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贫农去世遗物中发现开国上将颁发的证书才知他是特等功臣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中国近代抗战史大气磅礴,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中国之存亡,为了人民谋幸福,上下求索、浴血奋战,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更感人的故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除了授衔封职、死后出名的英雄外,很多英雄却默默无闻,根本就不为人所知。
答案是否定的,那些八九十岁的老兵,他们只和家人说过自己上过战场,却从来没有提到过自己的功绩。这是时代的特征,更是英雄的气节!
按照他们的说法,就是和死去的战友相比,自己的贡献不值一提。如果再吹嘘自己的功绩,那么百年之后,如何敢去和自己的战友团聚?
近些年,我们一直在提倡爱国教育,然而在和平年代,这些老英雄却被世人所遗忘,被历史的尘埃覆盖。
说到底,这些活着的老英雄,才是爱国教育中最好的榜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之一。
当年峥嵘岁月的历史,如同一艘血染的战车,它应该继续游弋前行,而非让其泯灭在历史的洪流中!
让我们往回追溯,时间来到2011年3月24日,在河南灵宝的一家医院里面,一位九旬老人逝世了。
老人生前有一个遗愿,就是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安葬。所以在老人去世后,儿女们将他的遗体运回了他的家乡: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九营村。
女儿在给老人收拾遗物的时候,屋外的竹竿上,搭满了破床单、破被褥和打满补丁衣物,满满当当地占了半个院子。
门口摆着一个开门就吱呀响的小柜子,这是老人生前最珍贵的东西,他从来都不让孩子们碰。
如今,老人不在了,家人们就打开了柜子,只见柜子里还有个盒子,盒子里面放着两枚毛主席徽章、几颗退了火药的子弹,还有一本已经发黄的大字典,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12岁的小孙子十分顽皮,他打开了发黄的字典,发现里面夹着一张褪色的破纸,上面渗染了岁月的痕迹,仿佛一阵风吹过就会破碎。
老人的女儿听到后,赶紧走过来察看,结果发现这张破纸,竟然是一张“特等功臣荣誉证书”。下面的签名是开国上将陈再道,时间定格在六十多年以前。
随着荣誉证书的公开,灵宝市政府知悉后,调阅了市事务部的档案资料,揭开了一个尘封60多年的秘密。
老人的子女们,此时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特等功臣,他们以前只知道父亲参加过剿匪,从来没有听他讲过自己的功绩。
“老人离开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钱财的遗物,但是这张荣誉证书,我们会把它当成传家宝,要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老人的子女说道。
时间追溯到1907年,也就是清朝末年,在河南灵宝有一户马姓人家,生了一个孩子,过继给了隔壁的李姓人家。李家给孩子取名叫李贤娃,这孩子长大以后,嫌弃名字难听,改名李占彪、后又改名叫李子奎。
世人皆知,自古以来河南民风尚武。那么到底尚武到什么程度?当时,一个村庄就有两个或以上的流派,南有长拳派、北有摔跤派,东边镇上的撂石锁,西边街上的大武家,掌法、腿法倒是没有。
笔者分析,这可能就是社会人常说的“谁拳头大,谁就是老大!”多么朴实深刻的道理啊!
村里的年轻小伙子,仿佛有着发泄不完的精力。特别是农闲季节,好勇斗狠的,不是摔跤就是打架,性格内向的,对着晒场的石碾子,默默地发力练功。
纵观,河南几千年的历史,大多数人年轻时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觉得习武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有望一举成名,卖身皇庭,博取功名。
再不济,可以参军入伍,随军出征塞外,依靠军队的奖惩制度,利用敌人的首级换取军饷,过上衣食无忧的好生活。
李子奎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从小就崇尚武术,拜了五六位师父,上午帮师父免费干活,下午和师父练功习武,学的是像模像样,虽然这几位师父,流派各异,李子奎也算有本事,硬是集各家之长,练成了自创的一套拳法。
学武有成,就要考取功名了。但是他生不逢时,清朝灭亡以后,卖身皇家的买卖算是泡汤了,而此时,军校在全国各地诞生。
李子奎也想过进军校,但是在考察到军校的管理后,他忍受不了军校的条条框框,最终在15岁这年,拉着几个童年的伙伴,占了个山头,也就是落草为寇!
他带着几个人,拎着柴刀,干起了烧杀抢掠、打家劫舍的活儿,不久之后,在当地土匪圈里就名声大震。
李子奎有着一身的武艺,很快就被大山寨的土匪看上。这样的人不能硬干,招安为上,入了山寨,李子奎拜了大哥屈三省,成了山寨的二当家。
不久之后,李子奎自立门户,但是遭到了其他土匪团伙的打击。无奈之下,李子奎又投奔了一个土匪山寨,拜了第二位大哥张光存。
河南匪患有多严重?可以这样说吧,当时的河南,村村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挖一条“护村沟”,也不深,一米左右,这沟拦不住人,但是拦得住马,可以阻止马匹运走大量的粮食。
护村沟的村口都有一个大木板,搭在沟上以供通行,半米来宽,晚上就给吊起来,防止土匪夜闯村庄。
河南土匪还有一门好,他们不轻易杀害老百姓,这是为啥呢?因为多杀一个人,种植粮食的,可就少了一个人,谁来养活他们这帮匪人呢?
总之建国前,河南匪患太严重,统计过的,大概有四十万左右的土匪武装,未统计的也有二三十万左右。如此严峻的匪患,逼得村村要挖沟!
李子奎当了土匪之后,感觉抢劫地主,已经不够过瘾,也满足不了自己纸醉金迷的生活,很快,他就萌生了挣快钱的想法。
不得不说,这个人还是有些商业头脑的,他在四处售卖大烟,赌场收放高利贷,不久之后,就从土匪摇身一变,成了大恶霸!
1930年,随着之前的大革命失败,国共两党也产生了分裂,以蒋介石为首的统治集团,开始大肆屠杀人。
这个时候的李子奎,早已是当地人尽皆知的大土匪,通过招安手段,任命李子奎为保安团的少校营长,收到任命再加许以重利,李子奎开始参加剿灭“”。
当年打家劫舍的土匪,摇身一变,成了合法保安团的头头。当地老百姓再也没有好日子过了,这些人是看到金银财宝就抢,不给的立刻就抓!
时间追溯到1947年,统治集团多次吃了败战,已经摇摇欲坠,李子奎团伙成为了有几百人规模的武装悍匪。
李子奎开始害怕被清算,怕、怕老百姓,他开始大肆屠杀灵宝解放区的农民干部,残忍杀害了六百余人,灵宝县城的土改队几乎被屠杀殆尽,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灵宝惨案。
当时的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部,陷入了和我军的苦战,胡宗南得知了李子奎的做法,十分高兴,竟然在报纸上宣扬“后方失火”,李子奎“剿匪有功”,要知道,他们才是真正的土匪。
胡宗南命令各地残部靠近灵宝,任命李子奎为灵宝保安团总指挥,土匪队伍从数百人,一下子发展到了几千人,李子奎又成了一个大军阀。
1949年,是决定新中国命运的一年,统治了中国整整二十二年之久的,以蒋介石为首的蒋家王朝彻底四分五裂。
解放军收复了大量被攻占的土地,但是一些残余顽固分子,和当地的土匪勾结,依然在祸害百姓,负隅顽抗。
当时,李子奎被任命为“暂编第三纵队司令员”,然而,李子奎率部在和解放军的多次战斗中,节节败退,最后逃到了朱阳山,又做起了打家劫舍的老本行。
朱阳山的老百姓深受其害,家里有女孩子的人家更是被其荼毒,于是乎,老百姓开始逃离,三万难民离开了家乡。
沿途,老百姓们纷纷希望解放军能出兵剿匪,解决李子奎这个大匪王,让大家早日回家!
此前已经下发了剿匪命令,大部队也在开拨的路上。但是看到这么多的难民,解放军战士们都感到十分愤慨,因为这些人里面就有他们的亲人,土匪占领的是他们的家乡。
同年7月初,党中央、下达了指示:务必要在半年之内,肃清河南匪患!
解放军进入河南地区后,迅速成立了陕洛剿匪指挥部,围绕着“洛阳”和“陕州”这两个匪患最严重的地方,一系列的剿匪作战计划开始部署。
匪患不除,百姓不安,谈建设、谈幸福就是一纸空谈。所以当时,解放军全国剿匪部队有百万之众,兵发全国,誓要彻底消灭匪患。
负责河南剿匪的是解放军的两个团,联合当地的民兵队伍,一共有5000余人。负责围剿李子奎率领的残部7000余人。
就在凌晨十分,战斗突然打响,李子奎率众匪打算突袭,打解放军部队一个措手不及。
“蹚将,这个仗咱们怎么打?要不跑吧,换个地方也好!”有人小声对李子奎说。
李子奎大怒道:“你要是再敢说跑,信不信我毙了你!按照之前说的,见到人就往死里打,咱们人多,怕个球!”
蹚将是以前河南土匪的叫法,俗话不是说“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嘛,“蹚将、响马”都是各地土匪的不同叫法。
解放军部队连发三颗照明灯,埋伏在四面八方的战士们迅速开火,机枪不停地扫射,迫击炮炸的土匪们,四处仓惶逃窜。
此战,解放军战士和李子奎土匪部队,整整鏖战一昼夜,歼灭土匪五百余人,俘虏四五千人。
李子奎的武装力量,几乎全是国军的残兵败将。一支乌合之众,仗着人多,想打赢正规军,也不知道李子奎这个匪首,他是怎么想的?
解放军一路追击,再次歼灭1700余名负隅顽抗的悍匪,彻底打残了当地的土匪武装。
然而,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在最后收拾战场、清点俘虏的时候,有土匪提供情报,李子奎趁着夜色,骑马逃走了。
此等巨匪,如果不能抓住?那么很可能会贼心不死,未来依然会卷土重来,为害一方!
李子奎很狡猾,大部队连续两次围剿,最后都被他逃脱了。剿匪指挥部领导意识到情况的严峻,考虑到大部队出兵容易打草惊蛇,所以经过商议,决定派出尖刀班,轻装追击,一定要捉住或击毙李子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解放军尖刀班被派出去以后,连续追击李子奎两个多月,在1949年12月初,获得群众提供的重要线索,得知李子奎躲在“函谷关马家寨”一个叫建治安的地主家。
指挥部意识到战机稍纵即逝,立即下达指示,要求尖刀班的12名战士立即出击,赶往建治安家中,捉拿李子奎。12名战士中,就有卢文焕在内。
之前曾经说过,李子奎年幼时候,曾经学到了一身的武艺。但是尖刀班的战士们也不是吃素的,其中有9人就是河南本地人,从小也是从村南村北打出来的。
经过了一整夜的急行军,尖刀班抄近路、走险路,终于在黎明时分赶到马家寨。天蒙蒙亮,战士们包围了地主建治安的屋子,然后一起行动,从院落、窗户冲进屋内。
四十多岁的地主建治安,从床上一骨碌地爬了起来,吓得连连语无伦次:“你们找错人了,我不是响马,我没有杀人……”
建治安自知说漏了嘴,打算转移话题:“我不知道你们说的是谁,我什么都不知道!”
尖刀班一个战士指了指床上的女子:“你老婆姓李,是李子奎的妹妹,你是他的妹夫,你敢说你不知道李子奎?”
“我……我全交代,你们别杀我……”意识到不能蒙混过关,今晚上如果不交代清楚,自己小命也将难保,建治安只好带着尖刀班战士,一起去找土匪李子奎。
建治安将战士们带到了一处窑场附近,他介绍道:“这个窑场有百年历史了,里面有两个通道,一处通往马家寨、一处通往野外,里面还有很多暗洞,四通八达。”
班长派遣了6个人,每三人一组,负责守住窑场的两个出口。那么到底应该由谁和他一起进入窑洞,将李子奎给赶出来?
剩下来的5名战士都表示自己愿意前去,但是窑场里面环境复杂,去多了人怕打草惊蛇,去少了又怕身单力薄!
“文焕,咱俩进去怎么样?你那一手飞檐走壁的功夫,能派上用场……但是记住,尽量抓活的,不到必要时刻,不准开枪……”班长说道。
卢文焕服从命令,但是其他四名战士脸色就不好看了,都知道大家都是年轻人,心里谁也不服谁。
奈何卢文焕的功夫确实高强,再加上班长的命令,最后四名战士,也只能留在洞外接应,看着二人进了窑洞。
按照商量好的计划,建治安提着灯,拿着饭篓,假装给李子奎送饭,卢文焕紧紧地跟在后面,手里攥着手枪。
就在快到地方的时候,哪知道建治安这个不争气的地主,竟然怕得要死,颤抖着说道:“子奎,你可千万别开枪啊!你要是开枪了,我一家老小的命可就没有了……”
跟在后面的卢文焕心呼不好,建治安这一出声,本来敌明我暗,结果现在反过来了。
班长拉了一下卢文焕,示意他停下脚步,躲在窑洞的拐角处,让建治安先行。因为身份已经暴露,任务的危险系数直线升高,只能再想办法智取,不可硬拼!
卢文焕十分警惕,借着建治安手提煤油灯的微光,他突然发现一个黑影一闪而过,虽然光线模糊,但是卢文焕肯定那是一个人。
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臭名昭著、双手沾满鲜血的土匪李子奎。来不及思索,卢文焕对班长说:“我好像看到一个人,我去那里看看。”
“不许动”,卢文焕往前一扑,手枪顶在了李子奎的肚子上,只需要轻轻一按,李子奎就会毙命。
可是李子奎的手枪也顶在了卢文焕的额头上,他狰狞地叫嚣道:“你有种就开枪,我杀的人多的去了,杀你一个也不多,死前有个垫背的,哈哈哈哈……”
这时候卢文焕想到了班长的嘱咐,尽量抓活的,他义正言辞地说道:“你不怕死,你就先开枪,我也开枪,我革命到头了,你也得完蛋,咱俩一起死,谁怕谁!”
俗话说“天欲让其亡,必先让其狂。”此时的李子奎已经癫狂,他骂道:“小崽子,我出来混的时候,你还没出生呢,吓唬我?来来来,你倒是开枪啊……”
卢文焕再次说道:“李子奎,放下武器,我们解放军的队伍优待俘虏,只要你配合调查,将对你宽大处理!”
旁边的建治安也在哭哭啼啼地说道:“子奎,你还是投降吧,解放军说的话是真的,和不一样,他们真的不会杀你!”
此时李子奎突然心生一计,他把手枪丢在了地上,打算转移卢文焕的注意力,企图突然袭击搏杀卢文焕,借机逃窜。
卢文焕以前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员,心思十分敏捷。他没有理会李子奎丢枪行为,而是欺身而上,一把抓住李子奎的衣领。
两人扭打在了一起,李子奎专门袭击卢文焕的裆部、肚子、眼睛和咽喉。手段阴险狡诈,无所不用其极。两个河南老乡,都是打架的好手,就看谁能打得过谁了?
也许是卢文焕年轻一些,也有可能是技高一筹,总之最后,卢文焕扭住了李子奎两条胳膊,控制住了他。
卢文焕开始推着他往外走,一边走,他还忍不住地说道:“李子奎,外面都说你多厉害,我看也不过如此,你小时候,谁教你的这些五把抄?”
其他的战士在窑洞出口严阵以待,他们没有等到李子奎逃出来,而是等到了卢文焕押解着他走出。
至此,河南一代匪王终于落网,由于他罪恶滔天,而且在窑洞里面负隅顽抗,不属于能宽大处理的对象,最终灵宝政府对其执行了枪决。
在李子奎落网的第二天,河南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李子奎落网,捷报传出,全区欢腾》,详细讲述了李子奎落网的经过。
消息一经传出,老百姓敲锣打鼓,家家户户燃放烟花爆竹,比过年还显得喜庆!卢文焕,被所有人争相称颂,大家都把他当成人民的大英雄。
1950年,开国上将陈再道将军前往河南军区,在他的主持下,3月3日举行了“第一届功模大会”,他亲自签署了一份特等功臣的荣誉证书,颁发给了卢文焕战士。
1951年,卢文焕复员回乡,做起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和乡亲们一起锄地、耕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人再记得他这个剿匪英雄。
岁月流逝,卢文焕和他的功劳,逐渐泯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一位村民说:“我小时候听说过他的故事,曾经打听过他,但是老人不愿意多讲。”
卢文焕的子女们说:“小时候,父亲常常给我们讲打土匪的事情,但是从来没有提到过自己的功劳,我们哪里知道那个主角竟然就是他自己?”
即使是在动乱时期,老英雄都没有向政府申请过一次救济。村支书说:“老英雄是个硬骨头,一辈子没有向任何人伸过手……凡事从来都不求人,没给国家增添一丝一毫的负担。”
1984年,国家对符合条件的复员进行定期补助,老英雄每个月领到了9块钱的补助。后来政策调整,每月的补助最高涨到了385元。
镇政府、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说:“除了应得的补助,老人从未提出过任何要求!”
在老人去世之后,子女表示:“父亲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只有这一张荣誉证书。”
笔者认为,老英雄已经给你们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他那一身铮铮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