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河南人为何自古有看唱戏的习俗?

2023-04-25 15:55分类: 河南风俗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大部分剧种都是河南各地民间的艺术创造,如豫东有四平调、道情、坠子剧、永城清音、汴梁腔;豫西有小调曲、杨高戏、女儿腔、蒲剧、眉户;豫北有大平调、大弦戏、柳子戏、乐腔、怀调、怀梆、花鼓戏;豫南有豫南花鼓、花篮戏、楚剧;南阳有越调、宛梆、大调曲、梁山调等。至20世纪80年代,全省人民共同喜好的地方戏有豫剧、曲剧、越调等,民间亲切地称其为“省戏”,名之为“河南梆子”、“河南曲子”等。民间观看专业戏班演出,谓之“看大戏”。大戏演出多在节日或庙会上。届时,人们跑十里、数十里路前往观看。平日戏班在集镇戏园、庙台售票演出时,或购票看戏,或在场外听戏和等看“放水戏”。所谓“放水戏”,即旧时演戏每场戏的戏剧情节演过一半之后,便不再卖票而大开戏院门让无票者进场看戏,此俗为民间戏迷提供了免费欣赏戏剧的良好机会。近代也谓之“解放戏”,看解放戏直到60年代初尚存。

  河南民间将特别喜好戏剧的人称为“戏迷”。戏迷不仅喜欢看戏,许多还喜欢自己唱戏。平时,在田间地头、村边院落经常可以听到他们引吭高唱的声音,许多人喜欢走在路上边走边唱,俗称“唱路戏”。一些戏迷还自己兑钱买“戏箱”,农闲时排戏、演戏。初开始在村中牲口棚、饭场等村人汇集处不化妆、不走场、不带动作,坐于板凳上演唱,俗称“唱板凳头戏”。时间长了水平提高了,便化妆、走场、带动作,遇节日在村中设“地摊儿”甚至搭台演唱。不要戏票,不祭台,不靠演戏吃饭,也“不算下九流”,是过去河南民间自娱自乐的重要形式。河南民间业余演唱,至今盛行不衰,据统计,今日河南人每350人中便有一名业余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间村、社、会或富庶人家习惯专门请戏班到村中演出,称“点唱大戏”。俗也称“闹家戏”、“唱社戏”、“唱会戏”等。点唱大戏,要选戏班,签订演出合同和说明演出具体要求、禁忌等,并依据戏班掌班所提供的剧目摺子“点戏”,或从存放剧目的箱笼中抽取写有剧目的竹签,以定演出剧目。点戏时如遇到有外村、社争戏班,便设法抢抓戏班的“髯口”(胡子),据说,只要抓到髯口,戏班一定前来演出。民间点唱大戏的目的:一为祭神,一为娱人。常见的有:1、祭神戏 多为庙会日,诸如龙王庙会、财神庙会、关帝庙会、火神庙会、城隍庙会、奶奶庙会等进行的会日娱神活动,由村、社、会首负责组织。平日无会而进行的娱神戏剧演出,亦称娱神戏,如久旱为求上天下雨,便设台唱“求雨戏”。沁阳人演求雨戏,因要表演用河水洗马的情节,也称 “洗马戏”;如丰收后便请戏班演“丰稔戏”;求子防灾,向神庙许了愿,便请戏班演“还愿戏”等。2、祭祖戏 或称“唱鬼戏”。民间先人去世,周年要请戏班演出,以寄托哀思,此举多为富家所为。3、白头戏 俗称“叮当会”、“闹丧戏”。妇女因受虐待致死,娘家为出气,则强迫婆家为死者唱大戏,并要求为女儿封大冢。婆家不得不出资请戏以平娘家之怨。4、赔礼戏 民间双方发生纷争或毁坏公物,官裁公议让理亏一方出钱写戏,借以申张正义。5、节令戏 村、社为祈求丰收,由村民集资,依农时节令请戏班到村中演戏。经商者为祈财运亨通,也有此举。民国时期,周口各会馆每年都要请戏班“唱年戏”,从除夕一直唱到破五,以扩大其影响。节令演出多以节令时间和节日活动内容点戏,如五月端午点唱《白蛇传》、七月七唱《天河配》等,所点戏称“应节戏”。6、贺喜戏 富庶人家遇喜庆之事,如立碑挂匾、生子庆寿、建房扩宅,多写戏以增添喜庆气氛。7、集会戏 集会日,集头、会首为扩大贸易,招徕客商,便从集会收入中提取资金请戏班演出,尤以新立集会,此风最盛。8、吃会戏 为村落平日组织的唱大戏活动。多由村落中的会社头头出面串联,由一村或多村村民一起捐助粮、款,至农闲时节搭台唱戏以自娱。演席后,所余捐助或设宴由参加的会员同享,或发给其馈赠,这是河南民间常见的自娱自乐形式。9、唱行戏 旧日各种行业,诸如粮行、药行、木匠行、绸缎行等喜以唱行戏祭祀“祖师”,借以会同行、洽业务、祈求生意兴隆,所演剧目依本行信仰而定。10、断青戏 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民间要唱断青戏三天。唱戏后,凡以牲畜啃青苗者,要罚其出资再演戏。类似者,还有“秋保戏”,秋保戏在秋季庄稼丰收在望之际唱。演唱此戏时,民间多将家中所喂养的牲畜牵至剧场外围栓于木桩上,让其与人同乐,戏资按牲口头数摊钱,届时往往形成骡马大会,俗也称“唱鞭把戏”。盛产棉花的地方,多成立 “棉花社”,棉花社也常点演“棉花社戏”,戏资按入社者的棉田面积均摊,并趁唱戏之机,共同商定棉花收摘、管理章程,公布于众。另外,还有加官戏、镇宅戏、锣鼓会戏等等。点唱大戏颇多讲究。在演出的时间上一般均按日场、夜场演出。如演放炮戏、老鸹叫戏和公展戏却有特殊的时间规定。“放炮戏”是多台戏对演时,规定炮声一响各台戏都必须按时开演,不得迟误;炮声再响,必须演至某段戏的某一情节,最后炮响,剧目的情节要全部演完,不能有一个环节出错。“老鸹叫戏”则规定早晨只要老鸹一叫,不管天明或不明,也不管台下有人看无人看或人多人少,都要开戏。“公展戏” 是指要开锣演戏,三天三夜不能停演。无论放炮戏、老鸹叫戏、公展戏,凡违犯规定者,都要抹扣戏班的戏价。各地点唱大戏均有禁忌,剧团演出不得有违。如忌演同姓人物戏,即剧目中有和本村姓氏相同者,尤其是剧中的反面人物为本村同姓者,不许上演。诸如闫姓村忌演《杀闫婆惜》,秦姓村忌演《风波亭》等。过节逢会要以喜庆剧目上演,对于剧中表演某名人遭难遇害的戏,尤其该人物系本地人或与本地有关者,多也忌之。如汤阴县因为岳飞之原籍,当地乡村数百年来,忌演《风波亭》、《三绞岳飞》等岳飞遇难剧目。还有认为对于所敬神灵有不恭敬的戏也要禁演,敬白音奶奶的白音庙不许演《白蛇传》,敬老君的煤矿不演《闹天宫》。关帝庙酬神唱戏,从不许演《走麦城》。另外,剧中人物或事件与当地人物和事件偶合,虽属附会,此戏目也不能演,如确山县石磙河街崔氏人家戏唱《雷公子投亲》。河上摆渡者忌演《火烧战船》。为保证演戏不犯禁忌,点戏者在戏台左侧悬挂会首旗,右侧挂三角旗。演出中,如遇特殊情况或认为戏班演出违犯禁忌,便将三角旗去掉,戏班见三角旗去掉,便要马上停演。也有燃放三声雷子炮,以令其停演,赔礼道歉,纠正失误,俗称“炮禁戏”。在灵宝一带,有专门的演戏监督人,当地人称其为“戏母子”。演戏时,戏母子若发现戏剧情节的发展、表演技能及台词、唱腔出现失误,便提出批评,或责令停演以至抹扣戏价。点演戏班的戏箱放置要按指定地点,忌占民间宅地,如占用,主人必要求戏班消灾。戏班要燃放鞭炮,并将占地犁一遍,以为主人破凶消灾,称“消灾”。当代已摈弃此愚昧之举,剧团下乡演出,都积极接待安排食宿,已无诸多避讳。点戏演出时,人们上戏场的时间,多依据剧团开演前的三遍锣鼓为准。年青人多在头遍锣鼓便上戏场。老人们习惯在三遍鼓后方去戏场,据说不愿看“踩场戏”(或称“垫戏”)。踩场戏为等候观众或正本戏演员化妆而设。台前看戏,不许趴在台边看。戏演至精彩处,时兴在喝彩的同时,将自己的帽子、手帕等物抛向戏台,俗称“打彩台”。至戏演完时,打彩台的观众再带糖果点心等到后台换取打彩台之物。也有在演出中向演技高超的名角,递送丈余红绸至舞台上,戏班班主立即把所递送的红绸给演员披上,称 “披红”。对演出满意的戏班,村、社、会首也要出面送礼品。所送礼品多在戏演至半腰时以五个托盘相盛,五人双手相托由会首率领,从观众中间走上舞台,在锣鼓乐曲声中,彬彬有礼地交给班主及其演员,俗称“送腰台”。当代多送以锦旗、匾额致意。对于“唱的好”的,正本戏演完后,观众可要求加演。加演不计戏价,俗称“饶一出”。点演大戏时,生子之家常于上午演戏之时,向戏班送喜馍,同时也另备一盘小如棉桃的喜馍在戏台上向观众抛撒,俗称“撒喜馍”。也有小儿之母抱着孩子,在小儿爷爷的带领下,携带油食、烟酒、糖果和礼金(不封),并带红、黄、绿、白、黑五色线,来到后台,请演员(多为丑角或胡子),在小儿脸上画脸谱,一般以画大红脸为好,然后由其爷爷抱着到前台展示,台前观众绝不因为影响演戏而反感,纷纷喝彩祝贺,俗称“刮脸”、“剃脸”或“画脸”。在小儿到前台时,戏班让一演员翻穿皮袄,扮作“老虎”上场,另一着长靠之武生执弓箭于后追赶,并放箭射虎,“虎”应箭倒下,俗也称“射虎”。射虎画脸后,将小儿兜中的五色线扯出,绕台一周,以示小儿长命福贵。射虎画脸后的小儿脸上之画谱,不许擦掉要由其自然脱落,画脸之家要连续三年送礼和五色线给戏班。“射虎画脸”之俗,至今在乡间仍可见到,但迷信之色彩已淡漠,主要为得子而喜庆逗乐。三、戏台搭制

  宋、元以来,河南民间戏剧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在庙会上,因此各地戏台80%以上均依附于各地庙宇,俗称 “庙台”、“戏楼”等。大型庙宇设有“头门戏楼”或“庙前戏楼”。小庙无戏楼的也多设土台(参见前“庙会”节)。此外,在点演大戏时,无戏台的村镇多依所在地形的特点,筑建各种各样的草台、土台、石台、木台。有的地方为了搭拆方便,使用太平车搭台。最富有特色的是豫东平原上的“马脚戏台”。此戏台由6个高约2米,上尖下宽的高脚方凳支撑,俗称“马脚”。马脚之上设有立柱洞眼,将其分别置于所搭木戏台或台棚的前台沿、后台沿和前后台交接处,便可支撑起所搭的木戏台和台棚。马脚戏台是太平车搭台的改进。民间搭台唱戏十分重视台场地的选择。首先讲究地势 “出音”的好坏;其次讲究戏台的台口方向,一般多忌台口朝南。戏台搭好后,要燃放鞭炮以“祛邪”或请剧团唱“破台戏”。戏台两侧的柱子上贴上诸如“乐无论古今存碑于世论民风斯为美,剧岂分新旧能演出人伦天理可以观”等内容的大红对联。戏台前的场地也颇多讲究。戏台前往对面八步、左右宽八步的地方称“八步场”。八步场内不许设坐凳,立而观看。场左为女子看区,场右为男子看区,女子看区称“花场”,男人不准到花场看戏,也不准围着花场看“溜边戏”。戏台前各种商贩必须在八步场外设点。在豫东卖小煎包的为八步场外百货之首,其两侧为卖烧饼的炉子,其它各种商贩则依次而设。卖丸子汤、羊肉汤的要在戏台后两侧设点,卖纸烟、花生的可在场外自由行动。演戏时,舞台前侧还设一台(俗称“观台”),有一爱管闲事、热心服务且颇具威信的人坐于其上,随时协助解决演戏时的问题。当代多已不设观台,大都组织服务人员照料演出事宜。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河南农村结婚的风俗你见过吗?传承百年的习俗不能忘!

下一篇:元宵节北方吃什么?元宵节各地风俗美食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