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清明前夕,走进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感悟军地共同传承红色基因——
“我要和你们离别了,或者是永远离别了……希望家庭也无需挂念我。”3月5日,在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许多人被朗诵剧《金融先驱高捷成》中的“一封红色家书”深深吸引。
1932年,福建百川银庄的出纳员高捷成在先后挪借银庄二万多银元后突然不告而别,只留下一封家书。让人感怀的是,他的母亲、妻子收到家书后历经艰辛,还清了高捷成欠下的那笔用来支持红军的银元,帮他兑现了信中“国家得救,民族得存,清债还利,当不短欠分文”的承诺。
1943年5月14日,高捷成和战友们遭敌突袭身负重伤,战至最后一刻,壮烈殉国。1950年,他的遗骨移葬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兴建的第一座大型革命烈士陵园:1946年3月动工,1950年10月落成开放。陵园北院正对大门巍然耸立的,是高24米的烈士纪念塔,正面镌刻着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上光荣。”侧面镌刻着朱德题写的20个大字:“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
烈士金方昌,1940年牺牲时担任中共山西省代县县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兼城关区区委书记,在督送公粮时因汉奸告密被捕。敌人惨无人道地挖掉他一只眼睛,砍掉他一只胳膊。他在狱中用手指蘸着眼中流出的鲜血,在墙壁上写下14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严刑利诱奈何我,颔首流泪非丈夫。”金方昌牺牲时,年仅19岁。他也安葬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清明节前夕,我们走进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与那个年代牺牲的青年烈士们相遇,通过隔空“对话”,感悟他们的满腔热血和家国情怀。
左权,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牺牲时年仅37岁。24岁的团长丁思林、26岁的纵队政治部主任邓永跃、26岁的团长兼政委李林、29岁的董天知、29岁的谢家庆、33岁的王根英、37岁的何云……园内安葬着约200位团级以上干部和边区的著名杀敌英雄。在转战中原、华东、西南的枪林弹雨中,人民军队牺牲的革命烈士超过4万人。凝视这些光辉的名字,人们不禁感慨:他们在最好的青春年华,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献出了宝贵生命。
3月14日,由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制作的短视频《致敬左权将军》一经推出,立即刷屏网络,网友纷纷留言表达缅怀之情。
“红色”流量增加,社会影响扩大,得益于“初心剧社”全体演职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2020年8月创办的“初心剧社”,30多名演职人员大多为陵园员工。他们中有刚脱下军装的年轻退役军人,也有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平均年龄不超过28岁。3年多来,“初心剧社”先后编创演出歌剧《太行山上》、情景剧《家国情怀》《铮铮男儿金方昌》《金融战士高捷成》、戏曲《交党费》《刘邓大军作战英勇》、群口快板《晋冀鲁豫英烈赞》、舞蹈《英雄赞歌》等红色节目百余场。情景党课《牺牲与理想》和大型音画情景剧《左权将军》,再次把战火纷飞的年代呈现在世人面前。
河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相关领导介绍,“初心剧社”成立以来,先后为省直机关、当地市直机关、部队、学校、社区等举办“不忘初心紧跟党走”“铸军魂·喜迎‘八一’军民文艺汇演”等演出440余场次,党员干部群众10.2万人次受到教育。
再现先烈英勇事迹的舞台剧,让今天的年轻人产生了强烈共鸣。河北省爱国拥军模范田俊岭是80后,他把感动化为行动,每逢春节、八一建军节都会走访慰问军烈属、到烈士陵园祭奠。他还带头组建医疗志愿服务队,定期为现役军人家属巡诊义诊,用贴心照顾让革命功臣和他们的亲人感受家人般的温暖。这期间,他还将3位烈士遗孀认作母亲,成为她们的“儿子”。
“没有生来的英雄,只有无畏的选择。”参观过烈士陵园的江南大学研究生张月阳、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生杜永帅、河北金融学院毕业生李隆凯等一大批青年学子,在红色文化感召下参军报国,古城邯郸再现如战争年代拥军支前般的参军热潮。
今年上半年征兵时节,大学毕业生柴子晓观看“初心剧社”的演出后动情地说:“面对家与国这道选择题,高捷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家。我们生逢新时代,更应珍惜美好时光,像革命先烈那样为国为民,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收藏文物及史料2.1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14件、三级文物38件。陈列在烈士陵园纪念堂内,刻有“鸿化”二字的一块青砖常常引起人们的注意。
1943年10月,八路军129师冀南军区发动临东战役,时任第四分区政治部主任的袁鸿化,在这场战役中壮烈牺牲,年仅34岁。当时,他的妻子周雅怀有身孕,即将分娩。得知丈夫阵亡,周雅毅然坚持骑马奔波数十里为牺牲的丈夫送别。当她赶到时,棺木已经钉好放进了墓穴。
袁鸿化烈士的儿子周滏东(随母姓)介绍:“与父亲一同安葬的烈士有好几位,日后如何分辨骸骨呢?母亲从老乡家借来一块青砖,先用笔写上‘鸿化’二字,再用小刀一点一点地雕刻。第二天,冒着生命危险,将青砖送到父亲的墓地埋了进去。”
1953年,根据周雅的回忆,借助这块特殊的“墓砖”,人们顺利找到袁鸿化烈士的遗骸,移葬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刻有“鸿化”二字的青砖也陈列在烈士陵园纪念堂内,成了革命历史文物。这块青砖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一对革命伴侣的爱情,见证了一位烈士用生命践行革命誓言的壮举。
2021年4月,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新闻媒体公布100位烈士的寻亲线索,开展“烈士寻亲”活动,其中有16位烈士安葬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邯郸市军地接力,核实身份,照亮英雄回家的路。由于年代久远,不少烈士的出生年份等关键信息缺失,有的没有留下照片,寻亲过程困难重重。陵园工作人员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帮8位烈士找到亲属。去年又发布另外10位烈士的寻亲信息,目前已帮5位烈士找到亲属。
烈士的子女不再年轻,追寻他们就是抢救历史,聆听他们的殷殷期盼。2022年5月25日,是左权将军等烈士殉国80周年纪念日,陵园工作人员视频连线左权将军的外孙沙峰,为“11封红色家书”补充了更多具体细节。
越来越多的人在追寻。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主任张林旺介绍,每年有上百万人来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重温晋冀鲁豫边区军民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缅怀革命英烈浴血奋战的丰功伟绩。
2021年12月22日,河北省晋冀鲁豫边区革命历史研究会成立。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党委书记杨俊岭被推选为研究会会长。
由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发起成立的社会组织,还有中国英烈碑刻博物馆研究中心、朝鲜义勇军烈士史料研究中心。一个研究会、两个研究中心,构成晋冀鲁豫烈士陵园3个专业平台,用以调动社会资源,挖掘、整理和宣传英烈事迹,弘扬英烈精神。
杨俊岭从2019年7月调任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党委书记起,便对“褒扬烈士,教育群众”这项光荣的使命一往情深,想方设法创造性开展工作。
3年多来,杨俊岭组织史料研究人员先后赴山西、天津、江苏、上海、湖北等地,寻访左权、何云、杨裕民、张兆丰等烈士足迹,相继拍摄了《浩气中华 名将家愿》《守土抗战 誓不南渡——追忆民族英雄范筑先》等纪录片,讲述烈士生平,还原英烈壮举。
今年是我党金融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高捷成烈士牺牲80周年。河北省晋冀鲁豫边区革命历史研究会组织创作红色剧目《金融先驱高捷成》。河北省爱国拥军模范郝清堂得知后,多次赶到烈士家乡福建,与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商议安排烈士纪念活动,捐款支持舞台剧《金融先驱高捷成》排演、打造高捷成露天事迹展并协力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的4名福建籍烈士寻亲。
郝清堂曾在海军“海上猛虎艇”服役6年,退役41年来从未忘记第二故乡福建,并被推举担任福建省爱国拥军促进会副会长。今年65岁的他,积极参与河北、福建两地红色文化传承活动。
许多像拥军模范郝清堂一样有情怀的爱心人士不辞辛劳,为宣扬烈士事迹而奔波。在他们共同努力下,今年以来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相继推出《〈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始人——何云》《冀南银行的创建者——高捷成》《抗日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杨裕民》等5个专题展览,做到了室内与室外相结合、景色与文化相结合、休闲与教育相结合,使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手之所触、足之所至,处处充满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让社会各界了解英烈的故事,感受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