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禀赋 发展红色旅游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2021年2月20日,习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人精神血脉。要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红色旅游,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是重要的抓手。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2020年12月17日,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的消息,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在全国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在11%以上的市场份额。
习总书记曾多次到红色革命纪念馆参观考察,强调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革命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如郑州二七纪念塔和纪念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永城淮海战役陈官庄烈士陵园、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地、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彭雪枫将军纪念馆、吉鸿昌将军纪念馆、红旗渠、焦裕禄纪念馆等。其中,确山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罗山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洛阳八路军洛阳办事处旧址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有100多处省级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开封、南阳、信阳和驻马店等。充分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深入挖掘红色精神财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红色革命历史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增添了重要的一笔。应思考如何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在旅游中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从而更好地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红色旅游,要注重讲好红色故事,在细微之处引起情感共鸣,才能在游客内心留下深刻烙印。
紧紧围绕红色主题。作为一种以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为宗旨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要营造氛围、深化体验、寓教于游,切不可随意让“产业化”“市场化”削弱了文化主题和公益性质,使其背离了开展红色旅游的“初心”。要准确解读红色文化,尊重历史事实,透彻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重视红色旅游的内容生产环节,加大红色旅游文化精品的开发力度,让红色旅游真正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工程。
要依托资源禀赋。以传承红色基因为重点,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为主线,实施“红色文化+”战略,通过文旅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工程、手机红色旅游景点APP、精彩短视频,推动红色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构筑中原红色文旅的新高地,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如依托大别山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做强红色研学、茶食品鉴等产品,建设全国知名的红色生态旅游目的地。
要树立全域发展观。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行业属性上看,红色旅游与自然景观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等旅游形式并列,必须遵循旅游业发展一般规律。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吸纳资本、项目建设、宣传推介、旅游安全等工作,特别是在全域旅游的范围下牵扯的面更广。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学习借鉴其他形式旅游业发展的成功案例,综合评价开发各方面资源要素,以市场化手段将红色资源开发好宣传好利用好,推动红色资源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要针对原来“景点旅游”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和相对薄弱环节,以全域旅游“育公共服务”,从过去粗放型发展模式向标准化、规范化提升,增加综合效益。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中,通过打造“红色记忆”景观带,实现景区景点内外一体化,使游客进入旅游区域即可感受红色旅游文化氛围,从而提升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