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10位抗日英雄:其中一位一战砍杀14鬼子一位带兵毁敌机24架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上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块热土上,群雄逐鹿,战火绵长,多灾多难;当然这里也是英雄辈出,自古至今不乏铁血硬汉、慷慨悲歌之士,比如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中的荆轲和聂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吴广,三国时一流名将典韦和黄忠,隋唐瓦岗寨领袖翟让,宋代的开国之君赵匡胤、梁山好汉林冲和民族英雄岳飞,明代民族英雄史可法等,都曾留下可歌可泣的故事。
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原大地也是备受创伤,也涌现出了不少传奇英雄。在抗日战争中更是如此。河南是抗战中的主战场之一,做为中国人口大省的河南省,当然也是兵源大省。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抗日战争中,河南省总共提供作战兵力达1898356人,仅次于四川的2578810人,在全国排名第二。然而抗战前河南的总人口为3500万,而四川则是5000万,如此算来,河南的当兵人数占全省的5.42%,比四川的5.16%还要高一些。
抗战之前,河南总人口3500万,抗战结束后只剩余3000万,净损失人口500万(其中包括流亡和花园口黄河决堤造成的人口损失),居全国各省之首。因此,在抗日战争这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程中,河南人民是做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的。
在此,笔者首先为那些在抗战中做出贡献的英雄和先烈们致敬!但英雄太多,不可一一列举,本文笔者盘点了河南籍的著名的十大抗日英雄,其中包括上将1位,中将1位,还有一位身高1米93,如果不是过早牺牲,建国后可成元帅至少是大将。按照惯例,咱们倒着叙述。
宋学义大家都很熟悉了,他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于1918年出生在河南焦作、沁阳北孔村。他自幼家贫,父亲曾带领全家逃荒。1939年夏,宋学义在济源王屋山讨饭时加入抗日游击队,编入晋察冀一分区1团7连6班。
1941年秋,日寇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在河北易县的一次战斗中,为确保主力部队和老百姓的安全转移,宋学义所在班奉命牵制敌人。9月25日,宋学义同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以及战友胡福才、胡德林,机智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绝境。他们与敌人激烈战斗,顽强地打退了鬼子的5次进攻。子弹打光后,就用石头当武器,共毙敌50多名。最终面对敌人的逼迫,他们宁死不屈,纵身跳下身后的万丈悬崖。
但宋学义和副班长葛振林幸运地被半山腰上的树枝挂住,二人侥幸保住生命。不过宋学义也造成腰部骨折,难以再上战场。1947年宋学义返回家乡,当了民兵指导员,后又担任过公社和县委委员。1960年代,因历史原因,宋学义受到不公平待遇,后于1971年在郑州悲愤而死,享年53岁。
吉星文,字绍武,1908年生于河南周口扶沟县(他祖籍为陕西韩城),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吉星文被后世记住的是,他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打响了对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
吉星文的成长跟他的族叔,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分不开,他14岁便随吉鸿昌参加了西北军。别看他小小年纪,打起仗来毫不含糊,经常立功,在十八九岁时便小有名气,后在吉鸿昌的支持下到河南灵宝县,在宋哲元(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旅当骑兵,因战功很快被提升为连长。
在抗日战争中,吉星文征战无数,有三次大战让他留名青史。其一是在1933年3月,他以37师219团一名营长的身份参加了著名的长城喜峰口之战。此战,他巧妙带兵袭击日军敌后,获得大胜,因功直接升任219团团长。
1937年,吉星文的219团镇守卢沟桥。7月7日,日军无理取闹,向我219团阵地开炮轰击。吉星文下令守桥部队坚决还击,打响抗日战争(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双方发生激战,日军一度占领桥头堡。吉星文非常痛心,他亲率150名敢死队员,手持大刀与敌人血拼,最终夺回桥头堡。
此举大大振奋了军心。次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在此背景下,蒋介石不得不下定决心,并发表《最后的关头》的演说,宣布全面抗战开始。可以说,吉星文在“七七事变”中对日寇的强硬态度,是点燃八年抗战的导火索。
吉星文在抗战中的第三次优秀表现发生在1938年5月。当时他率部开往安徽宿县,阻击日军强大的第九机械化师团。他亲率一路部队猛攻赵家集,将敌人死死缠住,最终完成任务,保证了徐州战场上数十万中国军队的安全转移。这一点他的功劳类似于狼牙山五壮士,都是起到了牵制敌人的作用。
然而,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吉星文却结局不好。1949年他跟退守台岛。1955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轰金门,时任澎湖防卫副司令的吉星文被解放军炮火击中而阵亡。这一点也跟宋学义有点类似,没有牺牲在抗日战争中也许也是他的遗憾。这也是他的悲剧。
金振中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但他几乎没有一点名气,因为长期以来,他似乎一直被掩盖在吉星文的光环之下。作为吉星文的部下,他的战绩也一直跟吉星文连在一起。然而,将军的功绩再大,没有部下的拼杀是不存在的。
1904年金振中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固始县,他20岁从军于冯玉祥部队。1930年,中原大战后,被编入二十九军37师219团。1933年春,金振中随吉星文部参加长城喜峰口大战。在同日军争夺喜峰口东侧的烟筒山阵地时,他率3营同日寇进行过数十次肉搏战。此战他身先士卒,头部和右臂被敌人流弹击伤。
在卢沟桥事变中,金振中表现得十分神勇。他要求全营士兵饭前、睡觉前都要高呼“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口号,激励战士们为国杀敌。当时他担任219团3营营长,在吉星文的主张下,坚决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
7月11日凌晨2点,金振中亲率大刀队同日军再次展开拼杀,歼敌一个中队,并击毙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但此战金振中也严重受伤,被敌人的手榴弹炸断左腿,头部也被敌人击中,子弹从左耳旁钻进,右耳下穿出……
1938年夏,金振中又参加了保卫汉口的外围战,他当时作为1065团团长,固守大界岭,同日军厮杀了3个多月,被誉“血性团长”。
1943年,金振中因遭亲共疑忌被调为军部上校副员,不被重用。1948年淮海战役开始后,他随59军、77军起义。1949年春,金振中回乡,曾做小摊贩为生。在特殊年代,他受到严重不公平待遇,全家到农村改造,曾到一贫如洗的地步。1980年代,恢复名誉后,金振中到县文化馆工作,后任固始县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委员等。1985年3月1日金振中因病逝世,终年81岁。去世后其骨灰根据遗嘱撒入卢沟桥下的永定河里。
银金花是本文列举的十大抗日英雄中的唯一女性,她堪称是抗日战争中的花木兰。
1912年,银金花出生于河南漯河的一个武术世家。她的祖父本是山东人,后来逃荒来到河南。他自小练就一身武功,到漯河后以开武馆为业发了家。银金花做为一名大家闺秀,却不爱红装爱武装,自小跟着爷爷习武,姿容出众的她身材高大峻拔,武功十分了得。
1938年8月,日军动用9架飞机轰炸漯河,造成一次惨案,银金花全家42口人除她一人幸存外,其余全部惨死。银金花从死人堆里爬出后只身一人出外逃难,她发誓要找日本人报仇雪恨。后来她在湖南参军,走向抗日战场。
银金花的传奇之处在于,她没有在部队上搞后勤或者当医护人员,而是直接掂枪上战场给鬼子干。她参加了两次残酷激烈的长沙会战,其中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发挥极为出彩。
1941年9月28日,银金花所在部队在浏阳河附近的阵地上阻击日军。双方展开激烈的交火,做为战斗班班长的银金花一时杀得性起,自己的子弹打完后,又抓起战友的机枪,朝鬼子猛打。此战她打空了10个弹夹,最终我军子弹耗尽,同敌人展开白刃战。
你很难想象一个女兵是如何同敌人肉搏的。她像当年的花木兰或者穆桂英一样,把一把刀舞成了一片灿银,一人连续砍杀7名鬼子!但她也严重受伤,手臂中刀,鲜血直流,露出白骨。最后她又中炮倒地,右臂和头部重伤,被送回医院,经三天三夜抢救才苏醒过来。
银金花在抗战结束后退役,结婚后到丈夫的故乡湖南宁远县当了农民。如今109岁的银金花老人还健在,幸福地活在宁远县天堂镇。
朱金山是河南周口商水县朱集村人,出生年月不详。他18岁刚结婚不久就被军队抓了壮丁,入伍后分在第91军166师496旅991团2营。
1937年8月,朱金山随军参加过赫赫有名的淞沪会战,因作战勇敢升为中士班长。1938年2月,日军发动豫北战役。当时,日军侵华头子土肥原贤二麾下号称“铁军”的第14师团,攻陷了河南北部的济源县城,他们烧杀抢掠,进行了50天的洗劫,犯下滔天大罪。
4月初,166师郜子举部挥师北渡黄河进入济源,于是济源血战爆发。当时驻扎在济源城的土肥原14师团尽管只有3000多人,但武器装备极其精良,有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我军也是3000人,但装备很差,可以说是敌强我弱。
4月10日凌晨2时,我先头部队派敢死队开始攻城。朱金山在攻城战中表现神勇,率先攻上城头,同日军展开肉搏。开始我军攻城顺利,但攻入城中5个连的兵力(约600人)后,敌人用强烈的炮火阻断了我后援部队。如此,600人成了孤军,同城内数千日军展开了血战。
营长邹福隆在突围中牺牲,最后战士们撤到城内的一个寺庙(鸿福寺)里继续战斗。日军久攻不下,于4月14日用大炮轰塌了寺院围墙,双方展开终极对决。991团8连7班班长朱金山带领大家奋勇杀敌,打完最后一粒子弹后,同敌人展开肉搏。此战,他和战士张鸿岐联手拼杀,张鸿岐杀死7名日寇,朱金山则连续砍杀14名鬼子。最后因寡不敌众,撤到鸿福寺里的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战后,日军感慨朱金山的壮烈,把他的遗体就地淹埋,并举行“慰灵祭”,栽木桩以纪念,称其为“战神”!
赵崇德于1914年出生于河南信阳商城县的一户普通的农家,他自幼就非常聪明,8岁时曾入学读书,课余还喜欢习武。后来因父母相继去世,他辍学回家,同兄妹相依为命,给地主放牛为生。
商城县也是革命老区,1929年爆发了著名的商南起义(大别山地区继黄麻起义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革命武装起义),15岁的赵崇德便以少先队的身份参加,当然那时他还是个小孩,顶多参与后勤,不可能有什么做为,但小小年纪的他已经历了战火的熏陶。
1930年秋,16岁的赵崇德正式参加红军,被编入红四军10师28团,随军转战大别山数十个县,参加过黄安战役等。他虽年龄小,但在战场上也十分勇敢。第二年,他在花山寨阻击战中立下战功,被调入12师特务队任班长。
1934年,赵崇德随军参加长征。在长征途中,他又多次立功。抗战全面爆发后,赵崇德任八路军第129师769团3营营长。此时,属于他的辉煌来了。
1937年10月,129师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当时八路军同中央军以及阎锡山的晋绥军合作,同日军进行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太原会战。在其中的忻口战役中,日军飞机非常猖狂,对我军狂轰滥炸。我军遂决定采取行动。当时赵崇德曾跟随团长陈锡联侦查敌情,发现了日军飞机场所在地。于是129师部便命令769团袭击日军的阳明堡机场。
而具体执行这次任务的就是赵崇德的3营。当时善于野战和近距离战斗的3营素有“以一胜百”之称。10月19日夜里,在1营和2营的掩护下,赵崇德率3营渡过滹(hu)沱河,直奔阳明堡机场。此次战斗任务艰巨,出发前,赵崇德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就没打算活着回来。他把身上仅有的3元法币交给党组织,说:“我不想让敌人得了!”他意思是,我如果不能活着回来,就提前交党费了。
此次战斗因我军进行了夜袭,比较顺利地到了机场。然毕竟是机场,日军防备甚严,双方展开了激战。不愧是善于夜战的3营,战士们在赵崇德的指挥下作战十分勇猛,通过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歼敌100余人,并炸毁敌机24架,取得了辉煌战果。但毕竟是执行任务的,不可恋战,炸完飞机后,要赶在敌人大部队到来之前撤军。然在撤退之时,赵崇德因掩护战友而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3岁。
赵崇德是一位真正的将才,他牺牲得真是太可惜了。不过这次战斗,他确实立下了大功,24架飞机,对于敌人来说也是损失巨大。后来彭德怀元帅回忆起这次战斗,还称赞赵崇德“忠肝赤胆,与日月争光”!
吉鸿昌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他是上面介绍的吉星文的族叔,也是其革命的领路人。曾有一部电影《吉鸿昌》很详细地描述了这位英雄的一生。1895年10月18日,吉鸿昌出生于河南省周口扶沟县吕潭镇,其父吉茂松曾以开小茶馆为业。
吉鸿昌这人极富传奇色彩,是位活脱脱的硬汉。他自小就是个硬骨头,那时的农村,地主恶霸经常欺负穷人,可吉鸿昌从来不甘受人欺负,也就不曾吃过亏。他小时候就爱和别人打架,揍过地主家的少爷。为此他也没少挨打。那时,他一惹事回家,老爹就拿着扁担在他屁股后面追着打。所以他就有个外号叫“扁担楞”。
1913年,冯玉祥到河南招兵,18岁的愣头青吉鸿昌便当了兵。他在战场上跟个拼命三郎一样,很快被冯玉祥看中,于是从一普通士兵嗖嗖嗖很快提升到营长。吉鸿昌在其短暂一生中打过许多硬仗,他率领的军队也被称为“铁军”,曾多次协助冯玉祥作战,堪称其左膀右臂,此不多讲。
1933年5月26日,吉鸿昌同冯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将领,在张家口宣布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总司令,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兼第2军军长。吉鸿昌在抗日战争前期,曾立下过许多战功。可惜的是,全面抗战还没有到来,他便壮烈牺牲了。
而更加遗憾的是,吉鸿昌不是死在日寇手里,而是死在中国人手里。吉鸿昌于1932年加入中国,从而得罪蒋介石。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时受伤,遂被捕。11月24日,在老蒋的命令下,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年仅39岁。他临刑前留下死也不倒下的传奇,并留下一首彪炳千古的诗作:
类似于彭德怀性格的吉鸿昌也给后人产生许多遐想,如果不早牺牲,此后很可能大有作为,开国授衔中必有斩获。
彭雪枫在中国革命史上无疑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于1907年9月9日出生在河南省南阳镇平县七里庄。他家境虽贫,但颇有家学渊源。祖父做过私塾先生,因此彭雪枫5岁时就曾跟祖父读书。他还曾在伯父的私塾里为富家子弟作过伴读,后来还在伯父的支持下,考入南开中学。早期的读书生涯为他后来成为一名儒将打下了基础。
彭雪枫参加革命也很早,因英勇善战,足智多谋,26岁便出任红三军团4师政委,率军打过许多漂亮仗。他参加过第三、四、五次红军反围剿战斗,又在25000里长征中,亲自组织过土成岭战役,曾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在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进军天全城等著名战斗中,都曾留下彭雪枫的身影。
在抗日战争中,彭雪枫曾任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1938年,他同活动于河南睢县、杞县、太康一带的张震、萧望东等部配合,多次打退日军的“围剿”。
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他曾率军同汤恩伯的10万顽军进行三个月的战斗。此后,他主要是率军同顽军进行战斗,并取得巨大胜利。
1938年至1944年,彭雪枫率领新四军第6支队进行了大小战斗共3760次,累计歼敌48000余人;还在豫皖东北地区,组建了骑兵团,并在洪泽湖地区进行著名的淮北反“扫荡”战斗,曾获得敌我伤亡比例5:1的辉煌胜利。
1944年9月,彭雪枫率部收复了河南、江苏两省八个县的广大地区;10月围歼夏邑县八里庄顽军李光明支队,俘获了李光明,取得大胜。此战彭雪枫亲临战场指挥,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7岁。
类似于陈毅元帅风度的彭雪枫也给人许多遐想,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在后来的开国授衔中也必有斩获。
“”这个名字早已成了传奇。于1906年2月出生在河南信阳新县许洼村(此地历史上曾属湖北黄麻),他家是地地道道的一贫如洗的农民,他6岁丧父,8岁到少林寺。他之所以去少林寺,类似于历史上的朱元璋,有很大原因在于家贫,有到寺里“混饭吃”的意思。但他并没有出家当和尚,而是在少林寺打杂,并学了一身功夫,当然也学会了喝酒,的酒量和功夫一样名满天下。
因了武功和酒的因素,加上性格豪迈,爱抱打不平,使具有了一种江湖好汉的色彩。他打仗十分拼命,经常身先士卒,直接掂刀跟敌人干。20岁参加革命,因英勇善战,晋升很快,28岁便是红九军的副军长了。1933年,在反击敌人对红军六路围攻的战斗中,身为副军长的他经常带领战士们同敌人进行白刃战。在突破嘉陵江一战,他杀得性起,一人斩杀敌人36名,把刀刃都杀卷了。
抗日战争中,也毫不含糊,他在1938年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副旅长。1939年2月,他和旅长陈赓在河北威县,指挥了著名的香城固战斗。
1940年后,他主要在山东战场,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员,指挥军队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率部在渤海之滨和清河两岸,同日、伪、顽军展开了激烈斗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受到同志的极大称赞:“好个,打开胶东一片火红天地,了不起啊!”
在其戎马生涯各个阶段都有神勇发挥,1955年被授上将军衔。于1985年10月在南京病逝,享年80岁。
杨靖宇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英雄了。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杨靖宇是化名),1905年2月出生于河南驻马店确山县李湾村。他跟一样,家境极贫,且自幼丧父。他也跟或者吉鸿昌一样,自幼喜欢抱打不平,是个义气为重的好汉,曾教训过地主家的小子。
1931年之前,杨靖宇大都在确山县进行革命,是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他亲自创建了河南第一支革命武装。“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他被组织派往东北,又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在东北,他和赵尚志两人各自率军对日寇进行了顽强的抗击,成为白山黑水之间永恒的传奇。
杨靖宇带领东北抗日联军,从1932年开始,一直到1940年他牺牲为止,在冰天雪地里坚持了8年游击战争。可以说,他实现了属于他自己的辉煌的八年抗战!杨靖宇是位顶天立地的汉子,他以其罕见的1米93的绝对海拔(在有名的抗日英雄中大概没有比他个头再高的了),让矮小的小日本闻风丧胆。他不仅具有优秀的指挥能力,其单兵作战能力也极其出众,若不是叛徒出卖,小鬼子根本拿他没有办法。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仍战斗了几个昼夜,最终在吉林濛江县(今靖宇县)倒在叛徒的抢下,年仅35岁。
杨靖宇有彭德怀元帅的铁血风范,又有元帅的军事才华,因此对于他,后人有更多的猜想,若不是英年早逝,建国后有可能被授元帅军衔,至少是大将!
这是有理论根据的。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我军曾被分为三大块,分别在华北、江南和东北进行抗日。第一大块是八路军,即经过长征的红军改编过来的,他们当然是主力,后来的十大元帅中的九位都出自这一块;第二块是新四军,后来出了一位元帅陈毅;第三块即杨靖宇和赵尚志领导的东北抗联。在抗战中,这三大主力可以说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杨靖宇和黄埔出身的赵尚志都是英年早逝,如果不牺牲,他们两人都有可能成为大将甚至是元帅。
以上十大河南籍抗日英雄中,尽管只有吉星文一位被授中将(是授予的),也只有一人被授上将,但不管是普通战士宋学义,还是上将,或者是三军司令杨靖宇,都将同样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