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图解北京城区规划

2023-04-26 13:18分类: 北京风俗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解放前1928年国都南迁后,北平成为特别市,辖若干城区和近郊,为市、区二级行政建置,范围同清代城属。

  解放后北平和平解放后,对城市外围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分,城区(内7外5)的格局未变。

  20107月,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东城、崇文、西城、宣武四个区合并为两个新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和西城区。

  1949之后,北京的行政区划经历了数次调整。《北京地理》专访了北京地图收藏家魏有华先生,简单回顾了北京城区区级建置的形成及其在各个时期的变迁。

  魏有华,男,61岁,北京市大兴区人,地图收藏家,北京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综合文化委员会主任。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地图收藏以来,目前已收藏世界、中国地图几千张,其中又以各个历史时期的北京老地图为主,兼及各种老北京文献资料120余种。

  魏有华:大家熟知的是,在明清两代,北京地区设顺天府,城区则大致以中轴线为界,分别隶属大兴、宛平两县。“宛平县”这一名称从辽代就开始了,而“析津县”在金代被改称“大兴县”。这可以说是北京地区府县两级建置形成的开始。直到清末,大兴、宛平两县均隶属于京师,这就是所谓“赤县不改”。

  进入民国以后,全国各地的府州很快废除,行政建置更改为省、道、县三级。但在北洋政府时期,北京仍然作为全国名义上的首都,顺天成为唯一没有裁撤的府,有时也称京兆地方,仍然实行二级管理。直到1928年,随着国都南迁,北京被降格为北平特别市,直辖于中央政府,同时裁撤京兆地方,历代附隶于京师的大兴、宛平两县也将治所迁到北京城外。北京城只设立京都市政公所,不再辖县。

  至此,北京延续了近千年的府县制由此宣告终结。1930年,北平特别市进一步降格为北平市,改属河北省管辖,河北省政府曾一度迁到北平。

  魏有华:在我手头的老北京地图中,最早出现“区”的字样的是1918年的一幅。当时分为内城10区,外城10区,共20个区。但资料显示,区制在清末就已出现。

  在1900年“庚子之变”以前,清朝京城由步军统领衙门统领京师八旗步军和马步军,专门执掌防守稽察、警备治安以及防火巡夜等项事务。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亡西安,京城内外一片混乱。7月,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京城内的商户和士绅分路段自行设立公所,雇佣巡捕,办理“协缉盗贼”等事务。

  后来,清廷向八国联军求和。1901年5月,在八国联军撤出北京之际,为了维护京城秩序,加强京师警备,奕劻、李鸿章等奏请裁并各公所,城内各地面按照八旗,每旗各设一局,另外皇城内“分左右翼各设一局,居中设一局,以资统帅”。按照这一建议,很快成立了京城善后协巡总局,职掌京城社会治安、负责巡查缉盗、审理案犯、办理交涉事物等。

  第二年1月,京城善后协巡总局被改为工巡总局。1905年,又仿照内城的办法设立了外城工巡局(后改为巡警部)。内、外城巡警总厅又根据方位设分厅,分厅之下设区。这就是北京设区的开始。

  当时,内城设26区,外城设20区,共46区。很显然,当时设区过小过细,1906年又将内城26区合并为13区,外城20区合并为10区。1910年,再将内城13区并为10区。这就是我在1918年出版的那份地图上看到的分区格局。此后,直到国都南迁之前,除去1925年开始在四郊设区之外,城内的分区格局没有大的变化。

  魏有华: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各分区一度由警察厅统领。1928年6月,国都南迁,北京降格为北平特别市,警察厅也降为公安局。与此同时,北平特别市公安局重新厘定了各区区界,进一步将内城并为6区(内一区至内六区),外城并为5区(外一区至外五区),共11区。1943年因使馆区收回,又增设了内七区(东交民巷)。北平解放后,因北平管辖范围的扩大,郊区的分区变化还是比较频繁。

  记者:晚清到民国时期,北京“区”的概念似乎更接近于警务区,而不是后来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建置?

  魏有华:的确,从清末北京设置分区的初衷来看,加强治安、整饬秩序是最主要的目的。但实际上各区的管辖权也不限于此,除治安以外,还兼掌司法、卫生、官医院、救火、户籍、营业、建筑、交通等各种社会职能,具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因此,这些分区或者可以称为“警政区”,他们对北京后来的行政建置有很大的影响。但不管如何,“区”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建置。

  魏有华:1949年1月,就宣告成立了北平市人民政府。2月,解放军入城,和平解放北平以后,为了加强治安,维护北平的社会秩序,于是确定将北平的行政区划为32区(城内内七外五的格局并没有变化)。当时明确提出北平的政权体系为“市以下分区,区以下分街,街以下分闾”。“区”从此正式成为北京的行政建置。

  魏有华:从清末初设区制以来,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就是北京城内的分区在逐步缩并。解放后的调整也大体延续了这一趋势。主要的调整有三次,即1950年、1952年和1958年,每次均有影响深远的缩并。比如,1950年将内城七区合并为五区,外城五区合并为四区;1952年内城五区合并为四区,外城四区合并为三区;1958年则将内外城均合并为两区,这就形成了后来城四区的格局。

  魏有华:是的。清末以来,北京的分区一直延续数字排序的方式,早期是内外城分别排序,并且分左右方位;后来则是内外城连同郊区一起排序,最多的时候从第一区一直排到了第三十二区。1952年区划调整之时,在缩并的同时,则将第一区改称东单区,第二区改称西单区,第三区改称东四区,第四区改称西四区,第六区改称前门区,第七区改称崇文区,第八区改称宣武区(郊区也相应作了改变)。1958年又做了合并调整。

  魏有华:这主要涉及各城门关厢地带。早在1951年,广安门外关厢就划入了当时的第八区。此后,1952年,原内城各关厢分别并入了东单、东四、西单、西四四区。1958年则将北京南站等地并入了崇文区。此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一直有局部的调整,主要是城四区的局部扩展。

  魏有华:从历次区划调整后的地图上可以看出,各区之间的分界线往往也是北京旧城格局中重要的分界线年调整后,东单区和东四区、西单区和西四区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上就相当于故宫后山、景山门前一线,向东延伸到朝阳门,向西则可以延伸到阜成门。

  以前三门大街为界,内城和外城的区分也一直非常明显,即便城墙拆除后仍然是这样。不过内外城的区分,也强化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东富西贵、南贫北贱”的印象。

  打通这种界限,我觉得更有利于北京城区的整体协调发展。至于城市传统格局,我觉得在现在,中轴线可能是一个更重要、更值得重视的地理标志。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耿继秋实习生孔悦本版摄影/本报记者李飞感谢魏有华先生提供地图新京报制图/许英剑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刘一达:老北京饮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0)

下一篇:与中国接壤的东南亚国家男人喜欢“带绿帽”还成了流行的习俗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