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超提前8周备货带火了北京的一只鸭子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顺手捡起掉落地面的纸张,提示员工保持卖货区整洁,1月17日中午,在送走物业消防检查人员之后,张传涛顺便巡了一圈门店。
春节期间,他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巡视。1.4万平方米的门店面积、1.6万个单品、180名员工,以及春节期间每日上万的人流量,都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
张传涛是北京一家超市的总经理,他所管理的这家超市开业已超20年,是附近居民日常采购的重要阵地。这家店往年一直都有相对稳定的客流,春节之前几周,公司就已根据去年同期的销售量进行了两到三倍的囤货,“库房里面都快爆仓了”。临近春节的几天,门店每日的销售额也超百万元。
不过,今年有些特殊,由于是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的第一年,回家过年成了不少人的主旋律。于是,春节最后几天的高峰期销售额却较往年低了15%~20%。但全聚德的烤鸭、稻香村的糕点等北京特产,却成了每日销量过万元的单品。
1月13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一项调查显示,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的首个春节假期,大部分商超企业的销售预期明显好于去年同期,认为“回家过年”“家庭聚餐”“筹备年夜饭”等将进一步促进消费市场的复苏。
在超市做过四年店长,张传涛坦言,过去三年,疫情对线下实体门店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疫情发生期间,顾客无法出门,作为最依赖人流的实体之一,商超以及商超周边餐饮等商业体都面临着巨大挑战。这家许多老北京人爱逛的门店,在疫情期间也一度面临线下客流停滞、主要依靠线上增长的情况。
三年来,商超线上增速明显,张传涛所在门店能整体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主要归功于线上。最高时,线成的比重。
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物美惠新大卖场,首先经过的,是卖场内的“年货一条街”,春联、福字装饰挂件、灯笼、精美礼盒等各式年货商品挂满了整面墙,糖果、粮油、酒水、干货等商品一一摆开,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而这些货物,大多是在八周前进入超市仓库的。据张传涛介绍,春节倒计时的前八周,公司会推出“倒八周”的囤货计划,与供应商对接,囤入大库。大库会根据门店的销售自动补单,同时重点商品,门店也会直接向大库订货。
针对普通的百货商品,会根据去年同期的销售量进行两到三倍的存货提升,生鲜产品则会提前30天开始进货。“几个大库都堆到了十米八米的高度”,张传涛说。
此外,针对春节超市员工返乡的情况,超市也早早出台了激励举措。12月、1月、2月这三个月,如果正常上班不缺勤,超市会每月额外奖励员工,1月1日到1月21日,如果满勤还会额外再加四天休假。奖励之下,不少人选择主动放弃回家过年,全店180名员工之中仅3人需要返乡。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春节期间门店人手不足的情况。
当然,超市春节的战场不只是在人员调配和货物供应上,还涉及到排班、物流等多个环节的配合,考验的则是管理者的能力。
从腊月二十六到年三十,这五天是一年当中超市最忙碌的时间段之一。这几天,张传涛的时间也会被切割得更加细碎。
早上七点半,开店前的半小时,张传涛需要组织晨会、点名、上传下达公司的指令;开店之后,检查人员在岗与货源情况,以及设备是否正常运转;查看线上单量、点货、了解配送人员是否冲突;中午巡查外场,重点关注春节期间的“一进一出”,入口一定要保持通畅,出口不能排长队,高峰期时也需监测购物车能否正常使用;下午二次点货,根据需求补货;晚上则有更多的会,包括用电安全的巡视、整理等。
用他的话说,大到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小到一个衣架的定销,都在他的工作范围内。
这些爆仓的货量和充足的准备,很大程度上是在为今年超市的线下消费回归打好基础战。
此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采购专业委员会对全国59家商超企业,开展了2023年春节销售数据预测调查。调查显示,预计民生基础商品(米面粮油、调味、肉、蛋、奶、豆制品、蔬菜类等)的销售将稳步上涨,方便食品、饮料、熟食等品类的销售或将稳中有升,水果、水产类、冷冻食品、休闲食品等(既可作为日常餐厨的食品也可作为节日礼品的商品)蕴含大幅上涨潜力。民生基础商品上涨表现较为强烈,预计商超企业销售将呈稳步回暖复苏态势。
1月17日上午,记者看到,物美惠新大卖场聚集了不少前来购物的市民,一些过道都已被占满。一位住在附近的黄大爷正在采购糖果,他告诉记者,是为了过年家里小孩子们准备的。记者注意到,购物车内有不少商品,干果、饼干、膨化食品、水果、蔬菜等。
张传涛表示,春节前几天,门店每天的销售额都在一百多万元。春节期间,水果礼盒、休闲食品礼盒、干果礼盒,散包装的休闲食品,以及北京过节送礼喜欢买的核桃露露、养元露露、啤酒、白酒、牛奶等都十分畅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之后,许多人迎来了几年来的首次返乡过年,因此全聚德烤鸭、稻香村糕点等,这些北京老字号礼盒也是销售过万的单品。
在稻香村购买点,记者注意到,几平米的展台有四位工作人员,中午时间,依旧有消费者在排队,此时其他展位已经人烟褪去。张传涛表示,最近该品牌的销量每日能达到四五万元,而平日只有四五千元左右,翻了十倍。
这些天,张传涛将时间切分得更加小块,甚至上班途中的开车时间也有所安排。不过,相较于此前,他觉得压力减轻了许多:一方面是随着消费回暖,门店的销售正在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工作已经没有以往那么繁琐了。
疫情期间,虽然线上的单量能够弥补线下客流的缺失,但也不能完全覆盖逢年过节的销量,张传涛坦言,“去年还是有一点困难”。
除此之外,之前在面对疫情防控方面投入较大,对管理而言也是一种考验。他需要时刻紧绷,做好消杀工作,以防出现病例导致消费者不敢来门店。
彼时,由于大卖场有两个入口,一个入口需要专门配备两名员工用于防疫需要,再加上换班,也就是需要八名员工的费用支出,且这些员工只能站在门口,无法安排其他工作;此外,身为店长,张传涛也需要每间隔一个小时就去巡视,以防脱岗等情况出现;有段时间,进口生鲜、进口冷链的商品,也因为更为严苛的消杀流程,导致供应常常不足。
此外,门店还需要面对紧急的保供需求。比如,疫情期间,张传涛经常接到来自街道的紧急电话,通知由于社区紧急封控,需要在几小时内搞定成百上千份的物资包。物资包往往需要将挂面、西红柿、黄瓜、尖椒等菜品进行搭配,如若一两百份,超市内部可自己处理,但五百份或一千份这样的大单则需要紧急协调货物和人员,与仓库合作完成。张传涛说,第一次面对这件事还有些紧张,到后面就逐渐顺手了。
当被问及最近一件棘手的事是什么时,张传涛思索片刻后,提到了最近的一次客户纠纷。事因是由于一对夫妻在店内闹别扭,妻子从身后推了一下购物车,碰到了丈夫,后者以为是工作人员撞的,于是当即躺到了地上并报警。起初,张传涛提着牛奶过去向客户道歉,结果调了监控后才发现并非门店的问题。
类似的突发,是张传涛工作的常态,在他看来,及时解决是关键,而棘手问题解决多了,也就不棘手了。
疫情带来的另一个改变,则是线上购物。疫情期间,商超线上订单数量激增,将过去线月底疫情刚刚放开之初,门店许多员工感染了,很多消费者也不敢出门购物,当时的线上流量大幅增加,这也极大地考验了门店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