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南部一条河仅长110公里为何历史上却有2州路3县以它为名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政府驻地为洺州镇,而邯郸市永年区政府驻地为临洺关镇,两地名字中的“洺”字,均来源于一条“洺河”。
洺河是一条规模不大、长度很短的河流,其南北两个源头均位于邯郸市武安市境内,分别称为南洺河和北洺河,在武安市永和村汇合后称“洺河”,至鸡泽县沙阳村流出邯郸市境,仅长76.4公里,在邢台市内长34.4公里,于任泽区环水村入北澧河,两者相加洺河总长仅110.8公里。即便以南洺河为发源地算起,也总长仅205.8公里。这样的长度别说与国内的大江大河以及中等规模的河流相比,即便是与相距洺河较近的滏阳河、漳河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长度也是相差较多的。
但就是这样今天看来极不显眼的河流,在历史上却是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先后有2个州、路,3个县均得名于“洺河”:州路即:隋唐和宋金4朝所设的洺州,以及元朝时所设的邢洺路;县为临洺县和2个洺水县(2县虽重名,但设置时间距离较远,且复置之后,县治也距原治较远,故视为2个县)。
于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以境内洺水为名。隋唐因之,唐辖境相当今河北省邯郸、鸡泽、永年、曲周、丘县、肥乡、武安等地。隋末唐初的窦建德、刘黑闼义军曾先后建都于此。宋朝洺州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永年、肥乡、邱县、鸡泽、曲周等县,金朝时洺州在宋朝的基础上扩展到了威县以北。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改为邢洺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为广平路,明清为广平府。
于隋开皇十年(590年)置,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废为镇,元祐二年(1087年)复置为县,同年又废为镇。
其一为隋开皇六年(586年)置,属洺州,治所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南,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废入曲周县;
其二为金末置,治所在今河北威县北五十五里古城,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移原本治所在今天石家庄井陉的威州治所于洺水县,至元初洺水县随威州徙治到今天河北邢台威县,元至正中其废洺水县入威州,明洪武二年四月,威州降为县,就是今天的威县。
那时黄河河道尚未改道向南,而像今天一样在渤海入海,它和太行山一东一西所围起来的区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北之地,依托黄河、太行两个天险,且土地平阔、肥沃,水利资源丰富,很容易被割据势力视为成就其“王霸之基”的理想选择,像东汉末年的曹操、隋唐之间的窦建德、唐末的魏博节度使,就连东汉开国之帝刘秀也是在这里走向兴起之路的。
在这个河北之地中,有两条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一条是水路,即开凿于隋朝的大运河永济渠,另一条是陆路,就是沿太行山东麓的南北陆路通道。
水路永济渠的枢要位置是魏州,也就是后来的大名府,唐朝时魏博节度使就因此而兴。
而洺州则是陆路南北道路的关键,其重要性对于河北之地、对于以它为基础形成的广平府,明末清初的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有记载:
魏晋以降,河北多事,往来角逐,邯郸(邯郸当时属广平府)实为孔道。……所以能限隔河北者,藉邢、洺、磁三州掣其襟要。而洺州,又邢、磁之中枢也……
明清广平府就是由元朝之的邢洺路、广平路更改而来,而邢洺路则是由金朝的邢、洺、磁三州组成。广平府是河北地的冲要,也就是最要害之地,而洺州又是这三州的中枢。为何会这么说呢?
在洺州,西有太行,东侧有滏阳、漳水、黄河、永济渠经过,北有大陆泽,在河北之地内又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封闭的“襟要”空间,就是在这样一个空间里,有洺水这条河流横亘而过,其灌溉、运输、防御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在这里就形成了多个以洺河的“洺”为名的州、县。
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华民族经营的空间不断扩大,到了元、明、清三朝控制地域极为广阔的绝对的大一统王朝形成,洺州的重要性不断降低。元朝以后都城定在了今天的北京,各朝代的防守形势和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宋金交替时的黄河改道向南,河北封闭的地缘形势被打破,已无法形成依托山川之险的“冲要”格局。
因此自元朝、明朝开始,原来的以冲要洺河而得来的洺州、邢洺路之名,就逐步转变成为“广平”路、“广平”府,“永年”县之类,统治者和民间都希冀平平安安等美好愿望的名字了。自元朝以后,就再也没有以“洺”命名的县级以上单位。只有在一些村庄和关隘等小型的地域还在使用“洺”字,比如临洺关、以及洺州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