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名人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张本平,1954年1月生,郑州市人,原籍周口郸城,现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创作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郑州市中原书画院院长、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工程学院客座教授、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建桥大学客座教授。学术论著有《解读当代书画名家·张本平书画评论集》《当代书画名家精髓探究·张本平艺文集》《艺海放歌·张本平文集》等,累计300多万字,分别获得国家及省市“文学艺术成就奖”“学术成果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主编《中原书画报》680多期。张本平先后与文化部、中国文联、河南省文联、郑州市文联等联合举办“当代中国山水画展”“海峡两岸书画大展”等展览20余次,主编20多部精装书画集。“张本平现象”“张本平精神”被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14年,《东方今报》连续10期报道他的艺术成就及学术贡献;2008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2013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2017年当选为中廉国剑文化发展部专家委员会主任。
我认真翻阅了有关张本平先生的艺术简介和经历,看后令我震撼、敬佩、景仰,深感一个成功者背后的艰辛、努力、顽强和不易。我和本平兄结识近30个年头了,其间书艺之缘交往过密,了解甚深。1992年,他创办中原书画院,至今已有26年,对中原书画院开展艺术交流、书画展赛、出书办报等运作模式,我是见证者,有发言权。一个从豫东平原农村走出来的文艺工作者,凭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硬是探索出了一条民营书画院发展的成功范例。张本平被评为“中国十大艺术名人”,也成了我们郸城四大名人之一(著名将军曹云忠、书画评论大家张本平、世界名模马艳丽、世界冠军朱婷)。他站在引领文化发展的时代前沿,拥有数以万计的书画创作人才队伍,是时代潮头的领军人物,诠释着艺术为人民的正确导向,为弘扬传统文化殚精竭虑,为社会进步增添正能量。他是周口人的骄傲,他的大名响彻中原乃至全国,是不可多得的集文学、书法、美术、评论、鉴赏等于一身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张本平是一个极普通的农家子弟,他少年习武,喜戏曲,爱文学,刻苦勤奋,有一股不信邪的犟劲和横劲。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骄人成绩,与他的人生阅历、价值选择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他的吃苦和奉献精神,才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人生的潇洒、生活的浪漫。他说:“一个人可能有暂时的冒尖,一时的显赫,但能否成大器,还要看胸襟,要有舍己为人的精神,要先给予别人,才能谈收获,付出越多,收获越大。交朋友,自己必须先够朋友。”风雨养浩气,不争自芬芳,他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事忠诚厚道,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从容大度,待人和善,仁慈孝廉。他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广结善缘、广交益友、虚心求教,以宽广的胸怀、真诚的品性、感人的修为、无私的奉献,成就了一番不凡的事业。
张本平曾经有嵩山挑脚力挣钱和北京求学找恩师的经历,他深感其中的艰辛和不易,也从中体味到了阳光温暖、绿草芳馨,得到导师的教诲,荣幸之至。他深知上天不会亏待每个人,生活与时代总是给人以特殊的恩惠,艰辛与磨难是人生的财富。他不媚权势,推崇“黄河精神”,有不屈不挠、敢于拼搏、奋发向上、勇往直前、挺进不止的大无畏气概。“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路春风,一路坎坷,有荆棘也有鲜花,有泥泞也有坦途,在风风雨雨、云卷云舒、笔耕墨舞中度过了63个春秋。
他庆幸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与夫人乔翠莲携手并肩,他感激爱妻的默默助力。妻子与儿女的鼎力支持,使他如同多了一双腾飞的翅膀。他挚爱文学,追求书画,愿为之奋斗终生。他在艺术上提出了新的思想内涵:一要有创新能力,二要有啃硬骨头的精神,三要做攻坚利器,四要有登高望远的见识。每当完成一项重大活动或攻克一个难关时,他会真正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滋味。
书画家的作品是财富,和张本平院长打交道,书画家们都不吝惜,为什么?是他们不珍惜自己的创作吗?不是。是书画家的作品没有价值吗?也不是。我目睹过张本平先生收藏的书画作品,巨幅长卷丈八匹、丈六匹、丈二匹、八尺横幅、条屏,大手笔者比比皆是,精品多多。艺术家所想的张本平都想到了,并能按照承诺兑现。因此,中原书画院在全国有如此大的影响,又能长盛不衰,靠的什么?是诚信、是坚守、是毅力,更是张本平的人格魅力!
他善交际,结友聚智;成于敬畏,敏于忧患;众友相助,克艰攻难;偶遇困境,喜纳忠谏;冷静思索,坚定信念;启发疏导,教诲良言。不以悦己者荣,勿使逆耳者伤。他一直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为座右铭。他参加过多少次展览会、庆祝会、研讨会、颁奖会,他都记不清了,交流、采风、走市场、批文件、写讲话稿都成了回忆,中原书画院在全国的影响已载入了史册。在他的麾下,那些书画家都成了至交,成了他的人脉资源。
作为公益事业的带头人,20多年来,张本平倾资200多万元,为贫困的书画爱好者和贫困孩子撑起了一把文化的大伞。
他自费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织书画家捐赠了价值200多万元的书画作品,送书画报纸180万份;为家乡捐赠200多万元用于修路、建桥、建学校;为贫困县文化局、乡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等先后捐款50多万元,被评为“河南省慈善艺术家”。
中原书画院把郑州市惠济区惠济桥村和金水区宋砦村、上街区石嘴村作为定点文化扶贫联系点,张本平自费开展培训辅导活动,使各村掀起了练习书画、收藏书画的热潮。
帮助经济困难的书画家出书、办展览,是张本平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善举。书法家、郑州大学教授陈湃于5年前就计划出版《陈湃诗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实现。张本平拿出自己两年的稿酬,无偿为陈湃出版诗集并为诗集写序。书法家、诗人,河南正阳县84岁的离休老干部王文男出版个人诗集时,托人请张本平写序。二人平生未曾谋面,张本平看过诗集稿件后,感动于王老先生诗歌中展露的爱国之情和过人才华,在繁忙中挤出时间精心为其写序。当得知王老先生身患重病,家中经济遇到困难后,张本平又为诗集的出版给予了无私的资助。王老先生在病榻上捧着新书,感动地对亲属说:“感谢张本平先生,真是好人啊,从来没有见过面,却给了这样大的帮助……”多年来,张本平还用自己的稿费为张东林、周金水等12位基层书画家免费出版了专刊与画册。
张本平在父母长辈面前行孝尽孝,不论工作再忙,都要抽出时间陪护老人。他背着80多岁的老父亲去理发的故事,感动了周围许多人。他赡养长辈,精心照顾他们的生活和为村中老人送钱、送物的事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许多人。他不仅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孝道,而且用书画宣传着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
张本平说:“我为自己是河南人而感到骄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做人要有爱心,做事要有恒心,只要心中有爱,你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就会干出成绩,取得成就。”张本平的爱心感动了身边的人,感动了书画界的人,他帮助了别人,成就了自己。
张本平以“虔诚敬业”为座右铭,时刻激励自己。他说:“身处逆境,要靠自己拯救自己,要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开发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画如其人,文如心声,即文中有“我”。这个“我”字,实为一个艺术家最珍重的东西。孙过庭书谱云:“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枯劲”与“闲雅”各有其美,但所成作品风格迥异。王羲之书法秀润典雅、质朴俊朗、清健灵动、骨力雄健;颜真卿书法结字宽博、端庄大气、布局森严、巍巍然气势夺人。书法家的风格神采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是性情使然。人生、阅历、个性、志趣爱好、综合修养都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这些都是“我”的物化。千人千面,从骨子里溢出的审美感觉各有不同。
张本平所写的艺术评论在强调艺术创作自律性发展的同时,又兼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向社会大众提供健康、富有时代精神的精品佳作。他坚持以大众文化的审美需求为办院宗旨,把大众的审美期待和作品的价值取向融合了起来。事实证明,大众的审美参与是创造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和动力。
“艺术是心灵的体操,是生命的呼唤,是胸襟的展现,是心灵的升华。”张本平始终牢记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着崇高的价值信念。他时刻不忘用健康积极、富有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相统一的书画作品去影响大众,坚守艺术创作制高点,肩负艺术的使命和责任。他在策划展览、举办活动诸方面,始终把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文艺经典、体现责任担当作为办院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理念。他认为,只有社会效益实现了最大化,在市场经济空前发展的今天,书画院才会充满活力,立于不败之地。
张本平撰写文章时有自己的原则:不发好高骛远之言,不作耸人听闻之论。他不仅推介当今海内外书画界的杰出人物,还发掘、扶植基层书画家,力求语言平实,客观公正。他以大众文化为己任,明确学术主张和精神指向,探索古老书画艺术如何与时代对接,探寻书画艺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学、文化学价值及其定位,研究当代文化语境下书画创作面临的困境,探寻书画传承和创作的艺术规律,研讨书画的人文精神和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