乡之旅。如今,“闯关东”这一历史现象已经成为一些中国人脑海中的记忆,尽管这不太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