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历史遗迹名载史册的立交桥它们都蕴藏着几百年前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说起北京城的立交桥,很多人都不陌生,毕竟开车走二环三环的时候得路过很多立交桥,每个立交桥都有一个名字,其实北京很多立交桥名字背后都蕴藏着几百年前的故事,所以今儿就跟大伙儿从立交桥的名字开始说起
说起四通八达的现代产物立交桥,很难跟历史挂上钩儿,但事实上这些立交桥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发生在几百年前的传奇故事,位于北三环的马甸桥就是其中之一,马甸马甸,甭问,这地方肯定跟马有关吶
其实这话呀,只说对了一半,马甸最有名儿的不是马而是羊,明清时期,马甸因为位于京城北郊水草肥美,所以成为了马匹集散地,买马的卖马的都在这儿交易,到了乾隆年间,蒙古给清朝进贡的马就在这地方圈养
先让皇家专门负责养马的,上驷院官员挑选一轮,挑剩下的就地变卖,您想想,既然是贡品,这地方的马肯定质量好啊,所以吸引了不少外地的马贩子,人家做完了买卖得住宿,于是马店就应运而生了,只是那时候的马店啊,是旅店的店
直到民国时期才改成了现在的马甸,说了半天,没见着这马甸跟羊有什么关系,这问题就出在嘉庆,道光年间了,打那时候起,贡马贩子们寄宿的旅店,大部分都迁到了德胜门外的关厢一带,马走了,马甸的名字却留了下来
紧接着羊就来了,从此这地方就变成了北京最大的羊交易市场,最多的时候高达上万头,当时京城里有一种说法,叫马甸无羊市无肉,意思是说马甸要是没有羊可以宰了,北京城里也就没有羊肉可以吃了,所以说马甸儿以羊著称,可谓是名副其实
跟清朝得名的马甸儿相比,宣武区白纸坊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相传当年燕王朱棣登基之后, 从南方带回来不少移民,正是这些北漂儿们聚集在白纸坊安了家,开始以造纸为生,据1936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记载,宣武区白纸坊一带商号有二十多家
居民十之五六以手工制纸为生活者,平市有售之豆儿纸,多为白纸坊手式业品,豆儿纸说白了就是卫生纸,俗称手纸,但是白纸坊生产的豆儿纸可不是白的,而是黑灰色的,因为这些豆儿纸的原材料都是厂家从老百姓家里收破烂儿收来的烂纸
他们把它打成纸浆以后,直接刷在墙上,等到干了揭下来就成可以上市出售的成品了,您琢磨琢磨,这样的卫生纸能卫生得了吗?当年随着白纸坊一起诞生的,还有一座祖师庙,据说当年祖师庙的正殿,两边供奉着十八罗汉
造纸行业的祖师爷蔡伦正襟危坐在中间,东配殿供奉的是关羽关二爷,西配殿腾出来给出资建庙的王家当成了祖祠,西厢房专门供纸行里那些无家可归的单身汉住宿,整个一个大车店,东厢房用来存煤,这座庙就位于北京印钞厂的对面,解放后庙拆了
造纸的手工业者都进了工厂,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至于当年的祖师庙先是改建成了白纸坊商场,后来又变成了‘天外天’烤鸭店,可能附近的宣武区老街坊还记忆犹新
大郊亭桥位于东四环,自古至今,甭管北京城怎么挪地方,这儿都只能算是个近郊,而‘大郊亭’这个名字也好理解,不就是一座建在郊区的亭子吗?话虽没错,但这座亭子还真有特别之处,明清时期郊区的亭子,大都是送行的驿站,有点像现在高速公路的休息站
唯独这座大郊亭不是送人送出来的,而是大臣们拍马屁拍出来的,辽太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026年,一位皇子到东郊来打猎,一看这地方野鸭成群水草茂盛,没半天的工夫就战果累累,皇子一时兴起顺口说了一句,这么好的地方下回还得来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位随从一听这话,赶紧命人在这地方建了两座亭子,准备皇子下回再来的时候,能有地方休息休息,这西边的一座比较大的就叫大郊亭,东边的自然就是小郊亭了
如今的北京城,大都是清朝留下的,但所幸的是明朝留下了明城墙,元朝留下了元土城,再往前倒,金中都的城池遗迹,似乎早就无影无踪了,其实不然,金中都虽然没有留下什么遗址公园,却留下了几个北京人再熟悉不过的名字
多少北京人每天上下班,都跟这些个历史遗迹擦肩而过,只是很少有人探究,这些名字背后的来历,如今的丰益桥就是金中都丰宜门的所在地,而丽泽桥则源自丽泽门,只有会城门这个名气全须全影儿地保留下来
这地方也有一座立交桥,就叫会城门桥,咱北京的丰台区明清时期就叫丰台,金代皇帝祭天的地方叫郊天台,就设立在金中都南郊的丰宜门外,也就是现在的丰益桥往南,所以后人猜测所谓的丰台全称应该叫‘丰宜门外的郊天台’简称丰台
丰台区丽泽路附近的高楼村,凤凰嘴,万泉寺等地还有金中都城墙的遗址,都是北京的市级文物,如此说来,咱们应该套用一句名人名言,北京城不缺乏历史古迹,而是缺乏发现古迹的眼睛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