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鹿邑“老子故里”争议延烧 安徽涡阳相关人士:不该争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有了‘老子故里’收费站,就可以有‘庄子故里’收费站,产生这样的联想不奇怪。但有意思的是,安徽蒙城的网友一本正经给当地县委书记留言,要抢‘庄子故里’站的命名主动权,还能够得到官方的积极回应。这只能说河南鹿邑把收费站更名为‘老子故里’站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日前,《南方日报》刊发的文章点评道。
“老子故里”是怎么和“庄子故里”卷在一起的?这还要从河南鹿邑收费站的更名动作说起。
据澎湃新闻2月15日报道,今年1月,有一名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向安徽蒙城县委书记提议,近日,河南鹿邑把鹿邑收费站更名为“老子故里”站,老子故里是涡阳还是鹿邑一直存在争议,因此,蒙城应该警觉。建议:刚刚开工的亳蒙高速在蒙城城北规划有服务区,此服务区应该命名为庄子故里服务区,以庄子文化为主题建设,甚至把蒙城北高速出口直接命名为庄子故里站(此出口就在庄子祠北侧)。请领导慎重考虑,以免以后被动。
2月15日,蒙城县委办公室就此答复称,亳蒙高速公路已纳入省“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蒙城县境内为亳蒙高速二期项目,目前省交控集团和市交控集团正在推进前期工作,尚未开工。网友建议蒙城北高速出入口命名为“庄子故里”站,县交通运输局、民政局将积极参考网友的建议。
需要指出的是,《史记》为庄子立传只写了233个字,指出了庄子是“蒙人”,却没有说清楚“蒙”的国别,致使后世学者对庄子故里争论不止,莫衷一是。其中,河南“民权县说”、山东“曹县说”、安徽“蒙城说”争执不下。另一边,直线相距不足百公里的河南鹿邑和安徽涡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就老子故里到底在哪里的论战从未停息过。
网友所说的鹿邑收费站更名动作,指的是1月1日盐洛高速老子故里站举行揭牌仪式,原鹿邑收费站正式改名为老子故里站。
当地媒体报道介绍,老子故里站系原盐洛高速鹿邑收费站,距离鹿邑县城7公里,是盐洛高速重要站点之一,与济广高速、泗许高速、商周高速、大广高速、兰南高速纵横交错,地理位置显著。该收费站于2007年12月1日建成通车,共有五个车道。经河南省政府批准自2022年1月1日更名为老子故里站,并对该收费站五车道改建成十车道。届时,将对鹿邑县老子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会对鹿邑县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
《南方日报》上述文章指出,名人故里算是一张文化名片,各地都很看重。但由于历史记载模糊、以讹传讹等原因,名人故里往往难以考证,这就出现了一个名人多个故里的现象,不少地方甚至为此争得不可开交。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追寻名人故里,进行学术探讨很正常,但用名人故里来命名高速收费站,就显得不伦不类,很容易“引战”。在名人故里存在争议的情况下,以官方的名义把收费站改成“某某故里”站并不妥当。
另一方面,高速收费站的命名有其特定规则,一般以其所在城市或乡镇命名。高速收费站的名字即使具有地域色彩,更多的还是方位指向功能。不管是“老子故里”还是“庄子故里”,虽然听起来比较“高大上”,但对于车主而言,这样的命名显然不够简洁明了,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
文章称,名人故里是旅游资源,各地应合理利用,宣传不能不分场合、不分时机。在高速收费站立块牌子,告诉游客此处是“某某故里”、是“某某之乡”,其实已经足够了。
值得一提的是,2月17日,安徽媒体《新安晚报》也报道了鹿邑收费站更名动作在安徽涡阳所产生的影响。文章称,更名消息一出,让相隔不足百公里的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的居民们颇感困惑。
报道中,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主任时明金表示,关于老子故里的地域争议确实也是存在的。就拿此次收费站更名来说,在他看来,河南鹿邑对这块比较重视,在论证的基础上,投入大量资金以文化促旅游,把当地的老子故里景区重新修缮,同时还在央视推出形象片进行了传播,都产生了影响。“在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鹿邑做得不错。但从学术界来说,比较倾向于老子故里在涡阳。”
报道还提到,在涡阳县相关人士看来,老子有一个说法叫“为而不争”,各地不应该去争“老子故里”究竟在哪,而是应该在弘扬传统文化上,作出自己的努力。比如涡阳建立了很多地标性的建筑,成立了老子研究院等,广为流传的《老子的故事》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还从美食、人文、文旅项目上来弘扬传统文化。
对于“老子故里”站更名引发的争议,《新安晚报》援引的业内人士观点是,地方的争议,争的是文化其实更是旅游资源,以此促进当地旅游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历史文化名人进行挖掘开发,提高知名度,发展旅游经济,也是地方党委政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时明金认为,文化从书面上论证传播的范围、产生的影响相对弱一些,如果可以与旅游开发等结合起来,对老百姓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进行改造,赋予文化的内涵,更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播和旅游经济的发展,而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挖掘能为旅游经济服务,地方人文古迹利用,反过来也能促进当地文化挖掘。”
《新安晚报》报道援引的另一种观点则称,不应过度依赖历史名人这一做法。历史文化熠熠生辉,也不该在谁是“正宗”上较劲,携手共同保护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敬畏、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并努力创造新文化,才是应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