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相门风范这个姓氏的人了不起!

2023-04-20 10:18分类: 河南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韦姓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历代封侯拜相的达官显贵众多,这都源自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古堂号“一经堂”是韦姓族人最主要的堂号,它具有对教育的高定格,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深远谋略;它启示人们不能仅从物质财富上满足后代,而是以更高尚的精神境界——知书识礼,崇文重教去启迪和熏陶后裔。隋朝有睿智的教育家韦世康,南朝、唐代有骁勇善战的韦睿、韦皋,到了现代,东兰人韦拔群是广西韦氏的翘楚,义云薄天;容县人韦云淞是有名的抗日爱国名将,激励后人。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22年底,韦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66811人。《三字经》的精髓:“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这种波澜壮阔的“一经文化”,展现的正是韦氏良好的祖训和家风传承。

  (一)齐家 (二)睦族 (三)励学 (四)务农 (五)慎交 (六)节用 (七)息讼 (八)奉公

  韦氏最早的图腾是“豕”“豨”,豕韦氏最初名称是“封豨氏”。古籍中有“封豨(封豕)”氏的提法,“封”古释为大,封豕、封豨称为大猪或大野猪。封豕氏,是最早驯化野猪圈养而成“家”的氏族之一。从图中可以看出,上边为“方”,即“以挈天地”;中为封豨,即“猪图腾”;下为“口”,即“家园”。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传说远古圣帝——黄帝有个儿子叫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儿枢为妻,不久生下五帝之一 ——颛顼帝。黄帝二世孙颛顼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娶鬼方国君之女为妻,生六子,其中三子为篯铿(彭祖)。

  篯铿受封彭城为首领,建立了大彭国。《书·宰相世系表》对韦姓的出处有详细的说明,“夏时封颛顼孙大彭为诸侯,少康时封其孙元哲于豕韦,苗裔以国为氏”。唐代林宝撰《元和姓纂》曰:韦姓,出颛顼之后大彭,为夏之诸候,彭孙封于豕韦,子孙以国为姓。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22年底,韦姓在玉林市辖区内户籍人口为66811人。

  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有多种来源。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全国姓氏报告表明,韦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广西,有304万之众。

  源于姬姓大彭氏,出自帝颛顼之玄孙篯铿(彭祖)之后。《竹书纪年》记载,少康复国,封伯靡(彭祖曾孙)之子元哲于豨韦(今河南省滑县)立国,因善于养猪,并用猪皮制作大鼓,被称为豕韦国。《国语·郑语》:“大彭、豕韦为商所灭矣”。《竹书纪年》:“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五十年,征豕韦,克之。”至商武丁四十三年打败大彭氏灭其国,武丁五十年灭豕韦氏,子孙四散逃难;其后,豕韦国子孙以国名为氏,称韦氏。汉丞相韦贤诗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旂。”《元和姓纂》《书·宰相世系表》只载这支说明韦氏在唐之前源流少,在唐代,多为其后。韦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为得姓始祖。

  出自韩信,吕后以韩信谋反诛杀其九族,韩信的一个儿子幸免于难,南越王越佗收此子为养子,封于海滨赐姓韦。

  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据明末小说《樵书》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处(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为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于是世代相传下来。

  据史籍《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中有韦氏部落,但不属于匈奴民族的别支,而是出自古代韦国灭亡后融入西羌民族的韦氏族人,亦有从杜陵沿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地区的汉化韦氏人。

  玉林韦氏最早来祖是在元、明、清这三个时期,主要太始祖及宗支有:福绵区福绵镇韦福村的韦景先宗支;北流市石窝镇东瓜村的韦远祖系宗支;容县由广东信宜及贵港平南不同时期迁来的宗支。此外,还有散迁入玉的小宗支。

  根据族谱记载,韦景先于元朝末年(1300年)从江西吉安府(今南昌)吉水县迁广东南雄珠玑巷。因才能出众被封授高州府君,官场失意后游官广西郁林,住富康乡新绵堡韦村终老(今福绵镇韦福村),生五子:文华、文经、文廣、文荣、文畅。先后迁移至福绵区樟木镇陂底南村和竹山村,发展900人左右;福绵镇水岭村犁头垌及枥木村,约350人;福绵区成均镇、沙田镇、新桥镇及玉州区南江街道坡塘村等地,约1200人;在兴业县葵阳镇铁南村、大平山镇江岸村等地亦有后裔。此外,北流韦远后裔迁成均镇水口田的容富、惠琏分支;葵阳镇铁南村和成均镇石律村的世惠分支;成均镇樟木村的果元公分支等,这几个分支发展了25世代,约2000人。

  根据北流扶新镇茂化村韦树纲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整理的家谱记载,韦远于明初从泗城州(今百色凌云县)调任田州府(今田阳县)正堂官,后与族裔迁北流市石窝镇东瓜村居住,其裔孙散布于桂东南及粤西等地。先后有四世孙韦高、韦富开籍北流,韦宁开籍陆川,韦安开籍容县,韦道开籍广东高州、阳春。

  1. 北流韦高、韦富宗支。该宗支是玉林各县(市、区)韦姓人口最多的,超2万人,分布在北流的北、中、南部乡镇75个自然村,开枝散叶后裔24-28世代。

  2. 陆川韦宁支系。韦宁支脉茂善公于1530年从北流石窝东瓜村迁往陆川沙坡镇仙山村元村,为入村始祖。繁衍生息近500年,发展20-27世代。其裔孙从元村又散迁沙坡村、北安村、高庆村、秦镜村等地。此后,有后裔返迁北流,如元村迁新圩镇桥头街的云镜分支,迁隆盛镇西塘旺松村的恒焕分支,以及北流镇白须村的恒畅分支、塘岸镇的枫木村分支。茂善公宗支及其他5个乡镇散迁的共25个自然村分支,发展人口超8000人,繁衍24-27世代。

  3. 容县韦氏主要由广东南雄珠玑巷发展而来。目前,容县共有韦氏人口2万多人,各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韦氏人口最多为松山,约5000人;黎村约4500人,杨村约2400人,杨梅约2400人,六王约1400人,十里约1200人,自良约700人,石寨约600人,灵山约600人,浪水约600人,罗江约600人,石头约600人,县底约400人。

  兴业县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韦氏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隍、山心、大平山、北市等乡镇共10个自然村。迁入兴业的宗支主要有韦山涛四子景福(千四公)宗支,由浦北迁入。还有韦经公后裔从桂平南秧迁来的分支、韦远公宗支迁来的分支,总人口约3000人。

  韦姓源于姬姓大彭氏,彭祖曾孙之子元哲于豨韦立国,并善于养猪和用猪皮制作大鼓,称为豕韦国,以国为姓称韦氏,元哲被尊为韦氏始祖。

  韦氏在中国主要分布广西、广东、河南、江苏、陕西、海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全国470多万韦氏族人中,广西韦姓约有304万人,是广西姓氏人口列第三的姓氏。

  韦氏出自高门望族,人才济济,在西汉至前蜀王建时期出了22位宰相。其中,西汉“邹鲁大儒”丞相韦贤,其“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收录在《三字经》。唐朝不到300年时间,韦氏家族出了17位宰相,韦思谦、韦承庆、韦嗣立一门三父子皆为宰相,当时在西安有“京兆社稷韦,离天五尺五”之说。一代伟人读过大量文史典,《南史·韦睿传》则是他批注最多的一篇历史人物传记,文字批注多达24处,处处透露出对韦睿善于“躬自”调查研究之风,以及豁达大度、团结将领、谦虚谨慎、作风朴素、廉洁克己,每战必胜的“韦睿作风”的高度赞赏,并写下了“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的批语。

  近现代,广西涌现出韦拔群、等优秀儿女。玉林韦氏族人属名儒之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玉林韦氏族人繁衍生息过程中,在历史长河中有一定影响和贡献。族人始终继承良好的家风家训家教,弘扬韦氏先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韦万里 玉林韦氏文化研究理事会成员)

  《说文》释:韦,相北也。故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教授商承祚说:“甲骨文韦,象两人相背行,又象两足有揆隔,乃违之本字也。”可见,韦字的字源、姓源久远。

  由于韦姓源远流长,历代封侯拜相的达官显贵众多,其源自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古堂号“一经堂”,语出《三字经》中:“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因此,方有汉代“五代鸿儒,一门贤相;一经教子,五世扬名”的辉煌。才有唐朝:“著述十万言,教于一经书”的芬芳。再有唐代著名田园诗人韦应物,一生作诗600余首,气貌高古,清深妙丽,既表现了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仁政爱民的理想,又深得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称之为“仁人之言”。

  韦姓这些丰富的人文精神,得益于其优良氏族家风的熏陶。隋朝韦世康的《与子弟书》,要求子孙“禄岂须多,防满则退。年不待暮,有疾辞。”它提醒人们“满招损,谦受益。”告诫子孙为官不能贪,一丝一毫不沾民脂民膏,提倡冰清玉洁的清廉贞操,令人肃然起敬。

  “好男女岂为降将,真宰相莫若郇公。”南朝、唐代有骁勇善战的韦睿、韦皋。现代有抗日爱国名将韦云淞。他先后担任第四十八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兼第十六集团军副司令长官,率部参加了徐州、武汉会战和桂林保卫战,英勇杀敌。在桂林保卫战后咏道:“有情漓水长呜咽,无语群山愧恐惶。传迅忠贞莫遗憾,一篇战史最荣光”。(赵彦行 玉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秘书长)

  韦远,1338年生,北流石窝华东村东瓜屯人,祖籍山东邹鲁,是北宋皇佑年间山东入桂平叛名将韦山涛十七代世孙。韦远承袭祖宗励志习武的传统,武功高强,元末明初,盗匪乱世,他组织狼兵护村耕守,维护一方平安,造福百姓,声名远播,朝廷“高皇帝奖以世袭士官以旌忠孝志明”,任广西百色泗城州(今凌云县)知县,后又调任田州府(今田阳县)正堂。后留守玉林,开基立业,守扶民耕。辞世后,“卜葬北流石窝东瓜鹅公岭”。

  韦庆权,1527年生,原籍北流扶新,桂东南粤西始祖韦远五世孙,明嘉靖年间任梧州参将。正德年间,闽粤沿海一带倭寇仍横行猖獗,韦庆权参加了以瓦氏夫人为参将,宗亲将领韦起云为副将的狼兵抗倭大军,屡建战功。平定倭寇班师回桂,升任梧州参将。明武宗朱厚照赞曰,“朕今得广西犀牛狼兵,东南沿海无忧矣”。1567年,广西瑶民头领侯大苟发动起义。朝廷派兵部尚书翁万达统率二十万官兵平叛,韦庆权以参将,狼兵总统师率部辅佐参战,一举歼灭侯大苟的叛军,为稳定桂东南、桂西北的局面作出贡献。

  韦廷佐(1667-1750),北流新圩旺山村马村二世祖,祖籍广东顺德仁山寺。韦廷佐自幼酷爱诗书,敏而好学,清代雍正年间进士,六品散官,御授文林郎,巡察御史兼两广文职联络官。辞官后,他挑带着父遗骸,迁居北流新圩。于乾隆庚午年(1750年)三月辞世,享年84岁。

  韦云淞(1890-1954),广西容县人。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在伯父家中帮忙煮酒,磨豆腐。17岁时,韦云淞独自一人前往桂林投蔡锷部当学兵。他先后担任第四十八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兼第十六集团军副司令长官,率部参加了徐州、武汉会战和桂林保卫战。全国解放后,韦云淞到香港寓居,1954年因胃病在香港病逝,终年64岁。

  韦本辉(1954-),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西优秀专家,坚持农业科研40多年,被《人民日报》誉为“站在泥土上的科学家”。他主持研究的“粉垄技术”增产提质保水,被袁隆平院士等多位农业专家誉为中国农耕史上的“重大革命”,破解了世界农耕难题。

  韦氏自颛顼帝四世孙元哲封国立姓以来,在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近期,本报记者走访了玉林市各县(市、区)韦氏宗亲,一探韦氏先贤遗风及其人文生生不息的根源。

  中华古老而文明的教育史,可追溯至教育家孔子及最早的启蒙教材《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在古代雅堂上朗朗上口的读书声,石破天惊般震撼着华夏大地。其中之精髓“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展现的正是韦氏波澜壮阔的“一经文化”。它具有对教育的高定格,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深远谋略;它启示人民不能仅从物质财富上满足后代,而是以更高尚的精神境界——知书识礼,崇文重教去启迪和熏陶后裔。经过不断发展,这逐渐成为了韦氏祖训和良好的家风传承,成就了韦氏为人所称颂的相门伟业。

  秦汉以来韦姓第一个出现于史籍上有影响的人物,当数西汉初期楚国彭城人韦孟(公元前228年-公元前156年)。由于秦,他随家人由秦地迁徙至彭城(今江苏徐州),从小勤耕好学,后参加刘邦起义。汉高祖刘邦得天下,韦孟因雄才大略,学富五车,被刘邦赏识,拜封为元王傅(相),后傅子夷王及孙王戊。就这样,韦孟历任楚国王傅三世30余年,是韦氏走出来的第一位丞相。后因政见不合,韦孟辞官归隐,又举家迁于邹(今山东邹县)。从此,彭城、邹县均成为韦氏人的分布地。

  韦孟五世孙韦贤自幼聪慧,精通《诗》,兼通《礼》《尚书》,他待人忠厚,深得家族乡贤邻里拥戴,后又在家乡收徒授业,传播诗书文化,重视精神传承,从不考虑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物质财产。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时,他说:“如果我的儿子是没有出息的纨绔子弟,即使给他们留下再多的钱也没有用,因为钱总有花完的一天,不如现在教导他们用功读书,让他们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领,将来才能够独立生活,这才是一辈子都用不完的财富。”韦贤的治家教法,一传十,十传百,在邹鲁大地广为流传,时称“邹鲁大儒”。后来,有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韦贤,汉武帝派使者赴邹,以“公车”征聘其入长安做官。为官后,韦贤充分施展其抱负与才华,辅佐朝廷兴办官学,广开仕途,各尽其能的人才盛世。韦贤公生四子,四子玄成于汉元帝时任宰相,以明经治国。韦贤父子二人均拜封为相,成就了“父子丞相”的佳话,后人盛赞二人与高祖韦孟为“一脉三相”。此外,韦贤父子二人创立韦氏学,将《诗经》研究又向前推进一大步,成为韦氏学派的代表人物。元帝时,御题“一经堂”赐韦氏家族,自此,“一经文化”及“一经堂”影响于世。

  西汉初期是韦氏家族的崛起时期,除韦贤、韦玄成拜相外,其后辈裔孙及家族中获赐爵封侯的显官名宦人数颇多,是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盛唐时期则是韦氏家族最为辉煌、极具鼎盛之时。据《唐会要》整理记载,大唐各朝韦氏宰相共28人次,其中,韦安石历四朝宰相,韦嗣立历三朝宰相,其父韦思谦深得武则天信任,父子同为宰相。此外,还有5人两任宰相。

  “一经文化”除了成就历朝历代的相门伟业外,还影响并产生一大批精忠报国、除暴安良的忠勇将帅,锻造的廉洁军风辉映后世。据统计,自西汉韦玄成三子韦赏授封为太傅及大司马车骑将军以来,至共和国授衔将帅,韦氏一共走出了42位将帅。将帅荣光,得经过多少枪林弹雨洗礼才能铸就?

  一生读过大量文史典籍,《南史·韦睿传》是他批注最多的一篇历史人物传记。韦睿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名将,文武双全,治军严明,深受梁武帝器重。韦睿领兵打仗,能攻善守,胆识过人,人称“韦虎”。读《韦睿传》,除了用铅笔圈画外,仅文字批注就多达24处,处处透露出对韦睿的赞赏之意。在这段评价文字旁,写下了“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的批语。

  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广南东路(今广东)和广南西路(今广西)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争,史称侬智高叛乱。宋仁宗下诏枢密副使狄青挂帅出征,韦山涛以参将身份,委以参军之职,携六子,率铁骑军平叛,战功赫赫。班师回朝,宋仁宗设御宴庆贺,口谕赐封韦山涛为千岁。此后,其六子及家眷、宗亲1500多人均留守广西,后代遍布八桂大地,人口占广西韦氏人口的三分之二。

  到了中国近代,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韦拔群则是广西韦氏的翘楚。韦拔群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一生。他用38载的短暂年华,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伟业,诠释了闪烁历史光辉的“韦拔群精神”:追求真理,一心为民;对党忠诚,百折不挠;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给予韦拔群很高的评价:“韦拔群是广州农讲所最好的学生!”“韦拔群是个好同志,我过去搞农运,有些东西还是从韦拔群那里学来的。”与韦拔群是亲密战友。1962年,在韦拔群牺牲30周年时,为亲密战友作了205个字的题词。如今,在韦拔群的故乡——革命老区东兰县,“拔哥”的故事依然在传颂,“韦拔群精神”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依然生生不息。

  而在侨乡容县,广为传颂的“松山韦”也因将才成就了名门望族。据容县公安局资料显示,目前的容县韦氏族人达2万多,主要集中在松山、黎村等乡镇。据不完全统计,韦氏民国时期以韦云淞为首的县、团级以上的军政人员有32人;新中国建立以来,韦氏涌现出县处级以上或其他知名人士有22人。

  玉林韦氏先辈自中原入玉以来,后代散居多个县(市、区),族裔已发展了6万多人。扎根岭南大地,韦氏族群以“一经文化”为传家宝,发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良好家风,遵守“崇文重教,勤读圣书,谦恭礼让,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家训,传承家族文化,精诚团结合作,与其他姓氏族群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将韦云淞是广西容县人,是新桂系主要将领之一,战功赫赫;韦本辉,从北流市石窝镇黄田村走出来的科学家,他发明的粉垄立钻耕作技术被袁隆平院士誉为“农耕革命”,被美国时代广场“世界第一屏”播报,造福人类……

  翻阅1996年完成的《韦氏族谱山涛支系景文分册》族谱记载,韦山涛第五子(千五公)在玉林、贵港两地发展分布情况,至1996年时,已发展了40代以上。2014年秋编撰的《韦氏族谱山涛支系远公分册》族谱记载,韦山涛后代韦远祖自1370年至2014年在桂东南、粤西世系情况,其中在五四系约发展了27代人。

  水出有源,木生有根,寻根问祖是修整族谱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玉林各地韦氏纷纷成立宗亲组织,族人以理事会为中心,积极开展宗亲联谊、祭祖、编撰族谱等工作。

  2012年,玉林韦氏文化研究理事会正式成立,这一精神纽带将玉林韦氏族人紧紧团结起来。玉林韦氏文化研究理事会副理事长韦寿健告诉记者,近年来,为发挥正能量的感化功能,各县(市、区)的韦氏族群继续大力发扬“一经文化”精神,传承好祖训和崇文重教的家风,每年从助学基金会拿出不少于10万元的奖学金,奖励家族中考上高中、大学的莘莘学子。

  在陆川县平乐镇佛塘村,韦业政经商致富,先后捐助40多万元修家谱、建祠堂,奖励优秀学生100余人;在北流市、容县,韦氏宗亲韦鸿光、韦盛荣、韦桂楚等人组织并带头捐助奖学金,激发韦氏学子奋发学习,营造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

  在此次走访中,韦寿健提及了一个困扰玉林韦氏族人多年的问题——早些年,在整理一些老旧族谱时,他们发现里头记载了关于“韦氏大宗祠”的资料。经过对这些文献的进一步考究,族人们找到这座老宅。老宅位于玉林市人民中路北门里附近,为四合院结构,用黑瓦青砖建造而成,房子内部谈不上雕梁画栋,但外部呈飞檐微翘样貌。韦寿健告诉记者,据考究,老宅系清道光年间由玉林地区韦氏族人共同集资兴建,最初用作私塾,供韦氏秀才学习,或在他们前往京城参加科考时,作为方便食宿和集中出发的地方,后来宅子正座用来摆放韦氏祖先灵位。

  天下韦姓是一家,这正是记者通过此次走访最深切的体会。今天,玉林数万名韦姓族人以玉林韦氏文化研究理事会为家,通过各类活动秉承祖上家训,传承和谐家风,打造团结和睦的氛围,广为社会各界津津乐道。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福建人的祖先原来是河南人?专家终于给出答案

下一篇:1952年毛主席巡视黄河和河南回京后拍板:河南省会可以迁往郑州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