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廷宝不止是纪念……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时间的脚步是永不停歇的,但总有些东西可以与时间对抗,比如怀念和记忆。10月2日,是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杨廷宝诞辰120周年——120年,两个甲子轮回,有多少人与事被遗忘在时间的长河里,又有多少人与事,终归是时间无法淹没的。于是,杨廷宝诞辰120周年之际,一场纪念活动在他的故乡南阳举行。
这不是今年的第一场纪念活动,早在今年夏天,为传承和光扬杨廷宝学术精神,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中国建筑学会党委、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等便组织了一系列学术和纪念活动。但在10月2日,这场由南阳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南阳市民协文保专业委员会、南阳理工学院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访古寻踪·南阳文保公益团队联合举办的纪念活动,显然在民间掀起了一番热浪,参与者、热议者、转发活动消息者比比皆是。毕竟,这是来自一代宗师家乡的纪念,而且,这种纪念真的是久违了。
杨廷宝是谁?这个看似毫无提问必要的问题,事实上依然会带来令人失望的答案,“他是干什么的?是南阳人吗?”在活动现场,附近有人好奇何以举行这样的纪念活动。类似的反问也许不多,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关于杨廷宝,关于城市名人文化,我们做得还不够。
杨廷宝的名字,是与一个个大手笔联系在一起的:主持天坛祈年殿、北京紫光阁、西直门城楼等古建修复,清华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工程,他参与方案和建议;他在南京的“手笔”更是到处都是,中山陵音乐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国际联欢社、大华大戏院、宋子文公馆、孙科公馆等,可以说民国时期他设计了半个南京城。杨廷宝先后任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等职。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事业开创的先驱者之一,他以卓越的专业才能和职业品格,在20世纪中国的建筑实践、建筑教育、行业管理、国际交流和社会公共事务等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
杨廷宝1901年出生于南阳,父亲是南阳辛亥革命元勋、出任过民国首任南阳知府的杨鹤汀,弟弟杨廷宾是著名版画家,儿子杨士莪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家族还出现了其他许多从事科技教育的优秀人才,人称“一门双院士,满门科教才”。对南阳,杨廷宝及后人有着深厚的感情,1982年春,81岁的杨廷宝回到家乡,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应邀作报告、参加研讨扩建医圣祠工程的方案,亲临工地勘察、动手修改设计方案,决定祠前建筑物用汉阙、朱雀装饰,以展示汉代古都风格,并对碑亭、大门、围墙等建筑物的细部装饰、色彩、用料等都一一陈述了意见。在家乡11天,他工作了10天半。尽管逝后安葬于南京,但墓碑上依照他的意思镌着“南阳杨廷宝之墓”。
纪念活动当日,南阳理工学院建筑学院特意制作了一幅幅介绍杨廷宝及其作品的展板,从医圣祠的巍峨汉阙到杨家大院,再到梅城公园内的杨廷宝雕像,大家一路行走一路宣传,一路探讨一路怀念。90岁的杨士莪那天虽急着去上课,但身在哈尔滨的他仍通过视频看到了家乡人怀念父亲的片段。
杨廷宝的本家侄女杨士俊参加了纪念活动,她讲起2002年在南京见到杨廷宝夫人陈法青时的一幕,陈法青那时有意将杨廷宝部分画作手稿及一些物品送回南阳老家建纪念馆用,杨士俊回南阳后也曾为此奔走,但后来不了了之。2012年,位于南京成贤街的杨廷宝故居纪念馆开馆,故乡南阳的纪念馆却依然只是一个设想。
作为活动举办方之一,南阳理工学院建筑学院院长谭征说,让学生们走出校门,实地感受一代建筑大师走过的足迹,有助于弘扬学术、激励后学,“站在汉阙下,我们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杨先生设计汉阙时对家乡的深情、对建筑的热爱。我们会担负起育人责任,把一代大师典范传承发扬下去,努力为南阳乃至全国培养城乡建设人才方阵。”专程从上海赶回南阳参加活动的宗晔是杨廷宝的“粉丝”,多年来他带着妻儿踏访了许多杨廷宝在国内外的建筑作品,“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能让更多市民和孩子了解本土历史和名人。南阳有这么好的名人资源,一定要保护并充分运用好,不能‘墙内开花墙外香’。”
“纪念杨廷宝,南阳没有缺席!”在访古寻踪·南阳文保公益团队领队、本次活动的发起者乔治邦看来,这次活动开启了一扇门,让大家对未来有了更多美好的期许,“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参与、宣传我们自己的人文历史、文化遗产,共同讲好南阳故事。”
名人是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城市的文化声望,也总是跟这座城市里彰显着文化的名字紧密相连,美国建筑师沙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一代代名人来过又离去,但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脚步,他们的身上有着故乡深深的烙印。也正是城市历史名人资源和其他文化积淀,构成了城市的气质和灵魂,形成了城市气象万千的文化底蕴,城市成就了他们,他们反哺着城市,因一人而名一城的何尝是少数?如孔子之于曲阜,鲁迅之于绍兴,杜甫草堂之于成都……
古人有为名人树碑建祠的传统,通过立传纪念等宣扬名人或光芒四射或可圈可点的人生,感恩他们的贡献,激励后人励志笃行奋发有为。名人以其身上的“星光”,引领许多人获得思想的启迪、精神的砥砺,甚至因此走向理想的彼岸;名人也以其身上的“星光”,璀璨着城市历史的天空、影响着城市精神品格的形成。弘扬名人文化,不仅在于经济效益的产生,更在于其带来的社会效益,让充满正能量的传统价值观得以传承和发扬。
南阳名人资源丰厚,正在建设中的卧龙岗文化园和医圣祠文化园,计划建设的张衡科技文化园和商圣文化园,无不是对名人文化的弘扬、名人资源的有效利用。但丰厚的名人资源需要进一步的充分利用,现存的名人故居也需要进一步的展示和打造。比如杨廷宝,南京有纪念馆,东南大学有杨廷宝班,现在还有诸多院士在“仁辉讲堂”(杨廷宝,字仁辉)开讲;在南阳,解放南路的杨廷宝故居,如何让其真正具有“文化”的意义,以“文化”的方式而非仅以“文物”的方式更好地留存,需要我们深思和行动。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